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詩如
中美關系與美國主流媒體涉華報道
□鄧詩如
當前,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事務,也越來越重視在國際中的國家形象。而美國作為目前世界上頭號傳媒強國,美國媒體的輿論對中國的國家形象塑造有著深遠的影響。回顧中美關系與美國涉華報道的演變歷史,分析美國國家利益、對華政策與美國涉華報道之間的關系和規(guī)律,有利于深入理解美國涉華輿論的復雜現實并尋找打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的對策。
院中美關系對華政策美國涉華報道
面對國際的問題和變動,由于一個國家的成員對領土、主權等國家根本利益有共同的追求,再加上共同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緊密聯系,以及以共同的法律、制度、軍隊等國家機器維護的秩序,形成具有一致共同利益和目標的集合體,因此在處理本國和別國的關系和利益問題上,涉外輿論會呈現相近的有利于本國國家利益的聲音。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在社會發(fā)生變動時,人們形成或是改變態(tài)度都是因為要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服務自身利益,即我們都偏好能夠達到自我滿足的事物。當然,在一些場合,國內的局部利益、團體利益甚至個人利益的意見也交錯在輿論中存在,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使涉外輿論進一步復雜化。
要分析美國對華政策、國家利益與美國涉華報道的關系,首先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涉外報道或涉外輿論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一)傳播學角度——媒介的外部環(huán)境。
任何媒體都不是生活在真空當中的,它必然要與社會產生聯系,也就是傳播學中所說的“媒介外部的關系”。
首先,媒體在內容生產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來自政治、社會、合作者以及受眾等外部關系的影響。媒介與政治的關系在這些外部關系中是首要的。即使在標榜新聞自由的西方國家,媒介與政府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互依存的關系。一方面媒介起監(jiān)督作用,另一方面媒介又需要政府提供壟斷的信息來源,這使得媒體在監(jiān)督政府的同時又非常依賴政府。
其次,媒體對于報道對象的處理和態(tài)度,必然受制于其所處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尤其在國際事件的報道中,媒體選取什么新聞進行報道、如何敘述、從什么角度、用何種態(tài)度報道新聞,都與媒體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緊密相關。
(二)國際關系角度——建構主義。
國際關系理論中的建構主義認為,國家的身份和利益不是固有的因素,而是在國家間的互動中得以建構的。在中美兩國的關系中也是如此,美國傳統的“救世主”觀念和中國傳統的集權專制印象在互動的過程中,受到兩國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影響,美國在中國眼中形成霸主形象,而中國在美國眼中形成威脅者形象。
民眾輿論以及新聞媒介對于另一個國家的印象也不是固有的、孤立的,而是他們自身利益與國家利益、自身價值觀與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民意與社會輿論互動、融合、摩擦、溝通中建構的。新聞內容的生產者必然會受到他們所處社會的觀念的影響和支配。
(三)美國媒體與美國國家利益。
美國作為目前世界上的頭號傳媒強國,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通訊社傳播了世界90%的新聞,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jié)目的生產與制作,美國電影占據世界電影總放映時間一半以上。這樣一個獨霸話語權的超級大國,長期以新聞自由、第四權力等標榜傳媒地位的獨立、民主、自由。然而事實上,這個表面的自由卻始終逃脫不了美國政府和美國社會各種方式的引導和利用。尤其在涉外新聞報道中,美國媒介更是在意識形態(tài)操作下,自覺自愿地為美國全球戰(zhàn)略服務。
而在美國,媒體與政治的作用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媒體的涉外報道受到本國政治立場、外交政策的影響,但也有可能反過來影響外交政策。實踐中,西方自由主義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外交決策方面十分推崇公眾輿論的參與。媒體的報道有可能通過議程設置引導公眾輿論,從而影響國家的對外政策。美國的國務院和國會都非常重視媒體的涉外報道。
從19世紀末到2000年,中美利益關系與美國涉華輿論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一)同情時期的中美關系和美國輿論。
