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全 江凌云
摘 要:《通信網基礎》是電氣信息類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移動通信、衛星通信、光纖通信和計算機網絡等后續課程的基礎。在教學中實踐中改善教學策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通信網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N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7(b)-0243-01
物聯網、后4G移動通信等快速發展,需要大批掌握通信網知識與技術的專業人才。作為工信部與江蘇省共建高校,南京郵電大學入選首批國家“2011計劃”,通信工程等多個電氣信息類專業進入國家級特色專業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建設。學校擁有國家級信息與通信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網絡與控制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物聯網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完成了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到服務社會的全方位布局。
《通信網基礎》是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主要介紹通信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體系結構、關鍵技術等。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能夠掌握通信網的體系結構、網絡協議、組網技術及網絡性能分析等,并為學習移動通信、衛星通信、光纖通信和計算機網絡等后續課程打下必備的基礎。許多從事通信網教學及科研的教師在課程教學改革上取得豐碩成果[1-2]。
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借鑒并汲取了許多好的經驗,結合學生的思維及學習特點,探尋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目的趨于明確,興趣增強,理解及掌握課程知識的能力提高,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質量。該文對采用的課程教學思路和方法進行闡述。
1 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伴隨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生個體差異也愈加顯著。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反映教學課時長,教學內容多,內容枯燥乏味,對繁雜的通信技術、抽象的網絡體系模型覺得難以理解,學習興趣不足,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
課程覆蓋面廣,涵蓋有線、無線通信,固定和移動通信,課程內容有著典型的工程應用背景,涉及的學科領域寬泛,但是從事教學的教師通常精通有限的領域。
為此,作者從以下幾點入手,針對性地解決上述問題。
2 教學改革策略
2.1 展示中國創新創造,燃起學生民族豪情
在授課過程中,適時向學生展示通信領域的中國創新創造,尤其是標準與技術,消除學生畏難情緒,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
在講述《廣域數據網絡》時,明確LAPS(Link Access Procedure-SDH)是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提出的一種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協議,可對SDH網絡所需傳送的IP數據包進行封裝以便對封裝后的以太網幀進行定界,國際電信聯盟授予標準號x.85和x.86。涉及《傳送網》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多業務傳送平臺)內容時,指出華為公司在業界首次完整提出該概念,并起草MSTP國家通信行業標準。對于移動通信,強調大唐電信的技術提案躋身3G、4G國際標準,同學們為之振奮,極大提振了民族科技自信。
2.2 緊跟業界最新動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講授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更緊密地跟蹤國際業界動態,注意收集學科前沿信息,認真學習國家、省市的政策導向、科技規劃、產業布局,在傳授好教材書本知識的基礎上,向學生展示最新技術、成果、理念。
在課前或者課中適時向學生展示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多家媒體對電信詐騙和偽基站問題進行了揭露,4G系統由于采用雙向鑒權,可盡量避免偽基站問題。2014年7月中國通信設施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有利于減少電信行業內鐵塔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進一步促進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
2.3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鼓勵學生查閱《電信科學》《江蘇通信》等期刊[3-4],登錄通信人家園論壇等業界BBS,在課堂外獲取和補充知識。
對于某航班失聯人員其移動電話的虛假接通現象,引領學生參照移動電話接通的信令傳遞過程進行分析。布置學生課后在手機上安裝Ookla Speedtest應用,利用假期等課余時間對南京主城區、滬寧高鐵等典型環境的多個運營商4G信號下載、上傳速度進行實地測量,對4G移動通信的高數據率有了直觀認識。
2.4 結合教師科研課題,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通信網基礎》課程覆蓋面廣,涵蓋有線、無線通信,固定和移動通信,課程內容有著典型的工程應用背景,涉及的學科領域寬泛,從事教學的教師通常精通有限的領域,不能同時掌握多門專業知識,可以采用授課和講座相輔相成的方式邀請項目組其他成員、有科研合作的其他課題組、企業,結合他們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的具體體會,向學生講解他們更加擅長的研究領域,比如具體的廣播電視網、光纖通信網、車聯網等。講座安排時間與場地靈活,能夠提高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知識面。
2.5 使用網絡課程資源,提升學生學習體驗
網絡擁有海量免費教育資源[5],如可汗學院幫助學習者快速、高效彌補特定專業知識,慕課的課程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課程資源建設基于知識塊、交互平臺界面友好,引起全球教育界高度重視和普遍關注,給我國高等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很好的啟示。
認真研究可汗學院、慕課等的成功經驗,學習網絡優質課程的形式,促進傳統課堂與網絡學習的融合。根據教學進度,引入緊扣教學內容的視頻,調節課堂氣氛,學生們進行自由討論,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3 結語
結合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總結多年《通信網基礎》的教學實踐,改善教學策略,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改革是從教中改,改促進教。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與通信行業的持續發展,與之伴隨的教學改革也會進行下去,有待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和檢驗。
參考文獻
[1]王霄峻,陳曉曙.大學電子信息類專業“通信網”課程教改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7,29(6):16-20.
[2]林曉勇,王發鵬,趙康.“計算機通信網”卓越通信工程師培養探索[J].高教論壇,2012(7):86-88.
[3]方曉農.重組后運營商七號信令網建設思路分析[J].江蘇通信,2011(2):43-47.
[4]陳慶年,區浩明.IMS核心網網絡安全指標體系研究[J].電信科學,2014(8):172-176.
[5]姜永玲,宋文紅,陳凱泉,等.我國高校MOOCs發展的影響因素及發展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4(1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