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先
在新媒體生態下如何提高廣播新聞策劃能力
□李先
“沒有策劃就沒有精品!”在全媒體環境下,媒體的競爭慘烈,“策劃”無疑是各媒體的“殺手锏”。亟待復興的廣播界,如何進一步增強策劃力量,提升廣播新聞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就成為需要重新審視和思考的一個話題。新聞報道策劃,是新聞編輯為使某些報道選題獲得預期的傳播效果,對新聞報道活動進行規劃和設計,并且在報道實施過程中不斷接收反饋,修正原先設計的行為。從實際操作的層面上看,新聞報道策劃之所以能夠存在,是由于新聞資源具有可被認識、開發、配置、轉換和利用的特性。新聞欄目設置需要策劃,戰役性宣傳需要策劃,重大新聞報道也需要策劃。越來越多的媒體成立了專門的新聞策劃部門,以具體的組織措施使策劃制度化、規范化。新媒體生態下,如何提高廣播新聞策劃能力的手段和方式?
新聞編排要體現貼近性。按新聞規律把受眾關心的新聞由政治及社會生活、由遠及近、由大及小進行編排。首先是地域貼近性。聽眾首先關心的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新聞,對本地的新聞最關心。對朝鮮核試驗,聯合國作出制裁,是世界上的一件大事,但同時本地發生一起火災,一棟20層的大樓燒了起來。相比之下,后者對本地聽眾而言,其關注度勝過了聯合國的決議。廣播新聞編輯在編排時要在眾多的新聞事實中選取同本地有關的新聞放到重要位置。其次是影響貼近性。新聞事件發生后,它的關注度、影響度、擴展度是傳播度的關鍵所在。在廣播新聞編排時必須注意新聞事件的影響程度。影響度大的新聞要放在前面,放在容易引起人們注意的位置。河南鄭州規劃局一位局長質問記者“替誰說話”的新聞之所以在全國引起很大的反響,是因為這條新聞事關黨的作風建設和黨的干部素質,在編排這樣的新聞時不僅要上提要,還要濃墨重彩、不惜篇幅。正因為人們對這條新聞的關注度超過了通常的經濟社會類新聞,在編排這條新聞時自然會位置前移,其重要程度也就不言而喻。影響度的貼近性決定了新聞節目的影響度。編輯在編排時都要掂掂新聞的分量,節目中影響大的新聞越多,該節目的影響力也會水漲船高,人們在記住新聞事件的同時,也記住了該節目。
廣播編排還體現在“短”字上。廣播新聞一定要以短取勝,反復播報,使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像鏈條一樣環環相扣,隨著事件的進展吸引更多聽眾?!八槠钡墓澞啃螒B就是在一個相對獨立的板塊內盡量頻繁地營造興奮點以刺激聽眾的收聽興趣。以外臺的成功經驗為例。廣東新聞廣播的新聞雜志型欄目《直播廣東》每期90分鐘,以消息加專題的新聞雜志形態呈現,直播連線是節目的主要實現方式。消息板塊中每條消息包含著導語、連線采訪、事實敘述、簡短討論,需要主持人以播音、采訪、敘述、討論等語態來完成。1分45秒是《直播廣東》的“單元時間”,聲音來源兩種及以下的錄音稿遵循每條不超2分鐘的時間原則,采訪、評論、討論等表達樣態雜糅,聲音來源不少于三種的話題討論板塊,遵循每個談話單元5分鐘以內的時間原則。變換的語言樣態所形成的表達節奏在時間單元的限制內被再次強化,消除了聽眾聽廣播節目的疲勞感態。而“新銳988”作為浙江第一個純新聞廣播,也徹底打破傳統廣播的運行模式,遵循新聞欄目全碎片的運作模式,形成全天候的新聞節目。在新聞的編排上,穿插碎片化插件,用微信、微博、微視等交互方式和聽眾隨時互動分享,使聽眾真正成為新聞的爆料者、參與者、評說者。杭州城市之聲作為一個面向私家車的專業頻率,基于對當地交通環境和受眾特點的判斷,提出了“大綜藝、全碎片、輪盤式”的辦臺宗旨,嘗試“碎片+輪盤”的方式。節目編排上,每個15分鐘的輪盤內,報時、路況、不超過5分鐘的小節目,所有插件提前錄制。資訊信息則在半點播報,讓匆匆趕路的車上聽眾,在上車后聽1-2個笑話、資訊或服務信息就下車,無需像收聽傳統廣播那種按時間表追逐個別節目,頻率創收也從800萬元上升到2013年的6000萬元左右。
