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港 劉泱育
“昨日如何重現”紀念抗戰勝利的報道類型及其啟示
——以省會城市的政務為例
□楊港劉泱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我國媒體對各地紀念抗戰勝利活動進行了持續報道。在新媒體時代,省會城市的政務微博是人們觀察各地紀念抗戰勝利的報道類型的重要窗口。綜覽2015年1-7月省會城市的政務微博,筆者發現,全國各地報道紀念抗戰勝利的活動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2015年5月28日,“南京發布”官方微博發布了“抗戰勝利之火”全球傳遞儀式開始的消息,15個副省級城市共同參與了全球范圍的“勝利之火”線上傳遞活動,截至7月7日,直接參與網上傳遞的人數超過30萬。此類全民參與性質的儀式活動在所有紀念抗戰的微博報道中占很大比重,在報道抗戰紀念活動頻率最高的“北京發布”微博平臺上,報道全民參與性質的紀念抗戰的微博達29條,占“北京發布”紀念抗戰的微博報道約二分之一的比例。
從行為范疇解釋儀式——儀式乃是超常態行為,儀式的超常態性表現在動作的“姿態”、行為的“情態”和觀念的“心態”等三個方面。筆者在篩選具有抗戰紀念儀式性質的微博報道時,主要根據儀式的“超常態特征”來進行。研究發現,微博平臺報道的抗戰紀念活動都具有明顯的“超常態性”。
微博報道的抗戰紀念活動種類豐富多樣,從行為頻率和行為目的看,都符合儀式行為只是偶然或定期舉行的表達某種精神價值的這一超常態特征。例如,“北京發布”7月7日的微博報道:“【和小布一起到抗戰館緬懷先烈】#抗戰勝利70周年#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7月10日(本周五)小布邀請大家一起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偉大勝利歷史貢獻——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和小布一起赴這特殊的‘歷史之約’吧”。而從紀念活動中的各種情愫、情感和姿態來分析,如上文中“北京發布”類的抗戰紀念報道,其組合而成的情態因素則帶有顯著的銘記歷史苦難、感恩先烈等紀念抗戰符號特色的“超常情態”行為特征。超常態行為特征是抗戰紀念活動所具有的本屬性,全民參與屬性是對抗戰紀念活動的附加要求,只有抗戰紀念活動參與范圍足夠廣,適合參與人群人數足夠多時,紀念活動才能達到有效的紀念效果。目前,微博平臺是新媒體時代信息流通的主要平臺之一,在微博平臺報道國家地方全民參與性質的抗戰紀念活動,可以有效傳播抗戰紀念活動的時間、地點等信息,讓更多人參與抗戰紀念活動。
在篩選出的微博報道中,國家和地方全民參與性質的抗戰紀念儀式的種類可以劃分為傳統紀念方式和新媒體時代紀念方式。在微博報道的全民參與儀式活動中,傳統紀念方式包括抗戰圖像歷史資料展覽,播放抗戰題材愛國主義電影、歌詠比賽,抗戰紀念美術攝影展,抗戰歷史知識競賽等。在微博報道的傳統紀念方式中,展覽類紀念方式占了很大部分,例如,“沈陽抗戰歷史圖片進社區巡回展”(沈陽發布)、“《天津人民抗戰紀實》基層巡展活動”(天津發布)、“長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特別圖片展”(長春發布)、“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浙江書法展”(杭州發布)等,這些活動大同小異,都可以歸為抗戰歷史資料展覽。而具有新媒體時代特征的紀念方式主要有微博報道并轉發紀念誓詞、建立網上抗戰紀念館等,具有代表性的如7月7日人民日報社編制的紀念微博,以及上文提到的南京發布“抗戰勝利之火”線上傳遞儀式,等等。在微博平臺報道的抗戰紀念活動中,各種紀念活動的可參與性信息可以得到有效傳播,從而吸引更多人來參與紀念活動。
傳統紀念方式和新媒體時代紀念方式都運用不同的載體以傳播“抗戰”,它們不同之處在于所選擇的載體的時代氣息。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概念,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需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其中的“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現代人們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在已有的紀念方式中,抗戰書法展、攝影展、影視作品展等都是屬于文化作品范疇,所以同樣可以從“文化自覺”的角度來思考這一段歷史的文化發展問題。