這一時期從19世紀末美國針對中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開始,到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這一時期美國正處于鞏固和擴大國家生存能力的階段,國內的經濟轉型和進步改革為美國奠定了強國基礎,同時美國開展了以爭奪市場和經濟資源為目的的海外擴張。因此這一時期美國為了開放中國的門戶和市場,美國傳教士、商人、外交官、新聞工作人員等大批人進入中國。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這些進入中國的商人、知識分子在向美國介紹中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就是這一時期的力作。這個階段中,他們在美國塑造了中國貧窮落后但勤勞、勇敢的形象,而美國則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對貧窮落后的中國懷有一種混合了同情、恩賜、理解和喜愛的感情。1937年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從多方面威脅、損害了美國的在華利益,于是美國的報刊頭版不斷在醒目位置大量報道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尤其對親美的蔣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齡給予高度贊揚。
(二)敵對時期的中美關系和美國輿論。
這一時期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前。這一時期美國處于利益世界化的階段,致力于構建有利于美國發(fā)展的國內國際環(huán)境。美國義無反顧地走向世界,與蘇聯對峙。而新中國成立后和蘇聯結為友好聯盟,從此美國與中國斷絕外交關系,朝鮮戰(zhàn)爭中美國進攻的被粉碎,更是讓美國在一夜之間發(fā)現中國已從被保護的弱者變?yōu)榭膳碌臄橙恕S谑牵绹鴮χ袊臄骋曊甙l(fā)展成為全面的遏制政策。
受這樣的政策影響,這一時期的美國新聞報道充斥著“中國恐怖論”。有研究顯示,從1949年到1971年,美國《時代》周刊在對中國的報道中負面報道的比例遠遠超過正面報道。美國報道中描述中國政治專制,動蕩頻繁,經濟落后,民不聊生,將中國塑造成為一個不安全和混亂的世界。而中國的共產主義道路以及在共產主義建設中取得的成果更是引起美國的恐懼、不安和厭惡,他們感覺到這個東方大國已經脫離控制。他們將中國認為是“蘇聯的一部分”,在共產主義中被“導入歧途”,在報道中形容為“紅色暴政”“紅色帝國主義”“斯大林的傀儡”。
(三)尊重時期的中美關系和美國輿論。
這一時期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邦交正常化開始,到1989年北京“六四”風波。這一時期,蘇聯日益增長的勢力、美國的越南困境、中蘇分裂以及美國國內公眾情緒的變化促使美國政府重新考慮全球戰(zhàn)略和中美關系。一方面中蘇關系的破裂使得美國感覺到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中國的改革開放形成的一系列變化令美國感到親切,美國認為能夠從改革中國經濟模式、讓中國向資本主義靠攏的過程中擴大在華利益。因此,面對不利的國際形勢,1968年尼克松上臺之后,開始調整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希望通過與中國改善關系來化解困境。
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美國輿論以積極甚至美化的論調報道了這一階段中國的變化。美國報道將中國描述為“在改革中不斷發(fā)展”“對外開放、走出封閉”,自行車、針灸、大熊貓、長城、人民公社、藍色的制服呈現在美國的電視畫面中,井然有序,浪漫而神奇。跳迪斯科的青年人、留披肩發(fā)的婦女和牛仔褲、超短裙更是將中國塑造成為一個向西方靠攏的“好孩子”。
(四)妖魔化時期的中美關系和美國輿論。
這一時期從1989年北京“六四”風波到2001年“9·11”事件前。在這一階段,中國的政治風波使美國改造中國向資本主義靠攏的野心破滅,因此上世紀70年代初建立的中美共同利益基礎也隨之瓦解。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威脅論”又重新出現在美國的媒體上。美國媒體將中國描述為政治上的“獨裁主義”“彌漫的腐敗”,政府控制嚴密、人權問題嚴重,是“血汗工廠”,擁有“糟糕的人權記錄”,外交上則是“充滿敵意的民族主義”,將中國塑造成為一個正在逐漸崛起的威脅。
進入2000年以后,尤其是在“9· 11”事件發(fā)生后,美國的對華政策與涉華報道都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
(一)后“9·11”時期對中美關系的影響。
“9·11”后十年(2001-2011)是美國安全戰(zhàn)略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十年,也是國際體系發(fā)生重大變革的十年。這十年中,伊拉克戰(zhàn)爭、利比亞戰(zhàn)爭兩場局部戰(zhàn)爭和一場金融危機深刻改變了美國對外戰(zhàn)略,并重塑了全球政治版圖。
中美合作加強。“9·11”事件發(fā)生后,反恐躍升為美國的第一要務,美國暫時擱置了對中國這個“潛在威脅”的壓制,尋求大國間的協調合作,這為美國重新認識中國和中美關系的重要性注入了新的因素,為中美關系的改善提供了機會。
中國在反恐領域與美國的有效合作,以及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使得美國對中國的形象認識發(fā)生了改變。中國取得的經濟發(fā)展成就得到肯定,中國的軟實力提升得到關注,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的作用得到積極評價。美國與中國的利益關系不再停留在刻板的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對立上,中國成為了美國離不開的合作伙伴,中美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影響和依存度逐步加深。
