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的理念,并把它提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強力推動新一輪“全民創業”與“萬眾創新”,為新常態下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的生機與活力。在移動互聯時代,企業的生存法則,就是看你有沒有互聯網思維,有沒有和互聯網進行有機融合,有沒有在互聯網浪潮中適時轉型與創新。“互聯網+”既給所有行業帶來全新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企業培訓也不能例外。
關鍵詞:互聯網+;企業培訓;挑戰與轉型
“互聯網+”既給所有行業帶來全新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企業培訓也不能例外。
從“互聯網+”帶來的挑戰看:
1.“互聯網+”對企業培訓課程開發速度與內容更新的挑戰
“互聯網+”造成產品更新換代提速,它迫切要求相應的思維模式、培訓體系以及經驗案例必須加快同步更新,這必然給企業培訓課程開發帶來了挑戰。一般而言,培訓課程開發及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如超過半年其適用性就會大打折扣。以往內訓師開發新課程時間為2-3個月,用上1年的速度就已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速度;有的等你按部就班開發好已過時了。那種一門課程講幾年的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了。
2.“互聯網+”對培訓師的知識與資源優勢形成的挑戰
互聯網的本質是打破時空等條件限制,使信息透明化。過去那種依靠信息不對稱當家的行業將受到嚴重影響,培訓恰恰是這樣的行業。本質上講,講師的知識與資源優勢是因為他們比學員懂得多、知識廣,但移動互聯時代,百度、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直接擴展了信息化傳播渠道,學員用手機便可快速獲取所需信息與案例,專業技術類課程面臨同樣的挑戰,如:網易公開課、云學堂,思科等領域的專家授課等等。這一切對傳統的培訓模式形成了難以抗拒的沖擊。
3.“互聯網+”對學員課堂專注力的挑戰
現在學員一到培訓室,最關心WiFi密碼、充電插口在哪?講師上面授課,學員下面看微信、刷朋友圈、玩手機成了“新常態”。互聯網用戶更多關注的是產品是否滿足了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同樣,培訓的轉型定位也應該圍繞學員需求,立足成就學員。如何因勢利導,把握主動,在移動互聯中讓學習變得便捷、簡單、快樂?這也是所有企業培訓面臨的共同課題。
4.“互聯網+”對企業培訓地位與重視程度的挑戰
線上培訓的豐富,并不能必然帶來線下培訓的繁榮。在移動互聯的條件,一些企業的管理者片面地認為,員工獲取信息、知識與經驗的渠道豐富了,再耗時費力集中培訓已可有可無,加上部分培訓管理者缺乏證明集中培訓在企業仍然是必須的、有用的證據鏈。相反,一些所謂“培訓無用論”的反向證據鏈的案例倒時有所聞,如摩托羅拉、諾基亞等作為培訓抵擋不住被淘汰的典型。這種觀念具有一定普遍性、典型性,這是“互聯網+”形勢下培訓遇到困境和挑戰!
5.“互聯網+”對培訓運營管理智能化程度的挑戰
以往企業培訓注重:講師級別、學員人數、培訓紀律,而互聯網時代的培訓則注重:教員運用數字化多媒體的水平與技巧,激發學員的投入度,培訓組織者能否幫學員建立一個群持續互動;面對“互聯網+”給培訓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唯有主動自覺地推動轉型才是應對挑戰的根本出路與不二法門。
從應對“互聯網+”必須實現的轉型看:
1.培訓定位的戰略化轉型
培訓的首要問題不是課程設計、講師級別、體系搭建問題,而是定位問題。培訓的核心定位就是圍繞企業發展戰略,咬定目標整體聯動,給組織與個人注入新動力。發現流程有問題,優化流程;渠道有問題,調整渠道;崗位不匹配,提升能力等;“互聯網+”時代培訓定位的戰略化轉型是關鍵。
2.課程體系的迭代化轉型
課程體系必須具有系統性、完整性、超前性。一個課程體系一但形成,就只屬于某個講師,而是屬于公司、部門及員工資源。把課程體系視為軟件系統,實現內容的快速迭代,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一些先進的企業已經做到培訓課程迭代了,課程優化不得超過一周時間,實現課程迭代速度與產品更新、員工培訓需求基本保持同步。
3.課程內容的簡約化轉型
移動互聯時代,應把“企業發展、員工需求”的理念引入培訓,摒棄傳統的大而全,廣而雜的理念。檢驗培訓成效的不是講的多、講的好、講的熱鬧,而是學員能記住多少,吸收多少,應用多少。凡是智能終端可以儲存與檢索的東西,都大刀闊斧地精簡,把人們從記憶中解放出來,留出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去破解新問題,課程內容注重簡約實用。
4.課程組織的機動化轉型
大數據、快節奏、多變化、高強度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大特征,傳統的短期培訓已難以適應這一特征。為此,課程機動化,粹片化,聚焦某一個特定知識點,發揮網絡課堂的作用,實現了雙向互動。與時俱進、勝任崗位是所有培訓的出發點,培訓的價值就是解決在這一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未來應有越來越多的培訓從線下轉到線上。
5.授課講師的普及化轉型
互聯網體現的精神是開放、平等、協作、分享。因此,“互聯網+”帶來未來企業講師不再僅僅來自推薦、選拔及專家評審,而來基層一線。基層一線直接面對市場,是競爭與創新實踐的廣闊天地。在銷售一線,他們扎根基層,源于業務,樂于分享知識、案例和經驗,并逐步形成課程所需要迭代的素材;大家都做講師,人人可以講課,體驗做講師的感覺,拉近了學員和講師的距離,讓每個員工都成為新理念新知識新經驗的傳播者、分享者與實踐者。
參考文獻:
中國好屋大學校長、朱曉波.2015年第三屆“我是好講師、我有好課程”大賽啟動儀式演講.
作者簡介:郭家珍(1963.08- ),女,漢族,本科,專職培訓師,研究方向:企業員工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