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
摘 要:高校逐年擴展實現了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同時也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壓力。處于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后,如何在社會上生存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就業創業是民生之本,提高大學生的身心素質,是大學生施展自己的才華參與就業創業的基本前提。因此,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開展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不僅要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還要致力于高校專業特色建設,提高專業競爭力,以為提高大學生的人才市場競爭力創造良好的環境。該論文針對大學生素質教育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 素質教育 大學生就業 創業 思想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6(b)-0181-02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于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就極為重視,將“素質教育”納入到本土化概念,并給予明確定位,“素質教育”就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特別是對大學生的人才培養,既要遵循教育規律,又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人的潛在能力與后天培養相結合,學生的身心潛能,讓大學生畢業走上社會后,可以尋找到自我生存空間。大學階段,是為走上社會就業創業的準備階段,大學生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術能力,健康的身體素質,還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良好的職業素質可以散發出人格魅力,創新精神更是大學生在社會上自我定位的資本,因此,高等教育不僅是開展形式多樣的專業教學活動,還是大學生成長的重要過程。中共十八大召開以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對于促進就業市場的繁榮具有重大的影響力。深化改革是開辟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不僅可以促進中國市場繁榮,而且還推動就業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1 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
1.1 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發展現狀
中國的就業創業教育是伴隨著高校擴招而發起的,針對就業創業的課題研究已經延續了十年多,并伴隨著中國社會發展進程而不斷地調整和完善。早在1998年,清華大學就針對大學生的就業創業進行了系統化研究,并逐漸訴諸于實踐。二十一世紀,為適應中國市場經濟的人才需求,對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積極探索又有了新的發展。自清華大學舉辦第一屆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以來,中共有關部門相繼舉辦了就業創業教育競賽。這些競賽對于中國高校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視程度起到了引導性的作用,隨之,中國各個高校陸續開展了就業創業教育,并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相關的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前瞻性進展[1]。2005年,中國大學生創業教育項目“Know About Business”(簡稱“KAB”)啟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發展,但是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較,尚欠缺社會實踐性,難以真正意義地滿足社會人才需求。
1.2 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的內在涵義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辦事處在東京會議上對就業創業教育的界定,關于就業創業教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1.2.1 狹義的就業創業教育
狹義的就業創業教育就是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形式,培養學生樹立就業創業意識,提高學生就業創業的綜合素質和在社會上立足的能力。高校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業,其目的就是要提高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并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以提高社會人才競爭力。
1.2.2 廣義的就業創業教育
廣義的就業創業教育中,狹義的就業創業教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并不拘泥于在社會上立足,開創自己的事業,還將就業創業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層次,以培養大學生終身就業創業能力。因此,在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中,要主要培養學生的競爭精神,并注重大學生的開創性個性培養,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使能夠在工作崗位上獨立承擔工作。按照社會人才市場需要,目前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員工的工作能力和發展潛質,不僅要求引進的人才具有較高的專業能力,而且還要具有社交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具有職業冒險精神,這些人才要求都需要高校在對大學生的教育培養中,更注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2 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中要注重專業素質教育
高等教育以專業教育為主,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素質是基礎,也是教育的核心內容。在高等教育中,專業素質以課堂教育的形式展開,主要培養大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不僅要扎實地掌握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強化其應用能力,使大學生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提升專業領域中解決問題的能力[2]。面對市場經濟環境中的人才競爭,大學生要具有競爭實力,就要在具備專業知識,并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術,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識素養,以爭取在就業中發揮個人競爭實力,占據主動性。
2.1 高校大學生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
大學生畢業離校后,要能夠立足于社會,就要具有專業知識和運用能力,這是大學生順利就業的第一步。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為適應目前的社會形勢,國家倡導創建學習型社會,那么,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培養,更要注重大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的提升,讓大學生在工作崗位上能夠對自己的所掌握的知識適應時代的需要而不斷更新,這是大學生將來在職業崗位上持續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基于人才市場對大學生專業素質的要求,大學生在校期間要懂得運用全新的專業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將自身的知識素質持續地完善,不斷地追求卓越,將自己的人生目標與職業生涯相對接,在日漸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生存下去。
2.2 高校大學生要建立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就是不同知識之間的比例,相互之間的聯系和配置情況。大學生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果,就意味著其所具備的知識素質符合先進的社會人才需求。大學生畢業離校后,能夠順利就業,就要符合現代的職業結構,在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還要學習相關的知識,促進知識橫向延伸,并能夠注重不同知識之間的相互銜接性,由此而使知識面有所擴寬,能夠在適應職業變化時對于自身的知識有所調整,對于工作能夠輕松應對,使得職業能力有所提高[3]。
3 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中要注重身心素質教育
