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冬梅
【關鍵詞】 師愛;作用;調節;激勵功能;
感化功能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6—0037—01
愛心對于我們教育者而言,是指教師熱愛學生之心,把學生常放在心上,重視和愛護學生的成長,即師愛,它至少包括:細心了解學生;真心實意關心學生;耐心教育學生;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我們教師是否有愛心,這是成功實現愛心教育的關鍵因素,即必須遵循以愛育愛這一原則。因為學生在校長期受到老師的教育熏陶,老師的行為、思想在潛移默化中會得到學生的認同和模仿。日積月累的影響,其結果是學生在老師的愛中學會的是愛,在老師的尊重中學會的是尊重,在信任中學會的是信任,在理解中學會的是理解。
一、什么是師愛
師愛不同于母愛,它是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在教育實踐中,由教師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種高尚的教育情操。它既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又是一種教育的力量和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比母愛更偉大,比友愛更純潔更持久,這是因為師愛本身就具有如下特征。
1. 職業性。教師以培養人才為職業,所以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教育,這種以培養人才為目的的職業也就不存在了。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首先問問自己,你愛學生嗎?愛學生就是愛事業,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2. 原則性。教師的愛是一種教育的愛,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才,才去愛的。因此,師愛不僅有關心體貼,不僅有同情和愛護,而且必須有嚴格的要求。有些學生在父母面前很任性,而在愛他的老師面前卻總是很“聽話”,大概也是因為師愛在教育過程中具有的原則性。
3. 廣博性。在班主任心中,班級幾十名學生,盡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也盡管他們心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灰塵,但他們同樣都有閃光點,都有美好的未來。正是因為這樣,每一個合格的教師都會激發出愛生之情,這就是師愛的廣博性。
二、師愛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1. 調節作用。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敢拿腦袋擔保,如果學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老師,不愿意與老師開誠相見,那么,談論任何教育都總歸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受教育者向他愛戴的教育者敞開自己的心靈,是一個彼此促使思想和感情高尚起來的過程。”所以,在管理一個班級的時候,班主任就應該將師愛的調節作用在教育過程中多次反復不厭其煩地進行,使教師的教育之“泉水”非常自然地流入全班幾十位學生的心田,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得到學生們的愛戴,才能更清楚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學生,以便調節自己的教育“步伐”和教育手段,最終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2. 激勵功能。人人都渴望愛,親人的、朋友的、同學的,然而更使青少年關注的是學校中教師的愛,因為教師的愛不僅僅是個人之間的一種情感,它實際上是一種評價,一種社會性的評價,正是教師這種如陽光般溫暖的愛,這種無歧視的愛,這種真誠的愛,激勵著我們的學生,他們將這種愛與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同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以及人格價值聯系在一起,此時教師的愛,在實際上已轉化成為了一種社會環境因素。教師的愛,使他們愿意接受教師的教導;愿意改正身上的缺點;愿意積極上進;甚至激發一種同過去的“自我”作斗爭的勇氣、信心的力量,此時教師的愛,已轉化為學生內部的道德動機,轉化為推動他們努力學習、發展智力、鉆研專業、不斷進步的內部動力,而這種內部動力正是推動班級良性管理時必不可少的動力之一。
3. 感化功能。在教學中,處于教育主體地位的學生,都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教師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種對學生人格的感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在潛移默化之中悄悄進行的。事實表明,正是師愛的這種感化和陶冶,使得班級后進生上進,悲觀冷漠者看到希望,燃燒起對生活的熱情。
教育是一門藝術。只要我們多反思,多總結,多積累,就能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做到智慧教育,讓孩子樂于接受,得到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對學生付出真愛,才能充分體現教師高尚的道德、完美的人格和高度的責任心,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敬。只要教師能夠以熾熱的愛去溫暖每位學生的心,用高度的責任心、足夠的耐心、慈母般的愛心和堅定的信心去教導每位學生,相信我們必定可以架起教育學生的那座堅固的橋梁!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