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機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操作風險對于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本論文根據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特點、現狀以及當前商業銀行的發展狀況,詳細分析了操作風險產生的原因。本文從銀行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防控操作風險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內部控制
一、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定義
在中國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中將操作風險定義為由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員工和信息科技系統,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損失的風險,并指出操作風險包括法律風險,但不包括策略風險和聲譽風險。即由于人員違規操作、系統故障、程序不合理、自然風險等發生的欺詐、失誤事件從而產生了敗壞銀行名譽、罰款、資金損失等惡劣影響。
二、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現狀
首先,國內商業銀行操作風險事件的丑聞頻發,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幾乎每年都會發生一件甚至更多的損失金額巨大、影響極其惡劣的操作風險事件。以內部欺詐和外部欺詐為代表的操作風險案例發生比率最高,損失金額最多。其中內部欺詐的發生率及其所造成的損失金額均高于外部欺詐。
張欣楊(2004)所總結的174件商業銀行操作風險事件中,商業銀行內部欺詐所占比例最高,達到56.3%,排在第二位的是外部欺詐,所占比例高達19.6%。不論是商業銀行內部欺詐還是外部欺詐,都是由于誠信缺失所導致的。從上表可知,內部欺詐和外部欺詐損失事件之和所占比例為75.9%,由此可見誠信對于解決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問題買的重要性。另外一個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客戶、產品以及商業行為,占總體損失事件的16.1%。其他三項事件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出現概率較小,且影響相對不大,這里不再贅述。
三、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成因分析
1.從業人員風險防范意識淡薄
從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事件可以看出,普通員工風險意識十分薄弱,法制觀念淡薄,違規操作事件時常發生,不少員工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給銀行帶來操作風險,也沒能認識到自己對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錯誤地認為操作風險防范只是風險管理部門的事。
2.治理結構不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國商業銀行治理結構存在嚴重弊端且長期以來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銀行業占據統治地位,但國有商業銀行所有者虛位,容易導致銀行內部的高級管理人員利用政府產權控制力的薄弱而成為銀行事實上的所有者。我國商業銀行的管理層次過多,職能不明確,容易產生各部門重復控制的情況。
3.銀行外部監督缺乏,相關監管法規缺失
監督人員配備不足,監管力量薄弱。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發展迅猛,營業網點廣布,但是相關的監管措施卻沒有及時跟上。由于人員緊張,有的營業點監管員配備不足,有的甚至一身兼多職,監督無法到位。同時,還存在監管措施落后,監管法規不完善,隱瞞操作風險問題等現象,使得目前的監管難以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
四、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防范對策
1.加強銀行內部控制建設
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制度能夠有效地防范、管理操作風險,是解決操作風險問題的重要手段。具體措施主要有:第一,加強銀行內部控制管理文化建設。加強員工對操作風險問題的認識,增強風險內部控制意識,提高職業道德水平。第二,建立內部控制評價制度,設立獨立的內部監督部門,確保內部監管的有效性、權威性。對于積極響應管理規定的部門給予獎勵。
2.完善現有的操作風險管理體系
我國主要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大多是“總行—分行—支行—分理處”的直線組織結構,層級關系復雜,操作風險管理難度極大。這就要求我國的商業銀行要完善現有的操作風險管理體制,健全操作風險的組織結構,對應著我國商業銀行的直線組織結構設立風險控制委員會、操作風險控制管理委員會等對各個層級實行垂直化管理,逐級隸屬。
3.提高商業銀行員工的職業道德水平和業務素質
在前文我國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發生事件劃分中,大部分的操作風險事件都和人的因素直接相關,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事件發生率最高的是內部欺詐,由此可見商業銀行內部員工的職業素質水平對于解決操作風險的重要性。商業銀行應該以人為本,全面加強操作風險管理的教育、培訓,提高全體員工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提高員工對操作風險的認識,正確理解操作風險的涵義;加強員工理想信念、職業道德和法紀觀念等在內的綜合性教育,培養員工高尚職業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侯訓義,郝文剛,張吉光.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特征分析及政策建議——基于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調查結論的再分析[J].濟南金融,2007(6).
[2]樊欣,楊曉光.從媒體報道看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狀況[J].管理評論,2003(3).
[3]張欣楊.我國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研究[D].蘇州大學,2004.
作者簡介:張曦(1990-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理論、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