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琴
摘要:《a小調鋼琴三重奏》是柴可夫斯基為懷念亦師亦友的尼古拉·魯賓斯坦而作,樂曲采用了罕見的兩個樂章的形式。本文主要針對第二樂章的曲式結構進行分析,希望通過對作品的分析能更好的理解和詮釋該作品。
關鍵詞:《a小調鋼琴三重奏》 作品分析
一、關于作家及其作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Tahaikovsky,1840-1893)俄國作曲家。他的音樂沉郁抒情,具有典型的俄羅斯性格,他無比豐富的旋律,與俄羅斯民間與城市浪漫曲的音調相聯系,十分感人。他重視發揮樂器的音色效果,他的作品涉及各方面的體裁。他一生共寫出十部歌劇、三部舞劇、七部交響曲、四套交響組曲、一系列標題性交響序曲、幻想曲和器樂協奏曲,還有上百首浪漫曲和大量鋼琴作品等。
這首《a小調鋼琴三重奏》是柴可夫斯基為懷念亦師亦友的尼古拉·魯賓斯坦而作,樂曲采用了罕見的兩個樂章的形式。第一樂章是挽歌般的曲調(Pezzo Elegiaco),奏鳴曲式寫成,第二樂章是由11個變奏和終曲尾聲(第12變奏)構成的變奏曲式。
二、關于作品的整體分析
全曲除主題外共有12個變奏,根據材料展開的方式可分為三個階段。大致結構圖式如下:
三、關于作品的具體分析
(一)主題
變奏曲選用一首優美的俄羅斯民間歌曲作為主題。它是一個使用展開性中句并帶有再現的二段曲式結構。第一段1-12小節,這是一個非方正的并行二句式樂段。其中第一句(1-6小節)結束在V上,第二句(7-12小節)以完全終止結束。呈示段包括兩種素材:1.上行四度音程跳進;2.下行反向級進。第二段包括中句和再現。中句(13-16小節)展開材料來自于主題開始的四度音程,用擴大音程的手法加以發展。將素材1的四度音程分別擴大為五度、六度,同時也伴隨著力度的加強,跳進后旋律反向級進。和聲上強調重屬和弦,增加了音樂的動力性。再現(17-20小節)變化再現了呈示段主題第一小節和最后一小節,高度概括了主題的全貌。主題首次運用鋼琴單獨呈示,整個主題采用了合唱型織體,含蓄而抒情。單純的節奏音型,清晰的和聲進行和材料的精練統一為后面進行種種復雜的變奏做好了準備。
(二)第一階段:T—V2是主題的呈示
V1由小提琴完整的奏出主題,大提琴以八度大跳作為旋律的填充與鋼琴聲部流暢的連續十六分音符和弦分解的伴奏織體,形成整個變奏明朗而抒情的音樂性格。
V2改由大提琴奏出旋律,小提琴以頓挫的跳弓技法奏出對V1中大提琴填充聲部進行加花處理而產生的具有古典風格的旋律,鋼琴用合唱型織體做鋪墊。這個變奏節拍變成3/4拍,打破了主題呈示的強弱規律,增強了旋律的連貫性。
T-V2可作為這個變奏曲的呈示部分,它將主題在三個樂器上分別進行呈示,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變化,除了V2在節拍和速度上稍作變化外,幾乎是原樣重復主題。而正是由于這些變化,預示了真正的變奏即將開始。
(三)第二階段:V3-V5是展開的第一階段
V3的結構為一個展開性的三段式(8+6+8)。中庸的快板、緊湊的節奏(由原形主題的四分音符變成十六分音符)以及強弱規律的打破(由正拍起變成弱位起,導致重音后移)和處理手法的改變(由附點二分音符變成雙手迅速交替的裝飾性華彩音型),配以小提琴與大提琴的撥奏,形成一種活潑詼諧的音樂性格。變奏從主調E大調開始,中段在展開過程中轉到#g小調,再現時回歸主調。