目前社會各個領域對于大學生身體素質要求很高,同時對于大學生的智商和情商都會要求更高,即大學生不僅要具備高學歷和良好的專業素質,以能夠在職業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還要身心健康,才能夠穩定地工作,妥善地處理多方事務。高校對大學生開展身心素質教育,就是要求大學生不僅要具有職業敏感性,而且還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4]。所謂的心理素質,就要職業崗位上要具有忍耐力,以其堅強的性格、穩定地情緒塑造良好的工作心境。身體和心理相互影響,高校完善身心素質教育是提升大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根本。
3.1 良好的身體素質磨練堅強的意志
身體素質并不局限于身體本身,還包括身體適應能力。大學生在職業崗位上要具備崗位活動生理素質,讓大腦生理機能正常工作,以能夠順利地展開工作。大學生的身體適應能力主要是指抗病能力和對外界環境的耐受力,以使大學生并成功就業,并度過創業難關。從目前的大學生身體狀況來看,生活優越環境中的大學生不再具有吃苦精神,更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加之一些高校對體育教學不夠重視,使得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每況愈下[5]。高校重視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就要積極地開展體育鍛煉,豐富課外體育活動,塑造環境讓大學生經歷挫折、失敗和各種困難,以培養大學生堅強的意志力,為畢業離校后的就業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3.2 健康的心理素質有助于大學生端正態度
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必要條件。正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大學生對于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所了解,才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并對于自身的缺點加以約束,帶著自信心選擇職業。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大眾化時期,大學生要能夠順利就業,就要對自己正確定位,一方面要懂得知識改變命運,另一方面還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創造社會價值[6]。大學生在社會上立足,所實現的價值并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對知識的運用。因此,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以平常心對待自己的學歷,避免對自己的未來期望過高。良好的心理是端正態度的根本所在,大學生要放棄學歷觀念,善于積累專業知識,注重自我專業素質的提升,以開拓的精神面貌,并勇于創新,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創造途徑。以良好的心態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并以積極進取的心態贏得社會的信任,才能夠讓自己贏得新的發展空間[7]。
4 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中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大學生畢業離校之后,想要有屬于自己的天地,就要具有施展才華的“舞臺”。從目前的大學生狀況來看,畢業離校后由于好高騖遠而失去就業機會的大學生并不在少數,超過20%的大學生已經成為了“啃老族”,依賴于父母供養。按照心理學分析,大學生在高校由于沒有接受符合時代需求的職業教育,使其畢業后,心理狀態不適應社會規律,面對社會上的諸多事務感覺心理壓力大,由于自卑感的產生而使得心理空虛。這些大學生自認為大學畢業后,就可以尋求更好的職業,但其自身的素質與社會人才需求大相徑庭,導致“眼高手低”,難以就業[8]。
4.1 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才競爭力
馬克思認為,人要首先解決吃、喝、穿、住、行的問題。高校對大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針對責任意識進行培養,讓學生樹立自立為榮的觀念,充分地發揮聰明才智鍛煉自己,獨立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心理學家對社會杰出人士展開調查,發現他們并不對自己的職業滿意,即便如此,他們能夠認真對待、勤奮努力而獲得成功,所依賴的就是責任。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對于自己的本職工作能夠盡心盡力,讓自己的工作持續穩定下去。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正是成功者的責任所在[9]。對大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從就業創業的角度出發,培養他們建立起責任的觀念,以避免在人才競爭中被淘汰。
4.2 培養大學生職業發展的觀念以提升職業能力
現代大學生的心理負擔過重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包括就業壓力、家庭壓力、情感壓力等等。大學生的就業創業不僅是社會問題,更是民生問題。與好高騖遠的大學生有所不同,持有悲觀心理的大學生,普遍產生思維定勢就是畢業離校就要成為失業者。這種消極情緒的存在非常不利于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創業[10]。根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培養,除了職業高校和專業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培養之外,都更為注重大學生的知識素養,而沒有將專業與實踐建立起聯系,使得大學生群體中,只有近30%的學生對就業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其中多數為臨時準備。超過50%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根本就沒有考慮到未來的職業生涯,更不可能考慮就業時有可能遇到的問題。這就說明,多數高校在對大學生展開教育中,并沒有針對性地培適應時代的人才需要具有。大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就必然會影響到其未來的職業定位[11]。當然,也有超過10%的大學生自步入大學校門起,就已經考慮就業問題了,并做好的未來的職業規劃。這部分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不僅能夠從職業角度出發擴展知識面,而且更為注重職業修養的提升,在人才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有利于就業創業中發揮自己的職業能力。
5 結語
綜上所述,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已經成為目前社會焦點問題。大學生的專業問題時候解決,直接關乎到民生和社會秩序的是否。高校承擔著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注重大學生素質教育,除了大學階段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之外,還要針對于大學生的未來職業具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開展素質教育,以幫助大學生切合實際地規劃未來職業,獲得一份適合于自己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黃勝,黃新敏,施棋方.以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J].消費導刊,2010(5):174.
[2] 袁程煒,龍夕左.轉型期中國就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外商直接投資視角[J].現代商業,2013(4):133.
[3] 程昆.大學生素質教育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中的作用分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26(5):111-113.
[4] 張彥.轉型期中國就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社會保障的視角[J].商場現代化,2011(1):203-204.
[5] 王建東,楊文軍.強化素質教育對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作用分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70.
[6] 賀建民,郭永強.構建地方院校創業教育新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Z1):62-63.
[7] 張桂葉.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與就業的思考[J].文史博覽理論,2009(5):49-50.
[8] 王芳,孫作明.關于就業與社會保障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09(3):229-230.
[9] 孫雨含,楚夢華.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基本解決思路[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32(5):15-16.
[10] 易傳英.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哲學思考[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7(3):97-99.
[11] 尹文耀,葉寧.中國靈活就業人口發展及對社會養老保險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