此外,由于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對青少年進行抗戰歷史背景的文化熏陶尤為重要,而青少年對具有新媒體時代氣息的信息傳播載體更加偏好,所以選擇具有現代氣息的紀念方式更容易讓他們接受。目前,上網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所以線上紀念方式是現代社會里不可或缺的抗戰紀念方式。傳統紀念方式中的歷史資料可以用影像技術重新記錄在微博平臺上展示,其他紀念方式也可以運用各種音頻、影像技術再處理使之以適當的形式在微博平臺上展示,在微博平臺上報道抗戰紀念活動可以賦予傳統紀念方式以新媒體時代的氣息,讓其更適應新媒體時代人們的文化偏好,同時也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
“全民參與性”是抗戰紀念活動的附屬要求,同時也是抗戰紀念活動的不可或缺的要求之一,只有抗戰紀念活動的參與范圍足夠廣、參與人數足夠多,那么,抗戰紀念活動才能達到有效的紀念效果。用微博報道國家和地區的全民抗戰紀念儀式,在報道各種紀念活動信息的同時,也是在微博平臺上以原來的紀念活動為基礎發起的新的紀念活動,這不但提高了紀念活動的可參與性,而且豐富了紀念活動的參與途徑,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
如果說微博報道的全民參與的紀念儀式可以讓更多人去了解抗戰這段歷史,那么微博報道的勿忘苦難的記憶活動便是讓參加抗戰紀念活動的人們來銘記抗戰這段歷史。在八年抗戰中,“苦難”是中華民族在那段歷史中難以磨滅的底色。在對抗戰歷史的報道中,苦難的記憶占了大量篇幅。
“78年前的今天,盧溝橋上的槍聲,拉開抗日戰爭的序幕。八年浴血奮戰,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大半個中國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盧溝橋上的硝煙已經散去,有的人想忘記,所以我們必須牢記”,這是《人民日報》發的一條微博,它被多個省會城市的官方微博轉載。幾十個字雖然難以囊括那一段歷史的全部苦難,但讀后,這一段文字仍然可以讓厚重而又慘痛的歷史“苦難”烙印在人們的心頭。此外,全國各地仍然在不斷征集和發現新的抗戰歷史資料,并以圖片、文字、影像等途徑傳播。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上海以抗戰時期30個重要地點為線索,以影像地圖的方式再現戰時的苦難歷史,編制了《上海抗戰影像地圖》系列歷史資料,這一系列影像地圖同樣被編制為“抗戰影像”系列微博,通過圖文、影像等形式在上海發布微博平臺上傳播。通過對上海北站、外白渡橋、四行倉庫、沙遜大廈等淞滬戰爭爆發前的一些上海著名建筑的影像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并以圖片、影像等形式敘述抗戰時期的歷史,該系列資料較生動地敘述了上海在那一段時期所遭受的戰爭苦難。此類資料的收集工作報道在各個省會城市微博平臺上都不難見到,苦難的記憶仍被不斷地挖掘出來。而在篩選出的關于紀念抗戰的微博上,不管是直接講述苦難歷史的紀念微博,還是其他方面的紀念微博,都不難在其上面讀出關于苦難的那份記憶。
在微博平臺上報道勿忘苦難的記憶活動也是可行的和有效的——“【這組數字,值得每位國人銘記】日本侵華期間,大半中國被日軍踐踏。930余座城市被占;4200萬難民無家可歸;中國軍民傷亡人數超3500萬。被掠往日本的4萬多名中國勞工中,近7000人死在日本;日軍從中國掠走鋼鐵3350萬噸、煤炭5.86億噸……今天,全民族抗戰爆發78周年,重溫歷史,吾輩自強!”,“杭州發布”記錄的這份“苦難”厚重得讓人心痛,在抗日戰爭的八年時間中,中華民族是做出了多么巨大的犧牲才取得勝利。由于抗日戰爭在國內波及的地區比較廣、時間比較長,抗戰這段歷史并不久遠,所以在全國大多數地方都不難找到抗戰期間所受創傷留下的印記,這份“苦難”厚重得讓人不應該忘記。正是由于這份苦難的厚重不應被人忘記,所以才需要在微博平臺上報道出來以使人銘記。“【記住這些日子,請轉!】#資訊長春#①7月7日,抗戰開始②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③9月18日,九·一八④9月30日,烈士紀念日⑤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長春發布”微博中需要記住的這些日子,哪一個不帶有深厚的苦難性質?
