吳聰娣
當今語文課堂中,許多教師不重視詞語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語用”體驗,或者“蜻蜓點水”,或者“一蹴而就”。學生對詞語的學習只停留在記憶字面意思,無法感受詞語的鮮活生命,更無法做到活學活用。筆者認為,教師只有關注詞語的“語用”價值,在教學中引領學生聯系語境促理解、走入語境悟秘妙、遷移語境促活用,才能真正提高詞語教學的效果。
一、聯系語境促理解
1?郾聯系“文本語境”。孤立的詞匯只有一般的詞典意義,只有在特定文本的語境中,詞語才被賦予具體的表達意義。所以,教師要善于借助文本,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從而促進學生對詞語內涵的感悟。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搭石》,教師可抓住“理所當然”這個詞,先讓學生說說詞語的意思,而后設問:“請同學們聯系課文內容想想,對家鄉人來說,哪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然后,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回味一幅幅溫馨的畫面: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后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讓人回味無窮。如此教學,可以使學生理解詞義,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2?郾聯系“作者語境”。教學中,聯系“作者語境”能夠使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有助于學生理解詞義,獲得真切的感受。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作者肖復興這樣寫:“我15歲時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筆者請學生交流對“意義非凡”的理解,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對肖復興來說,15歲時的那個夏天有很重要的意義。”“葉圣陶先生對肖復興充滿了關心和鼓勵,使他對文學產生了興趣,后來也成了一位作家。對他來說,15歲時的那個夏天非常有意義。”筆者補充了兩份資料,一份資料介紹了肖復興走上作家的成長之路,另一份資料介紹了他被評為首屆“全國中小學生最喜愛的當代作家”后的感言。學生從資料中了解了肖復興的成長歷程,走進了他的內心深處。聯系“作者語境”,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意義非凡”的含義。
3?郾聯系“學生語境”。除了作品和作者的語境外,學生本身也有自己的語境,包括個人閱歷、性格、愛好等。所以,教師還可以聯系“學生語境”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促進對詞語的理解和內化,為詞語的活學活用打下基礎。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時,學生對“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比較清楚,也能較好地理解這詞在文中的意思。于是,筆者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說在生活中經歷過或看過哪些雪中送炭的事。學生調動生活積累,活用身邊的事例,發言十分踴躍。由此可見,聯系學生語境,詞語的理解就會變得鮮活起來。
二、走入語境悟秘妙
1?郾再現“文本語境”。教材中的一些詞語雖然含義并不深奧,卻用得準確、傳神,耐人尋味。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再現語境,引導學生感悟詞語表達的準確性。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頤和園》時,學生對“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感到有疑問:為什么游船、畫舫是“慢慢地滑過”,而不是“慢慢地劃過”呢?教師請學生觀看一段游人乘坐畫舫在湖面上游玩的視頻,并思考:你認為文中的句子應該用“滑過”還是“劃過”?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討論、比較,認為“滑”比“劃”更能突出湖水的寧靜,用得特別準確。這樣,不僅體會到“滑”的含義,也體會到了課文用詞的精準。
2?郾體驗“文本語境”。每個詞語背后都有著豐富的意蘊和感情色彩。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調動學生生活經驗、激發想象等方式,引導他們在體驗中走入語境,感悟詞語表達的情感性。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得意揚揚”這個詞觸動了學生的心。筆者問學生:你覺得洋人撞死人后應該有怎樣的表現?學生認為,洋人應該道歉、賠款……筆者請他們仔細觀察課文插圖中洋人的表情和動作,想象他當時可能在想什么。學生展開想象,說法十分豐富。有的說:“你看,洋人臉上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好像在示威:你們能拿我怎么樣?中國警察不是也在幫我嗎?”……學生在文本語境的體驗中,不僅感受到洋人的無恥和舊社會的黑暗,更激發了他們內心的憤慨之情,同時,也深深地感悟到“得意揚揚”所表達的情感性。
三、遷移語境促活用
詞語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引導學生準確理解詞語,更重要的目標是指向于“言語表達”,學會準確地運用,真正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
1.借用“文本語境”。教師可以借用“文本語境”促進學生對詞語的遷移運用,提高表達能力。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詹天佑》,教師讓學生朗讀課文最后一句后,出示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思考:看到這座銅像,你的內心一定會有很多感慨,一定有許多心里話想說。請你寫一寫自己的心里話,寫的時候可以適當用上文中的詞語。(出示詞語:杰出、愛國、阻撓、要挾、毅然、高山深澗、懸崖峭壁、狂風怒號、黃沙滿天、攀山越嶺、竣工)學生自由選擇提供的詞語,結合平時的語言積累,生動地表達了自己對詹天佑的崇敬和贊美之情。
2.妙用“學生語境”。在“學生語境”中進行詞語的遷移運用,不僅讓學生有話可說,也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表達興趣。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時,學生通過學習明白了一切景語皆情語,蕭紅筆下祖父的園子里的“自由”和“快樂”,表達的其實是她童年時的那份快樂和自由。于是,筆者引導學生想一想,寫一寫:“是的,如果一個人是快樂的、自由的,那么他眼中的一切都是快樂的、自由的!你們也一定有過這種感受,你也能像作者一樣寫出這種‘快樂或者‘自由的感覺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紛紛描述自己的獨特感受,展示了一幅幅“快樂”“自由”的畫面,趣味盎然。
3?郾遷移“相關語境”。相關語境的遷移,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學以致用,還能拓寬學生的思路,提高表達能力。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火燒云》,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顏色的詞語,如“葡萄灰”“梨黃”“茄子紫”等。比較這些詞語和平常表示顏色的詞語的不同之處,感受這類詞語的形象性。接著引導學生發現、積累同類詞語,如“檸檬黃”“西瓜紅”“橄欖綠”“蔥綠”等。而后,教師出示了一幅幅生活中常見的畫面:校園的花草;商場的衣服;夏日的天空……要求學生運用這類顏色詞描述其中一處景物。學生在相關語境中,用富有特點的顏色詞描繪了身邊多彩的景物,語言也變得生動、形象。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前埔南區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