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仇麗琴



摘要 隨著全民健身熱潮的興起,高校體育場館成為全民健身需求的重要資源。本研究以天津市部分高校為樣本,針對體育場館社會開放情況展開調研,分析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現狀及管理情況,探索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化方式,為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獻計獻策。
關鍵詞 高校 體育場館 社會開放
中圖分類號:G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8.088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ports Venues
Opening to the Public in Tianjin City
ZHANG Yu, QIU Liq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0381)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national fitness craze, college sports stadium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fitness requirements. In this study, a sample of some universities, the situation for the sports venues open to the public to start research,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rts venues opening and management, the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tadiums social way,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ports venues; opening to public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全民健身熱潮的興起,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身體素質的提升,高校體育場館成為全民健身需求的重要資源。在保證師生、教職工使用的前提下,高校體育場館積極向社會開放,緩解了社會體育設施的不足,同時也實現了體育資源的社會共享。本文通過對天津市27所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情況的調查,分析了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現狀、管理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在加大體育場館宣傳力度、轉變營銷觀念、合理優化開放時間、培養專業管理人員等方面提出建議,以期為促進天津市高校體育場館建設提供現實和理論依據。
1 研究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了天津工業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體育學院等27所院校內的場館管理人員、場館內鍛煉的人群及周邊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
1.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了體育經濟學、體育社會學、體育經營管理學、大眾體育學等相關學科領域的理論;查閱了中國知網CNKI上關于高校體育場館設施開放及利用方面的相關論文,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撐。(2)問卷調查法。針對高校體育場館的基本情況、設施及管理現狀、開放情況、影響因素等方面問題進行問卷設計。問卷采用現場發放和電子郵件相結合的方式。共發放問卷2700份,回收問卷2565份,有效問卷2475份,回收率95%,有效率91.7%。(3)數據統計法。將調查問卷所獲得的數據,通過計算機進行分類統計分析,采用excel、sps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4)訪談法。對天津市部分高校的體育場館管理人員進行訪談,獲得部分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實踐經驗和觀點;前往北京體育大學,對該校的體育場館管理人員進行訪談,獲得北京體育大學場館管理的基本制度與管理方面的寶貴經驗。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高校體育場館現狀調查
2.1.1 體育場館數量
從表1得知,在被調查的27所高校體育場館中,共有544個場館,其中,室內館87座,校均3.2座;室外體育場457塊,校均16.9塊。建設在室外的多是相對投資較少的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室外乒乓球臺、田徑場和足球場,而標準化的游泳館(池)、室內武術館、體操房較少。對外開放的體育設施中,多為露天的田徑場、籃球場和足球場,而室內的羽毛球館、乒乓球館、排球館、籃球館基本上供運動隊及學生進行訓練學習,極少對外開放。
2.1.2 體育場館開放模式
表2顯示,在開放模式中,“學習日制”主要是在周一至周五的正常教學時間內針對學生開展的教學與訓練活動。“工作日制”和“半日制”是針對學生、教師和民眾在教學時間以外及雙休日(含節假日)的健身活動。“半日制”更能滿足民眾的需求。最后一種是“節假日制”,也就是寒暑假期間對外開放,面向所有人群,可以滿足大眾對體育鍛煉的需求。調查得知, 27所高校中,有22所對外開放,占81.5%,有5所未對外開放,占18.5%。
2.1.3 體育場館開放時間
從表3看出,27所高校的體育場館從上午的8:00至下午的5:00均為課堂教學時間。10所高校從早晨的6:00至8:00、中午的12:00至下午的2:00為對校內學生、教師及附近健身居民開放的時間。周末與寒暑假是20所高校主要的對外開放時間,分別占74.1%和55.6%,均從早晨6:00至晚上7:00,面向所有健身民眾。但在調查中也發現,在開放時間內,場館閑置現象普遍存在,造成了一定物力人力上的浪費。
2.1.4 體育場館收費狀況
從表4看出,大部分高校場館開放采取的是單次收費,占48.1%。有25.9%的高校采用了健身卡制度,健身卡的優惠力度比較大,基本針對校內的學生和教師;會員制則是一種商業化較明顯的慣用方式,比單次收費更具吸引力。集體租賃則是大多數高校采取的方式,占74.1%,一些單位用包場的方式,根據所占用的時間段、所使用的場地面積、所提供的服務不同支付費用,價格相對較高一些。多數高校的體育場館開放的收費方式采用了單次收費、集體包場、健身卡、會員制相結合的方式。
2.2 高校場館社會化認識調查
2.2.1 學校職工和學生的認識