V4是一個起承轉合的四句式樂段(4+4+8+8)。在鋼琴柱式和弦背景下,大提琴先奏出主題。相隔一小節小提琴移高四度模仿,緊接著弦樂進入對比式二聲部。發展至第9小節也就是轉句的開始處,鋼琴聲部也加入進演奏主題,弦樂進行對位化處理,形成三聲部互補性并置對比的復調織體。這個變奏的調性從#c小調開始,有些暗淡;當鋼琴聲部奏出主題時,調性轉到B大調,顯得明亮,在音響上帶來一種色彩上的轉換。合句時調性回歸#c小調。
V5是一個并行不等長二句式結構的樂段(5+8+Re4)。在大提琴和小提琴主屬持續音以及鋼琴左手聲部在高音區環繞屬音的連續十六分音符進行的烘托下,鋼琴右手在極高音區奏出清脆的節奏緊縮的主題,帶來玲瓏剔透的音樂效果。調性持續在#c小調上。
V3-V5這一部分是真正變奏的開始。三個變奏與主題的對比強烈,并且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邏輯關聯。特別是從情緒上來看,V3、V5與V4之間的對比以及V3和V5之間的相似使這幾個變奏之間具有三部性特征。因此可作為展開的第一階段。
(四)第三階段:V6-V10是展開的第二階段
V6是一個結構完整的圓舞曲,由對比二段式加反復構成。變奏開始由大提琴在A大調上奏出一個新主題。這個主題是由原始主題中素材2(二度級進)派生出來。它的旋律優美、氣息悠長,極具歌唱性。鋼琴以分解和弦式織體作鋪墊。第21小節時,小提琴再次奏出這個主題,大提琴相隔1小節用模仿的手法進行對位。發展至45小節時,弦樂聲部運用分裂手法和遞進的力度將這個變奏推向高潮。在53小節處,進入對比段。新主題交由鋼琴用八度奏出,弦樂則出現在擴大了的原形主題,由此形成了兩個主題的對置。同時,原形主題二拍子的感覺與鋼琴聲部三拍子的音樂感覺又構成了節拍上的對置,并形成這個變奏中的高潮。第86小節進入反復階段。在反復時,第119小節提高四度,第138小節提高八度反復。由此,對比段的調性回到A大調。
V7的結構為有再現的二段式。主題在鋼琴聲部以強烈而飽滿的柱式和弦的形式出現,伴隨著音區的拓寬,節奏的改變(等分的四分音符為主),織體的加厚以及節拍由3/4到2/3的變化,在弦樂上行裝飾性音型的填充下,形成一種奮起向上的音樂性格。調性持續在E大調上。
V8是一首由鋼琴與兩把提琴構成的結構完整的三聲部賦格曲,結構為展開性三段式。首先鋼琴在低音區奏出一個相距八度的主題,它是由主題第1小節動機發展而來,它具有典型的賦格主題特征(主題頭+一般性發展+小結尾),調性在E大調上。第5小節大提琴在屬調上進行答題,隨即進入對位。第9小節小提琴在主調上奏出主題,三個聲部同時發展。第11小節依次出現小提琴、鋼琴、大提琴三聲部的小型卡農,作者將其賦予連接功能,從而引出中段。第14小節進入中段。中段主題由大提琴在B大調上奏出。第16小節小提琴聲部在#c小調上緊接答題。第18小節鋼琴在#f小調上奏出主題。經過了兩小節的小型卡農(20-21小節)進入密接合應(20-24小節)。緊接著第25小節小提琴聲部又在#F大調上奏出進一步變化了的主題,大提琴聲部相隔兩拍,小提琴聲部相隔三拍后進入,形成卡農。第27小節降低五度原樣反復一次,隨后在小提琴二度向上模進和鋼琴連續十六分音符的音階式進行中進入再現。再現以ff的力度陳述。調性回歸E大調,首先由大提琴奏出主題,小提琴屬調上答題。隨后鋼琴再次奏出主題。第43小節變成鋼琴與小提琴的二聲部小型卡農。第48小節小提琴奏出主題原形,大提琴與之構成由五度發展到八度的卡農模仿。從54小節開始推向這個變奏的高潮,力度達到fff。第60小節突弱,鋼琴聲部以三個八度的音域和同音反復織體對屬持續音加以強調。隨著力度的快速加強各聲部在反向音階式級進中,極具爆發力的結束了這個變奏。
