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惠忠
【關鍵詞】 語文教學;貼近生活;人情味;
做人;教學形式;作業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6—0094—01
語文教材來源于生活,并盡量多層面、多角度地反映生活。所以語文教學應該回歸生活,運用各種方式去還原、描述生活的本身,讓學生在有限的時空內,透過語言文字領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對社會生活的感性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那么,怎樣才能讓語文教學貼近生活呢?
一、 教學語言要具有人情味
有人說,完善的語文教學應該有:詩歌語言的精煉,小說語言的生動,散文語言的優美,戲劇語言的傳神,相聲語言的風趣,演說語言的雄辯。這是一種幾近苛刻的要求,對于我們來說遙不可及,而這幾近苛刻的要求似乎又該成為語文教師的不懈追求。姑且不說我們的教學語言要如何精煉、生動、活潑、優美、傳神、風趣、雄辯,反思我們的日常教學用語,我們應該做到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學語言要具有人情味。情在言先,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靈魂。同一句話,因為聲高、語調、語態的不同,能夠有贊揚、挖苦、譏諷、敷衍之意。課堂上教師要注重用帶有人情味的語言激發情感,傳遞關心與關注,這對創設和諧、寬松、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具有促進作用。
二、結合生活教語文教做人
“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及愛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所以,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拼音、辨字形、練造句、分段概括段意,語文教學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陶冶學生的心靈,教會學生做人做事。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無不浸透著真、善、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道理。如,在教學《生命生命》時,筆者讓學生品讀文中三個熱愛生命的事例,結合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讓學生談談對這些話的理解,根據自己的實際說說讀后感受,然后讓學生讀最后一句話,使學生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三、多種方法豐富教學形式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同樣應該千姿百態。如果教師采用單一的教學形式,那么學生在單一的課堂形態中所形成的技能,是難以適應生活對語文的全方位需求的。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形式不能局限于課堂,而應該向課外延伸、拓展,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去鍛煉學生的認知能力、組織能力、競爭能力和挫折能力等,讓生活中必備的基本素質,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得到操練。如,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開展美文誦讀活動,讓學生在課后誦讀自己感興趣的美文,并談一談閱讀的感受、閱讀的作用等等。學生通過大量閱讀,拓寬了視野,豐富了知識,提高了閱讀能力,還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可謂一舉多得。
四、根據實際布置各種作業
這里的作業主要指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完成的作業,這些作業往往對學生的語文實踐具有指向性。這種目標明確的作業能夠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布置時可分為三種:一是觀察性作業。二是印證內容。三是擴展知識。觀察性作業主要是熟悉了解。如,學習《陶罐和鐵罐》后,要學生仔細觀察一下家里所用的陶罐和鐵罐有什么不同,特別是舊的陶罐與鐵罐有什么不同。印證內容的作業主要是讓學生得到結論。如,學習《火燒云》后,請學生觀察晚霞的變化,主要從顏色和形狀兩個方面。擴展知識的作業主要是幫助學生增長知識。如,教學《新型玻璃》后,請學生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玻璃新產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在教學時,應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并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