美國仍對大國崛起保持警覺。如今,美國的戰(zhàn)略已經從反恐優(yōu)先轉為安全事務與應對大國崛起并重。“中國崛起”問題仍然是美國關注的焦點,中國的綜合國力持續(xù)增強,中國在地區(qū)乃至全球性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上升,使中美互動具有更顯著的地區(qū)性和全球性意義。美國也越來越關注中國崛起對美國在地區(qū)和全球的利益和領導權的沖擊。
兩種角色,兩副面孔。中美之間長期在朋友和對手之間切換角色,而如今,中美同時既合作又競爭,既是伙伴又是對手。2005年時任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演講中提到中美是“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stake-holder),回避了中美是“伙伴”還是“對手”的戰(zhàn)略定位。
奧巴馬上臺后的對華政策始終表現出兩副面孔:一面希望中國在重大地區(qū)和國際問題上配合美國,一面對中國發(fā)展的意圖和能力提高警覺。奧巴馬曾在2007年夏的《外交》雜志上撰文說“美國與中國將形成競爭與合作共存的關系”。執(zhí)政后首份《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中,他提到美國和俄羅斯是“穩(wěn)定務實的關系”,和印度是“戰(zhàn)略伙伴關系”,和中國是“積極合作的全面關系”。結合奧巴馬政府同期文件就會發(fā)現,美國仍視中國為最有可能挑戰(zhàn)美國利益的國家。
(二)當前美國涉華報道的特點。
1.態(tài)度:負面報道仍然居多。盡管美國傳媒一向以獨立、中立標榜自己,但從美國媒體的涉華報道中還是能夠強烈地感受到對于中國的誤解。例如,在ABCNews在報道中國成功發(fā)射神州五號時,就使用了“coldwar(冷戰(zhàn))”“aspirant(野心家)”“ego(自負)”“plunder(掠奪)”這樣的詞,讓人覺得中國的航天事業(yè)是對世界霸權的有意挑戰(zhàn),有意將中國塑造成為一個野心勃勃的挑釁者。
而在一些特殊的報道上,美國的態(tài)度更是采取雙重標準,明顯有失公允。尤其是今年的昆明嚴重暴力恐怖主義襲擊事件,美國一些報道則將恐怖分子稱為“攻擊者”“激進分子”,否認事件的恐怖主義性質,將事件歸因為中國的民族問題。
2.選題:政治經濟領域重大議題與社會領域負面問題。美國主流媒體對華報道關注度最高的領域是政治領域,報道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傳統的人權問題、民族問題等,報道基本以負面報道和負面評價為主。另外,近兩年中美的合作和摩擦都很多,中美關系的平衡和走向也是美國媒體關注的焦點。
在經濟領域,美國媒體關注的主要內容涉及上海自貿區(qū)、新一屆政府的經濟政策、中國經濟態(tài)勢、國有企業(yè)改革等。報道總體較為客觀中立,美國媒體對中國的經濟改革持觀望態(tài)度。
在社會領域,值得關注的是,近兩年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環(huán)境問題的報道非常集中,而且多為負面報道。北京的霧霾天氣不僅備受國人詬病,也成為美國媒體關注的焦點。黃浦江死豬事件、食品安全等問題也成為美國媒體關注的熱點問題,媒體對這些事件的報道幾乎均為負面報道,從環(huán)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映射政府監(jiān)管不力。
3.形象:一個動態(tài)、矛盾的中國。由于美國政府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度提升,美國的報道也通過經濟、文化、科技等議題上一些善意的報道,延續(xù)中美友好的關系,不斷強調合作和共贏。然而美國政府對于中國又始終是警覺和防范的,因此對于中美間敏感的議題,如軍事、人權、領土等等,美國媒體始終抱有偏見。對于中國軍事領域和經濟貿易領域的報道態(tài)度時褒時貶,其實是美國的軍事戰(zhàn)略和經貿關系調整在輿論上的反映。
總而言之,美國的涉華報道和涉華輿論始終有兩張臉,一方面描繪出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各方面影響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面突出中國在崛起中存在著的諸多問題和不確定性。這也與美國對華政策的兩種身份、兩副面孔相呼應。
美國的涉華報道與美國的對華政策始終處于相互影響的互動中,而這兩者都取決于美國的國家利益與中國在其中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塑造國家對外形象時,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國外涉華輿論,而要從兩國的利益關系的角度去分析輿論的成因,正視西方媒體的對華評價,客觀辯證地看待負面報道。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準確地主動出擊,使國際形象的建構由他者建構轉為自我建構。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欄目責編:曾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