V9的結構是展開性三段式加連接構成 [Re2+(6+6)+8+Re9]。兩小節引子由鋼琴先奏出,以柱式和弦和琶音分解組成,這種織體作為背景一直鋪敘在整個變奏中。小提琴和大提琴輪流呈示主題,這時的主題通過節奏的改變(主要是逆分節奏型和弱起)和綿長的音調而變得哀怨和憂郁。第14小節進入中段。小提琴和大提琴交替陳述,形成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第23小節進入再現段。小提琴和大提琴相隔一個八度的齊奏。整個變奏和聲簡單,調性單一,一直持續在#c小調上。第30小節進入連接。在連接過程中,逐步過渡到bA大調。突出表現為最后落音bE,它的出現和任意延長的時值確定了它的功能:作為bA大調的屬音,為下一變奏的轉調做預備。
V10是一個多段式結構的瑪祖卡舞曲。首先以鋼琴為主導。在這個變奏中出現大量裝飾性的華彩音型,可以把它看作是鋼琴的一個華彩段。運用3/8拍特有節奏,重音出現在第二拍,使得整個變奏顯得華麗而富有生機。第30小節通過一連串屬持續音作預備,在第40小節進入再現。第48小節,在鋼琴和大提琴柱式和弦的烘托下,小提琴在C大調上用ff的力度奏出主題。弦樂撥奏與和弦式的琶音分解有明顯的二拍子呼吸,與鋼琴的三拍子形成了節奏上的錯位和重音的模糊,它為引出第11變奏和回歸主題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V6-V10這四個變奏與主題的對比更加強烈。特別是在音樂性格和體裁特征方面,幾乎每一個變奏都使用一個獨立的體裁寫成。材料的展開手法豐富,調性的對比明朗,內部結構也比較復雜,因此可看作是變奏曲的第二展開階段。
(五)第四階段:V11-V12可看作是這個變奏曲的再現段
V11是一個并行三句式樂段,是這個樂章再現段的開始。小提琴提高一個八度奏出原樣主題的第一句,然后連續嚴格下行二度模仿兩次,隨后進行分裂。大提琴以和弦分解的撥奏,鋼琴以和弦震音作為伴奏,模仿小夜曲體裁的性格特征。節拍變成4/4與12/8對置,在情緒性格上也有所回歸。第9小節,主題在鋼琴聲部重復一遍。音區提高一個八度,并采用豐滿的柱式和弦織體作為伴奏。第20小節,大提琴再次演奏主題,織體也回到主題初次陳述時的合唱型織體,情緒逐漸歸于平靜。調性持續在主調E大調上。
V12是整部作品的尾聲,它回顧了第一樂章的主題,并總結了全曲,是整首作品的高潮部分。
V11-V12這兩個變奏開始再現主題并對全曲進行回顧。在經過前幾個較大變奏后,主題再次清晰呈示并回到初次呈示的織體(合唱型織體),在V12中,對整部作品進行回顧與總結。因此可看作是變奏曲的再現部分。
四、結語
總體布局上,除了在V2之前是主題的基本呈示之外,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都是主題多方面的展開、刻畫和揭示,并包括了多種性格和體裁。
全曲是以“呈示、展開、再現”三部性原則進行基本布局。在高潮的安排上,體現了一般曲式結構的原則。整個樂章共有兩處高潮:首先是在V8中形成的小高潮。它的形成是由于情緒、速度、力度的增長,調性的復雜的轉換以及賦格曲、卡農這類復調織體的運用等諸多原因造成的,而且它位于整個樂章的3/4處,屬于“硬性”高潮。另外,全曲真正的高潮是在V12中,這是作曲家刻意安排的,是整部作品情感的升華。這樣的安排能起到在思想上更深刻地揭示主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