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廷科
【關鍵詞】 語文教學;創新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6—0100—01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重視。作為基礎工具課的語文教學,具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獨特優勢。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激發興趣,喚醒創新意識
教師要不斷創設富有變化的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學習情境,在課堂上要注意知行結合,營造興趣氛圍。精講多練,激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能干巧干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創造。如,在教授現代寓言《渡船》時,可以采用表演戲劇的方式,由學生根據情節自排自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學生必然會在興趣的啟發下,積極地投入。此外,現代化教學手段尤其是多媒體的形、光、聲、色等信息功能,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立體式地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所以,在教學中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他們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進而萌動創新意識。
二、鼓勵質疑,培育創新萌芽
創新意識來自質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題,多質疑,因為提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具有創造潛力的重要標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更要善于啟發學生對一些問題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質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比如,語文教學中對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就要啟發引導學生各抒已見,敢于提出自已的見解,不要有什么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有創新價值的,哪怕只是一點創新的火花,教師都應該予以肯定與表揚,以提高他們的創新積極性。
三、引導展開想象,誘導學生創新意識
想象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正如英國詩人雪萊所說:“想象是創造力”。愛因斯坦也指出:“想象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應用于語文教學中,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非常重要,那么,怎樣引導學生想象呢?比如,在教授《古代英雄的石像》這篇童話時,我沒有過多地講解,而是先用有聲有色的范讀置自己和學生于課文的角色中,把課文中不同人物的感情讀出來,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讓學生根據課文在頭腦中造出石像新的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朗讀完畢,同學們爭相發言,描繪出他們想象出來的石像的新形象。一位同學竟突發奇想:“老師我可以把它編成一幅連環畫。”我表揚了他,鼓勵他畫出來,第二天語文課上,他果真畫成了。公園里、廣場上或電視中看到的情景都成了這段文字的畫面,我請這位同學到講臺上描繪了各幅畫的情景,這篇課文教得生動有趣,學生不但在想象中獲得了豐富的知識,而且創新意識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四、訓練求異思維,豐富學生創新意識
創新是以人的創造活動為基礎的,創造的本質是新、獨特、與眾不同,創新所追求的不是群體思維的趨向,而是個體思維的差異。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多設計一些活動空間,從某一問題出發,引導學生打破常規思維束縛,憑借學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地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主動探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如,在教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時,為了讓同學們圍繞“綠”字展開思考,我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了這一優美的畫面,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調動自己的形象思維,去盡量復原那種春風吹送、江南大地一片翠色欲滴的優美情境。最后,要求學生用口語把這優美的情境描述出來,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接下來要求學生試著用其他的字來替代文中的“綠”字,并引導學生以這個問題為中心展開分組討論,自主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一下子就高漲起來了,有的小組認為可以用“到”字來替換,有的小組用了“入”字和“來”字等。這時我并不急于表態,而是繼續讓學生踴躍發言,讓學生真正做到“各抒己見”,這樣又使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經過積極地思考和討論,最后同學們一致認識到,雖然可以找到許多字替代“綠”字,但均不如原文中的“綠”字生動和確切。通過求異思維的訓練,這一堂課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動機,豐富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