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傳播特色
□楊麗娟
2013年,文化類綜藝節目破土而出,成為電視熒屏上一顆不可忽視的“明星”。2013年暑期,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兩檔以聽寫的形式考察青少年學生漢字書寫能力的節目成為收視黑馬。在這之后,河北衛視推出了一檔以中國古典詩詞為競賽內容的益智闖關節目《中華好詩詞》,通過明星與詩詞文化的結合,寓教于樂弘揚中國傳統詩詞文化。2013年末,以“文化中國、文化衛視”為頻道整體定位的河南衛視,在《漢字英雄》火爆之后,趁熱打鐵高調推出《成語英雄》,繼續引發收視爆紅,掀起全民關注成語的熱潮。在此之后河南衛視繼續在文化領域尋求突破,推出季播《跳動的詩詞》,周間常規欄目《知根知底》《一起讀書吧》《中國觀點》《博物館之夜》等一系列文化類節目。
2014年暑期浙江衛視推出《中華好故事》,該節目以中華傳統故事為競賽內容,用知識競賽、故事演繹、名人出題、知名校友助陣等方式普及中華傳統故事,獲得口碑和收視率的雙贏。《中華好故事》更是獲得了廣電總局頒發的2014年度“年度上星頻道優秀節目”大獎。
除此之外,天津衛視的《國色天香》《中華愛美麗》、黑龍江衛視的《最愛中國字》、貴州衛視的《最愛是中華》,山東衛視的《中國面孔》、廣東衛視的《Hello中國》等多檔節目以傳統文化元素為核心,彰顯傳統文化魅力,發揚傳統文化精神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相繼播出,成為中國電視綜藝熒屏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越來越多的國外引進節目在我國的電視熒屏上大熱之后,人們對中國本土的原創文化節目的呼聲越來越高,原創文化節目的興起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市場對多元化節目的需要。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火爆,引起歌唱類綜藝節目的井噴,2013年最高峰時有近20檔歌唱類節目扎堆熒屏,由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掀起的引進韓國模式的熱潮更是引得中國電視熒屏滿屏皆是“泡菜味”。2014年由《爸爸去哪兒》肇始的親子類綜藝節目再次帶動了《爸爸回來了》《爸爸請聽我說》《爸爸請回答》等親子類節目的扎堆跟風,與此同時《我們都愛笑》《喜樂街》等喜劇類綜藝節目引發了新一輪的扎堆撞車現象。2014年全國播出的喜劇類節目和親子類節目均超過20檔。同質化綜藝節目的泛濫已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無論歌唱類還是喜劇類綜藝節目,觀眾只能獲得短暫的、淺表的娛樂,正需要能滿足人們深層精神需求的文化類節目。在泛娛樂化的今天,內容更為有益、品位更加高雅的原創文化節目,正好與大量的綜藝娛樂節目形成了差異化的競爭,巧妙地彌補了當前電視節目市場的空白,開拓了收視藍海。
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使得文化的政治意義和戰略部署備受各界關注。
與此同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針對電視綜藝節目中出現的原創匱乏、扎堆跟風、過度商業化娛樂化等問題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政策。2011年10月下旬,國家廣電總局出臺了“限娛令”,提出“從2012年1月1日起,34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提高新聞類節目播出量,同時對部分類型節目播出實施調控,以防止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傾向,滿足廣大觀眾多樣化多層次高品位的收視需求”。2013年10月12日,廣電總局又出臺了“加強版限娛令”,通知要求“優化節目結構,豐富節目類型;堅持自主創新,加強引進管理;抵制過度娛樂,防止雷同浪費”。2013年底又下發了《關于積極開辦原創文化節目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通知》,號召上星綜合頻道學習借鑒《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的有益經驗,積極開辦以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的原創文化節目,并加大了對此類節目的支持和保障力度。成功節目的示范帶動與政策措施的調控引導,使原創文化節目成為多家電視臺重點打造的核心產品。
文化與娛樂的巧妙嫁接。從早期節目制作經驗來看,詩詞、姓氏文化、戲曲、漢字、成語等傳統文化內容主要是通過科普教育類欄目或專門的頻道得以實現,通常采用對話、訪談、講座、講堂等較為單調和沉悶的節目形式,且帶有說教、刻板、曲高和寡的色彩。而當前活躍在電視熒屏上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則呈現出鮮明的娛樂色彩。
河南衛視《漢字英雄》借鑒歌唱類節目的“導師制”和益智類節目中的“對抗制”,由嘉賓進行評判和裁決,節目中蘊含著強烈的懸念感和競爭性。浙江衛視的《中國好故事》,以中華傳統故事為主要內容,用知識競賽、故事演繹、名人出題、知名校友助陣等方式,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第二季《中國好故事》以“文明禮儀”為主題,從神話、寓言、民間傳說、成語等方面取材形成了一系列趣味盎然的題目,同時在節目呈現中,攝制組在節目前期拍攝與故事相關的西安小吃的制作流程、洛陽大佛、北京天壇等VCR,與故事題目相互配合,生動有趣,巧妙地實現了文化傳播與娛樂樣式的嫁接。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以弘揚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為宗旨,從全國報名者中遴選出100位詩詞記憶達人作為選手闖關,而每期邀請六名有較高古典詩詞素養的明星藝人作為守關者來應戰,明星與文化結合,節目形態擺脫了單調、枯燥、曲高和寡的傳播形態。
2015年中央電視臺重磅打造的中韓明星戲曲體驗真人秀節目《叮咯嚨咚嗆》以真人秀的形態,邀請中韓演藝界明星在戲曲零基礎的情形下共同體驗學習中國的戲曲文化。無論節目首期中韓明星“接頭”的橋段,亦或共同體驗中的細節呈現,或者總決賽中或耍寶、或落淚的情感流露,真人秀節目所具有的懸念性、興奮點、競爭性在《叮咯嚨咚嗆》中都展露無遺。