抗戰八年,中華民族為取得勝利所承受的苦難是無法估量的,用軍民傷亡、經濟損失這些指標難以完全地衡量這份苦難,所以我們應當不斷重新發掘這一段歷史中所遭受的苦難以銘記歷史,從而實現——“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個體對他人的幫助所產生的感激之情,感恩的美德不管在個人身心健康方面還是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意義。“【網上紀念館展出抗戰英烈事跡】#北京進行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在推出網上紀念館上線一周年暨“清明節的銘記”專題活動。首次公布了300位抗日英烈、40位抗戰英雄的事跡”,“北京發布”微博提到的網上紀念館中目前已記錄了幾百位抗日英雄。回望歷史,為守衛祖國山河和保護中華兒女,78年前無數的抗日志士奔赴戰場,為救國救亡在那段歲月中拋頭顱、灑熱血。78年后的我們理應用一顆感恩的心,來銘記那段崢嶸歲月中的英雄,所以關于抗戰的英雄事跡應該被不斷收集并在微博平臺上報道出來。
在報道銘記英雄的感恩活動時,抗戰英雄需要儀式化的出場,而通過報道抗戰紀念活動來銘記這段歷史便是對英雄進行感恩的諸多方式中的一種。在各省會城市的政務微博報道中,抗戰英雄多次出現,例如,“【我市舉行2015年清明紅色祭掃活動】……緬懷為抗戰勝利建立豐功偉績的老一輩革命家。”(北京發布)、“馬王堆社區舉行‘老兵郵展’[贊]”(長沙發布)、“【天安門廣場將舉行盛大閱兵】……國家主席將為抗戰老兵、老同志代表,抗戰將領或其遺屬代表頒發紀念章”(北京發布)等。作為這段歷史的參與者,在紀念抗日戰爭的各種活動中無法不提及他們。同時,作為那段歷史的見證人,紀念抗戰的儀式中也需要有他們出場,這是一種對英雄進行銘記和感恩的方式。
作為這段歷史的參與者,在過去歲月中飽受苦難卻又無畏艱辛,沒有人比他們更能深刻地體會民族所遭受的苦難和安定生活受到威脅的可怕感覺,因此以英雄的視角進行歷史敘述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在銘記英雄的感恩活動的微博報道中,各地既有征集抗戰英雄故事的,也有走訪老兵拍攝“敬禮、老兵”系列記錄口述歷史的紀念活動,微博上報道的這些銘記英雄的感恩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由此可見,以英雄為主角在微博上讓英雄擔任抗戰文化的“承攜者群體”的歷史講述是成功的。
筆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微博輿論中出現了一些抹黑革命先烈的事件。例如,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壯士”等先烈受到了一些網民的質疑,這表明,微博平臺傳播的此類信息給人們認識抗戰這段歷史增加了障礙。平心而論,烈士和英雄都已故去,他們既沒有要求后人必須銘記他們的英雄事跡,也沒有要求后人必須感恩。但是通過感恩先烈們在抗戰期間的付出,后人可以在道德上重塑自我、在精神上學習其奮斗和犧牲的精神,同時也可以在銘記抗戰這段歷史的過程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鑒于銘記英雄的感恩活動是后人精神境界、道德水平自身提高的需要,那么在銘記英雄的感恩活動中,同樣需要感恩先烈們給予后人提升學習的機會,在此種意義上,抹黑革命先烈的事件不但無異于對那一段歷史的篡改,而且也是對后人學習資源和學習機會的剝奪。
“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每一段歷史的價值都需要根據當代實踐的需要來判斷,這樣才能賦予一切歷史以“當代史”的性質。如何賦予抗戰這段歷史以“當代史”的性質?我們不但需要感恩抗戰英雄,而且需要根據抗戰英雄們的“當代狀態”來感恩——例如,抗戰英雄首先是一位老人,讓他們在浴血抗戰后可以安享晚年便是感恩。因此,在用微博報道感恩先烈、銘記抗戰歷史紀念活動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根據當代的實踐需要去發掘出更多的感恩英雄的報道角度和報道方法。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作為媒體的報道對象,其本身具有若干特殊屬性。“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多少周年”首先是一個“周期性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然還會有“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90周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100周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多少周年”。其次是一個涉及全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和國家認同的“情感性事件”。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從國家到地方,全民參與的多種多樣的儀式活動、記憶活動和感恩活動,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對“抗日戰爭”這一事件的情感的詮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多少周年”也是一個“道德性事件”。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的勝利既是人類正義戰勝邪惡的勝利,也是革命先烈犧牲自己以救國家和民族的道義踐履,而后人的紀念活動,亦是“飲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等中華民族感恩美德的弘揚。
由于類似“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這種具有“道德性事件”“情感性事件”和“周期性事件”等特殊屬性的事件將來仍將是媒體報道的重要對象,因此,本文通過研究全國省會城市政務微博的相關報道所發現的媒體紀念抗戰的報道類型——全民參與的儀式活動、勿忘苦難的記憶活動、銘記英雄的感恩活動,作為報道活動的“理想類型”,對于今后媒體報道相類似的紀念事件,自然不無啟發和借鑒意義。(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政務微博意見領袖形成機制的經濟學分析”(13CXW047)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
院1.薛藝兵:《對儀式現象的人類學解釋(上)》,《廣西民族研究》,2003(2)。
2.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北京大學學報》,1997(3)。
3.劉泱育:《新聞史人物評價的三大規律及其深層次原因》,《今傳媒》,2010(2)。
4.Alexander,J.C,Trauma:ASocialTheory,Cambridge:Polity Press,2012.
5.[意]克羅齊,田時綱譯:《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6.于沛:《關于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歷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