廣播新聞的特點是短、新、快,信息量大,通俗易懂。因此,廣播新聞要善于用近似于口語化的廣播語言,以情感打動人。以江西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中心2014年舉辦的大型報道為例。2014年10月9日至14日,江西臺廣播新聞中心聯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成功策劃并實施了以“長征,從這里出發”——紀念紅軍長征出發八十周年大型全媒體采訪活動。這是一次成功的新聞戰役,同樣也是一次成功的新聞策劃。廣播新聞中心《江廣早班車》和《全省新聞聯播》連續5天開設專欄,每天播出一篇有細節、有故事、有發現的錄音報道+記者手記,改變傳統報道平鋪直敘的報道方式,從微小物件觸摸恢宏歷史,從細微變化感受巨大變遷。從一首歌、一條河、一個渡口、一個村落、一位老紅軍出發,通過今昔對比,讓歷史的畫卷徐徐鋪開,讓時代的發展淋漓展現。生動的語言表述,集中展現了江西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新長征”路上撲面而來的改革春風。“長征,從這里出發”等相關報道,被新浪、網易、中國網等國內各大門戶網站紛紛轉載,網上閱讀點擊量達到700多萬次,反響熱烈。
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特性和優勢,改變流程,以時效搶先。以“長征,從這里出發”報道活動為例。所有采訪記者都配備了智能手機,充分使用拍照、錄音、攝像等功能,使采訪素材更豐富、更多元。記者不再是單純的廣播記者,而是一個全媒體的新聞記者,所有報道和花絮第一時間通過新媒體重點欄目發布,再將精華內容剪輯成錄音報道在廣播重點欄目中播出。中國之聲新浪和騰訊官方微博以“長征,從這里出發”為標簽,統一播發此次“走轉改”的圖文音頻微博;中國之聲官方微博開設“長征,從這里出發”秒拍專欄,前方記者在有特色的采訪點,用智能手機拍下10秒的微視頻,向聽眾、網友簡單介紹自己所處的地點和此刻的微感悟,讓廣播記者出鏡,讓聽眾身臨其境;在前期及采訪過程中,中國之聲的官方微博播發八十年前長征的老照片、老故事等資料,營造氣氛。同時,配合報道的日期,邀請金一南等黨史專家在微博開辟專欄,講述長征故事,或直接利用《歷史上的今天》現有資源,剪輯成音頻在微博播發;中國之聲和廣播江西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每天設計活潑生動的互動話題,圍繞當天廣播新聞的報道主題,與廣大網民進行互動,征集聽眾、網民對當日主題的認識、猜想和感受,互動內容在廣播節目中體現。中國之聲與唱吧等線上活躍的新媒體平臺合作,聯合發起“歌唱長征”的活動,邀請廣大網民演唱《十送紅軍》《長征組歌》《江西是個好地方》《映山紅》等歌曲,并在新聞節目中予以適當展現。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對新聞事件快速反應,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進行報道,使受眾對廣播電臺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為例。目前,中國之聲在進行一個全廣播的云平臺建設,搭建廣播全媒體采集與分發技術系統,實現廣播節目“多信源采集、多媒體編輯、多平臺分發”,構筑“一云多屏”的現代廣播傳播體系。也就是意味著,有了這個平臺以后,真正能夠做到全國廣播是一家的概念。記者外出采訪,通過衛星電話傳回云平臺的所有信息,包括錄音、新聞音頻都會在這個平臺上留下記錄,這樣就能夠重復使用或資源為不同節目部門所共享。
在新媒體生態下,傳統廣播究竟能走多遠,這要看能否打破僵化的思維,推倒封閉制造內容的圍墻。面對外面世界的精彩變化,傳統廣播要潛下心來專注內容創新,精耕細作廣播新聞等核心內容資源,進一步優化新聞編排,創新板塊設計,強化新聞策劃和議題設置,對新聞資訊進行拆分,挖掘、集成、提煉,生產適應不同維度、不同層次、不同落點、不同需求的碎片化內容產品。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中國廣播會迎來發展的春天。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
欄目責編: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