綜觀現在火爆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以文化為核、以綜藝為殼,巧妙地植入有賽制、有人物、有情節、有互動、有共鳴、有樂趣的綜藝娛樂、真人秀益智游戲等表現手段”①成為了當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普遍性訴求,這也是未來文化類綜藝節目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必備寶典。
差異化的內容定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是歌唱類綜藝節目扎堆呈現背景下的“一抹新綠”,之后引發各級廣播電視機構制作和播出的熱潮。這種一擁而上的狀況使得原創文化類節目不可避免地走入同質化競爭的漩渦。綜觀2014年的電視熒屏,原創文化類的綜藝節目主題盡管各有側重,但無外乎圍繞文字、詩詞、成語、歷史等做文章,節目形式也多效仿《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的比賽加嘉賓點評模式,PK手段多限于書寫、猜詞、接龍等,相互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而真正有差異、有特點的節目并不多見。這種過于雷同的狀況帶來的后果將會是文化類綜藝節目長久生命力的迅速消解,以及觀眾對節目新鮮感和收視熱情的迅速弱化。
“事實上,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可供挖掘、適合表現的元素有很多,像服飾、美食、戲曲、建筑等都是不錯的選題思路”。②2014年天津衛視的《國色天香》主打戲曲內容,明星李玉剛為主策劃人,通過明星學員競賽、導師分組、不同戲曲品類比拼的形式,展示了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精髓。2015年在全國熒屏一窩蜂地學習韓國節目模式的背景下,CCTV-3推出《叮咯嚨咚嗆》恰當地將流行的“韓星”元素引入節目中,通過中韓明星體驗的形式,潤物細無聲般地傳播了中華戲曲藝術,也體現了中國戲曲文化走出國門的決心。與此類似的2014年廣東衛視的《Hello中國》,以外國人士為參與選手、以傳揚中華文化為宗旨呈現了全國首檔中外思維碰撞文化綜藝秀。對于電視節目的創作來說,差異性越明顯,辨識度越強,就越能獲得受眾的關注,同時帶來較高的收視率。中國原創文化類節目應進一步在選題、內容和具體的表現手法上拓寬思路、創新理念、銳意探索、準確定位,避免跟風和同質化的傾向出現。
全新的傳播形態與傳播手段。原創文化類綜藝節目利用新媒體技術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為長期處于表達困境的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節目樣態和坐標。浙江衛視《中華好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題型風云榜題充分利用3倍IMAX面積的超寬LED大屏,以極寬畫幅的震撼視覺呈現使現場視覺效果嘆為觀止,直觀表達出了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而節目的另一特色“漢字墻題”在制作上更加精致,第一季的《中華好故事》為平面效果,第二季《中華好故事》則改進為立體字樣,排版樣式、出入效果以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原理為模版,將中華文明的成就通過視頻技術手段潛移默化地呈現出來。
就節目的傳播手段而言,全媒體互動式傳播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提升傳統文化魅力,擴大節目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有效手段。河北衛視的多檔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微信互動,免信息費詩詞接龍”活動讓普通受眾參與節目,2014年元宵節期間,通過二維碼和“央視悅動”手機客戶端參與《中國謎語大會》實時競猜,而這種雙向互動的傳播效果也是較為顯著的。《中華好詩詞》播出期間,“僅僅80分鐘的播出時間,河北衛視官方微信刷屏538頁,共收到10746條信息,新增粉絲500多人,是河北衛視官方微信單天增粉最多的一次。《中華好詩詞》的微博熱度也同樣驚人,節目播出的80分鐘微博回復增加40萬條。”。③《中國謎語大會》實時競猜的觀眾高達206萬人,一舉創下央視節目實時雙屏互動的最高紀錄。這種多屏互動的方式是當前文化類綜藝節目在整合新媒體方面的一大特色。
“2014年,原創文化類節目、體驗類真人秀和喜劇類真人秀,被學者稱為電視綜藝節目的三大主要類型”。④綜合來看,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在發展過程中總是擺脫不了過度商業化、娛樂化的詬病,一些節目甚至依靠毒舌、煽情、爆料等方式制造話題、吸引眼球,失去了對藝術品位和道德品格的堅守,一度引發“通俗、低俗、庸俗、媚俗”的大討論。節目制作者必須認識到,綜藝節目不僅具有娛樂休閑的功能,還應該自覺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注重公益性,傳播中華傳統文明與文化,弘揚主流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
盡管文化類綜藝節目面臨著各類綜藝節目的沖擊,但應看到,電視人正努力攻克節目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文化類綜藝節目正茁壯成長為一棵綠意盎然的小樹,傳統文化在現代電視綜藝節目中展現的魅力,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獲得觀眾的認可。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東昌學院
注釋:
①②④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評論員:《原創文化類節目:直面“苦旅”,再接再厲,探索創新》,《中國電視》,2014。
③河北電視臺發展研究部:《文化節目持續升溫,〈中華好詩詞〉首播反響強烈,喜獲好評》,河北網絡電視臺,http://www.
hebtv.com/hbws/news/2013/10/2013-10-24193560.html,201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