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占莉
我是一名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在小學時語文成績很好,到了初中成績下滑很多,這種現象讓家長不解,讓老師著急。靜下心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過渡時間短。從小學到初中,表面上看是一個年級的過渡,實際是一個階段的過渡,很難用一兩個月的時間順利過渡。二是中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及教學要求明顯不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簡單,知識點少,老師講課速度比較慢,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就將所學知識消化了,課堂效率很高。而中學語文教材,篇幅相對較長、知識點多,除了識記字詞領會課文內容外,更主要的是側重對教材內容的分析理解與延伸,部分學生出現了顧此失彼的現象,學習成績自然下降了。三是教學模式的差異。小學學習時間充裕,主要是老師講授為主,時間久了,學生形成了依賴性,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而中學課時緊,課堂容量大,老師講課速度快,大部分知識靠學生自主完成,這樣一些有惰性的學生,做不到自主有效的學習,這也是成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學生成績下滑的現象,是我們老師和家長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銜接,避免成績下降呢?
一、做好心理疏導,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同學、陌生的環境,讓剛升入初中的學生心生新奇與畏懼感,這時,需要老師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1.上第一節課時,老師首先應認真地把自己介紹給學生,讓他們了解你,態度要溫和,感情要真摯,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印象,把學生引入知識的殿堂。2.分別讓學生做自我介紹,可以介紹自己的姓名、年齡、愛好、家庭情況等,讓學生之間相互了解,便于課上的合作學習。3.我校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有的學生剛住校幾天就開始想家,這就需要我們老師耐心細致的引導,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早日步入學習的正軌。同時應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協助老師做好工作,鼓勵學生用心學習。
二、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他們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該學科的學習中去。例如,每天課前讓兩位同學先后演講,其他同學進行評點,老師適時點撥。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學習熱情。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施行分層次教學,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的問題設計要有梯度,難度大的問題,讓那些思維敏捷,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相對淺顯的問題讓那些基礎差,不樂于表現的學生回答,老師要及時地表揚,為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多媒體的正確運用,也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其內容直觀形象,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能增加課容量,達到了精講多練的教學要求,便于學生學習。在教學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課堂教給學生,對于講讀課的相關問題,老師可以適時點撥,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會要點,那些自讀課,在布置好預習的基礎上,完全可以放心地讓他們自行完成。
三、中小學教師形成合力,做好教學內容銜接
1.利用教研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相互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了解各學段的要求,明確重、難點,做到有的放矢,積極為中小學教學內容的銜接付出努力。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讓老師進一步明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懂得了學習《語文課程標準》的意義,有利于中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銜接。2.中小學教師還應多聽常態課,互相交流,共同探討,取長補短。例如:在聽小學《春》這一課時,老師主要引導學生解決三方面問題:(1)處理字詞,了解作者朱自清。(2)理清文章整體結構,領會中心。整體結構:總分總。第二部分是主體,通過“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這些畫面來盡情地描繪春天,從而表達了作者盼望春天、熱愛春天的思想感情。(3)研讀重點段,培養分析理解能力。重點圍繞“春花圖”和“春風圖”來分析問題:如比喻、擬人、排比的作用;自然段的結構;個別詞句的揣摩。這樣既夯實了基礎,又為初中的深層次理解分析能力奠定了基礎。在評課的時候,我們各抒己見,互相切磋,共同受益,效果很好。3.中小學教師要多進行溝通,從中了解學生的健康狀況、學習情況、家庭狀況等,這樣有助于教育教學的開展。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才能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強化學習習慣,培養深層次的閱讀能力
小學教師已為我們培養了許多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坐姿端正、按時交作業、堅持寫日記摘抄、字跡工整等。在此基礎上,中學語文教師要強化這些習慣,避免不良傾向發生。閱讀理解及寫作題在中考中占了很大的分值,中學語文教師在注重文本分析的同時,還應適當增加課外閱讀量,這決定了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鑒于這一點,可將學校的圖書閱覽室有效的利用起來,每周有計劃地帶學生去閱覽室學習兩三次,適當要求他們做讀書摘要、寫讀書體會等,如果堅持下去,既積累了知識,又開闊了眼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深層次閱讀能力。
總之,初中語文的教學工作任重道遠,教師應盡職盡責地做好自己本職工作。我們只有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大膽實踐、勇于創新、及時反思,才能實現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銜接。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