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安
野好好學習袁天天向下冶小媒體也能斬獲普利策大獎
□彭小安
作為在一線跑了幾十年的老記者,我經常聽到一些新同事這樣議論:“我們在這樣落后的地方廣播電視臺工作,能成為名記者嗎?”我的回答是:“能!只要堅持‘好好學習,天天向下’,地方臺記者就能成為名記者,小媒體也能斬獲普利策大獎。”
這里我先說說榮獲普利策新聞獎的佩琦·圣約翰和薩拉·加寧兩個人的故事。
作為家里唯一的大學生,畢業后,佩琦·圣約翰首先進入一家小媒體工作,后來又相繼服務過8家媒體。最后因為丈夫工作變動,佩琦從美聯社離職,來到佛羅里達州的《薩拉索塔先驅論壇報》。在這家知名度不高的報紙,她花3年時間完成了對佛羅里達州物業保險體系的調查報道,最終在2011年獲得“普利策調查性報道獎”。為了讓有限的文本能更清晰、更有力量,佩琦將一篇報道反反復復修改了30多遍。雖然這份報紙2012年發行量只有12萬份,但佩琦發現,報紙報道的都是周圍居民最關注的事情,社區居民遇到難題時,常來報社找記者,這大大鼓舞了她:“我希望自己的報道可以影響人們的生活,或是給他們幫助。”佩琦的經驗是:“在小媒體之外,找一個可以幫助你提高的導師,可以是其他報社的優秀記者,也可以是你大學時的老師。”對佩琦而言,最幸運的是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他既是優秀的報社編輯,也是她大學時代的老師,丈夫教會了佩琦很多調查性報道的技巧。
2012年“普利策地方新聞報道獎”的獲得者、27歲的薩拉·加寧也有著類似的經歷。與很多做著名記者夢的美國青年不一樣,大學畢業后,媒體實習經歷豐富的薩拉選擇到賓夕法尼亞州《愛國者新聞》這家社區報做一個都市版記者,這份報紙2012年的發行量只有2.5萬份。薩拉把小媒體作為起點,是因為在那里“可以擁有各種嘗試的機會”。入行不久,薩拉就開始獨立進行采訪報道。無論面對什么題材,她都努力積累應對各種情況的能力。薩拉也明白,在一家發行量低、影響力小的媒體,很難有頂尖的編輯幫助記者快速成長。她的對策是,運用好社交媒體。她常把發表的報道放在自己的主頁上,獲得更多來自讀者、同行的直接回應。“報紙的發行量有限,但互聯網卻可以讓我接觸到全球的讀者。”薩拉說。
獲得普利策新聞獎后,多家大媒體向這兩位“小報記者”伸出了橄欖枝。薩拉現在服務的媒體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而佩琦則加盟了《洛杉磯時報》。總結佩琦·圣約翰和薩拉·加寧兩個人的成功訣竅,其實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下”。
“好好學習,天天向下”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好好學習”是前提。新聞事業是黨和人民的事業,宣傳黨的主張、反映人民意愿,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謀利益,是新聞事業的性質所在,是新聞工作的職責所在。我們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在基層,記者只有認真學習領會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才能掌握中央關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指示精神,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忠誠踐行新聞工作的職責使命,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應有貢獻。“天天向下”是歸宿。學以致用,學習了科學理論,就要變成行動指南。“天天向下”又有兩層含義,一是天天“想下”,即想著基層,即使自己暫時顧不上下鄉,也應該在心里裝著基層工作,裝著群眾的冷暖,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下面的情況,進而對基層工作正確導向;二是“經常下基層”,做實地調查采訪并進行指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才能指導工作、解決問題。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好好學習”呢?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堅持學習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全黨同志一定要善于學習,善于重復學習”。2013年,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也寫道“面對我們的知識、能力、素質與時代要求還不相符合的嚴峻現實,我們一定要強化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主動來一場‘學習的革命’”。可以說,堅持學習既是繼承黨的優良傳統,也是進一步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但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和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新聞隊伍的一些同志在學習方面日漸落伍了。如有的記者滿足于已取得的成績,安于現狀,不想學;有的記者自以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不用學;有的記者理論脫離實踐,只顧死抱書本盲目學。