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朝景
【關鍵詞】 家庭教育;培養;習慣;行為習慣;勤快;愛心
【中圖分類號】 G63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6—0039—01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一論述深刻地闡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作為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應該著重從哪些方面培養孩子,使他們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一、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言傳即灌輸,就是自孩子懂事起,要經常對他們講一些人生的道理。當然,道理說教起來很枯燥,大多數孩子都不會耐心傾聽,說的多了,有的孩子還會出現抵觸情緒:“知道了,煩不煩人啊?”如果想要孩子接受,父母必須得注意方式方法,應做到說得有理,符合孩子實際;說得有力,有實際例證;說得要精,不羅嗦;還要抓住時機和場合,說得有新意。身教,是無聲的教育,因此,父母的行為要謹慎,應該處處做好孩子的表率。未成年的孩子可塑性很強,跟父母接觸的時間最長,受父母影響也很大,如果母親愛打扮,其女兒也不例外。如果父親好說臟話、粗話,則孩子也會如此。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父母言傳身教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二、提高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現代社會每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生存能力。也是個人面對生活和職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首先要培養孩子解決基本生活問題的能力。現代的年輕人在家里養尊處優,不但什么家事都沒做過,連買菜做飯的經驗都沒有。北大的天才少年魏永康,上大學時,生活無法自理。冬天他不知道隨天氣變化增減衣服,平時穿衣吃飯也需教授時時提醒,甚至有時還會赤腳在校園里行走,由于長期生活無法自理,最終上了三年中科院研究生的他被勸退了。諸如此類現象越來越多,這應該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視,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不容忽視。在家中,父母不必事事恭行,也沒有必要整天圍著孩子轉,讓他們從小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要知道,過度的愛會干擾孩子的成長。
其次要引導孩子學會與人交往、交流和溝通。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陽”,一些家長處處給予呵護遷就,家中又缺少小伙伴,所以導致孩子合群性差;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成為人們手中不可缺少的聯系工具。隨處可見的就是“低頭族”,人與人之間很是漠然。可是人畢竟是社會的人,總要和他人發生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能否融洽、和諧,是每個人生活、工作的關鍵所在。因此,父母必須從小引導孩子學會與人交往、交流與溝通。鼓勵孩子大膽與別人說話、多參加一些有益的團體活動、培養孩子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等都是行之有效方法。
三、要教育孩子有愛心
生活中,有許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對孩子疼愛有加,而孩子卻自私自利,不懂得關心父母,關愛他人。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其實并不是孩子生來就缺少愛心,而是由于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愛心不經意間剝奪了。作為父母的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孩子的愛心。諸如可以跟孩子一起在家中喂養小魚、小雞等,在喂養這些小動物的過程中,教會孩子關心小動物,讓他們懂得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其實跟我們人類一樣,是平等的,珍愛小動物就是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愛他人的生命。一位兒童心理專家曾這樣說過:“現在的孩子擁有的東西太多了,讓他們學會去關心自身以外的東西是很有益處的。”飼養小動物恰恰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內容,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愛心。再譬如看到街頭有討飯的爺爺奶奶,讓孩子給些自己的零花錢;上公交主動給長輩讓座;在家如果父母生病,讓孩子倒水拿藥等等,這些雖是小事,卻不可忽視。成功孩子的父母,不是他有多偉大,而是注意了生活小節而已。
四、養成孩子勤快閱讀的習慣
勤,是要有有閱讀習慣,要學會利用零散時間閱讀,遇到各種困難時堅持閱讀。快,是要有較快的閱讀速度,有獲得信息的能力,有與同伴交流心得的能力。如果一個孩子從未讀過一本好書,甚至從未讀過一本超過十萬字的書,而是把大量時間投入到課本和作業中去,那么這個孩子的天賦聰明就被餓死了。只有博覽群書,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經典,廣泛涉獵百科常識書籍,才可以讓孩子的智慧不斷成長,也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