這些片面想法和做法是需要堅決抵制和拋棄的。毛澤東同志曾說過:“過去學的本領只有一點點,今天用一些,漸漸告罄了。好像一個鋪子,本來東西不多,一賣就完,空空如也,再開下去就不成了,再開就一定要進貨。”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曾經指出“如果我們沒有大量的素材積累、生活積累和思想積累,總靠吃老本過日子,就會在新聞業務上很難有較明顯的長進”。由此看,對新聞記者來說,要想開好“鋪子”,要想有“長進”,就必須不斷“進貨”,不斷“積累”。另外,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被采訪對象給的時間也越來越短。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采訪,只能選取有特點、有見解、有針對性的問題提問,其他的資料也就只能靠平時積累或事先打外圍來獲取。這時資料的積累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學習正是有效積累的良策。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上世紀80年代到香港演出,當地一名年輕記者到后臺采訪他,他們見縫插針談了不到一小時。在香港的15天里,馬季見到了這位記者關于這次采訪他的5篇文章。這名記者之所以能夠在如此短的采訪時間里寫出這么多的新聞,原因就是這名記者本身就是非常稱職的資料員。美國寫內幕新聞的名記者約翰·根寶一生積累了6萬張卡片資料,堪稱資料“富翁”。記者要想真正增強自己的業務技能,一方面要有意識地接受有關非新聞類知識培訓,充分吸取新知,更新知識儲備,洞徹寫作思路,提高觀察力,提升發現力。比如,多學一點社會學知識,多學一點現代經濟學知識,就會在報道中高看一眼,深看一層,寫出精品。另一方面,要善于學習,使學習日常化。每天花時間讀書、看報、瀏覽網站,注意勤記筆記,收集資料。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不僅要善于發現同事身上的積極因素與優點,而且更要注重比較同一新聞事實上同行的不同表現,取長補短,取法乎上。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努力做一名終身學習型記者。
要做好“天天向下”最重要的是堅持。群眾最智慧,實踐出真知。基層一線是新聞工作的源頭活水,蘊藏著最鮮活、最豐富的新聞資源。接地氣才能有底氣、長靈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好新聞宣傳工作、提高輿論引導水平,迫切需要新聞工作者“天天向下”、深入群眾,激發思想的火花、激活創造的靈感,捕捉最生動的場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不斷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然而在當前,新聞界有些人卻存在浮躁之風,到一個地方走馬觀花,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拿上人家幾份材料,回到家里修修改改就發稿。久而久之,養成了寫稿馬虎、工作浮躁的不良習慣,缺乏敬業精神。凡是有成就的記者,究其原因,固然與他們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豐富的實踐經驗有關,更重要的還是與他們下苦功夫進行深入采訪有密切的關系。我們說新聞報道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如果記者不進行深入采訪,不認真調查研究,又怎么談得上貼近呢?在老一輩的記者中,深入采訪是一項基本功。他們有時為了弄清一個事實,不惜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甚至風餐露宿;有的為了搶時間完成采訪任務,不顧疲勞、連續作戰、精心修改自己的稿件。《人民日報》記者劉衡,在上世紀80年代初到湖北隨州市采訪。當時已60多歲的她,為了采訪縣委書記引導農民走承包致富的情況,一不要陪同人員,二不坐小轎車,自己擠公共汽車到幾個鄉鎮采訪。她采寫的《縣委書記“挖”窮根》新聞在《人民日報》見報后,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她的這種求真務實的采訪作風和敬業精神至今仍值得我們新聞同仁學習。我所在的吉安廣播電視臺就有這樣一位記者,他雖然不是新聞專業畢業的科班生,但他敏銳果敢、勤奮進取,渾身上下都跳動著新聞人的激情、銳利和冷靜。他有著敏銳的視角,常常能在“布滿灰塵”的地方尋找新聞,那些在別人看來稀松平常的小事和不被關注的角落,對他來說卻同樣蘊藏著無窮的新聞價值。正是這種“聞人所未聞,道人所未道”的敏銳嗅覺和“走人所未走,看人所未看”的向“下”作風,使他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就迅速脫穎而出,成長為業界小有名氣的記者,每年都有作品獲得江西省好新聞獎。
好的新聞記者是不斷學習、不斷“向下”堅持出來的。當然,光有學習的意識,沒有“向下”的行動,猶如紙上談兵,是采寫不出好稿件;而光有“向下”的作風,沒有持之以恒的學習又無法讓自己的文章站在一定的高度,同樣不能出精品。只有堅持學習與“向下”相結合,學以增智,深入基層,才能發揮出巨大的積極作用,成為一名名記者。
作者單位:吉安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