調查發現,56.9%的學生贊成學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38.8%的學生持否定意見;50.7%的同學認為體育場館對外開放不會對正常教學和學生鍛煉帶來影響,46%的同學認為對外開放對教學和鍛煉有一定影響,54%的同學認為學校對外開放體育場館可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65%的學生認為對外開放會對學校安全帶來隱患,認為不會影響學校安全、教學及學生鍛煉的占27%,這說明學生對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具有一定的顧慮。老師和領導持反對意見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主要觀點是“對外開放對校園秩序和環境有影響”。
2.2.2 健身居民的認識
學校體育設施與社會共享是《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明確要求,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化是高校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盡管高校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緩解了社會體育場館短缺的矛盾,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被調查者普遍認為,高校體育場館對于正常體育鍛煉的場地支持明顯不足,加之許多高校現有體育場館存在維護保養缺失、器材設施陳舊或損壞、部分場館無法使用等問題,個別高校因管理問題使場館教學時間與社區居民健身時間交叉重疊,存在師生員工與健身居民之間不和諧的潛在沖突。另外,高校體育場館開放的體育項目多為競技型、時尚型體育項目,與健身居民偏愛的傳統體育項目的需求有較大差異。
2.2.3 鍛煉者對收費標準的認識
體育場館是市民鍛煉消費的重要場所之一,活動門票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市民參加鍛煉的積極性,適當的價格設置很有必要。當前普遍反映為,體育場館的活動門票價格偏高。高校體育場館屬于公益性質,不會成為完全的體育經營實體,但其日常維護、能源消耗、人工工資成本很高,這就需要適當收取使用費用,從而滿足其成本開支。目前,部分高校在游泳館的開放中制定了優惠的門票價格,如,對在校學生收取費用為100元30次,對社會人士的收費價格為200元10次。
2.3 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2.3.1 宣傳力度不夠
由于大多數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化經營剛剛起步,在社會宣傳推廣方面力度不夠,沒有運用現代的宣傳手段對場館開放進行很好的宣傳,致使不能吸引廣大民眾積極到高校體育場館進行健身活動。目前許多學校采用的是校內公示的宣傳手段,只有極少數學校在個別項目上采用網上團購的方法,如游泳項目。在經營中大多是“守株待兔”,不愿主動開拓市場,造成了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不能被廣大民眾所熟知。由于體育場館開放宣傳的力度不夠,導致許多社會性的體育比賽、運動訓練、健身活動以及相關的贊助、資助活動無法實施,造成了體育場館及設施的閑置。
2.3.2 營銷觀念落后
由于高校的市場取向動機不強,缺乏與社會的交流和合作,使高校的優勢體育師資和優質體育設施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主要表現在:體育場館的社會化經營觀念落后,對所提供體育服務的全過程缺乏整體設計和有效控制;在市場經營管理中對市場分析研究不夠,缺乏先進的經營理念、經營管理人才;經營者營銷意識不強,沒有引進社會資金建設和開發利用現有的優勢資源;沒有形成有效的服務網絡,僅僅局限于場館出租和有限的有償服務。以上問題嚴重影響著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化進程。
2.3.3 缺乏專業人才
高校雖然聚集著一大批高學歷、高職稱的一流體育專業人才,但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缺乏,大多數高校由于對體育產業的認識滯后,對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不夠重視,使得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管理的“專業化”不夠,影響了高校體育場館優勢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
3 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方式的思考與建議
3.1 合理安排開放時間
首先,高校體育場館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學校師生員工及校園周邊民眾,這些對象的學歷層次、運動愛好、消費理念存在較大差距,如果這些差異能夠較好地協調和融合,則高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的程度就相對較高。其次,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師生員工對場館開放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開放的程度,不少學生認為高校體育場地是供教學使用的,體育場館對外經營是為了增加創收和賺錢,侵害了他們業余時間鍛煉身體的權利。所以高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學生為主的校內體育運動群體的認識和輿論反響,合理安排好開發時間。
3.2 合理制定收費標準
高校體育場館開放要根據本校師生的普遍情況,結合周圍居民的消費狀況以及所提供服務項目的情況出發,通過合理分析,定位消費層次,制定相關的收費標準。高校可采用差別定價,如校內師生優惠定價、分時段定價、會員優惠定價等,還可以結合社會特殊人群的需求進行合理計劃、統籌安排。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場館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會員制,來吸引更多的體育消費者。
3.3 深化營銷理念
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加快的生活節奏與不斷加大的工作生活壓力,使人們逐漸認識到體育活動是釋放壓力、緩解心情的有效途徑。目前,民眾健康觀念的改變,健康意識的增強,為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經營提供了大量的消費者。因此,高校應從簡單出租場館設施的觀念中走出來,引入市場經濟理念,研究能夠滿足體育消費者需求及其他各種相關服務,如體育咨詢、體育培訓和體育健身等方面的服務項目,將高校體育場館資源推向市場,拓展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的市場空間,創造最大的效益。
3.4 加強專業人員培養和培訓
加速對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培訓,是推進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的重要基礎。應該走出去,請進來,多多考察學習其他學校的管理優點,加大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力度,投入到“全民健身”這個活動的奉獻中來。應該組織專門的研究人員,對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方面的可行性進行深入研究,使學校體育場館開放能夠法制化、規范化。應該注重培養具有各種體育服務技能的專門人才,使高校體育場館不僅成為廣大民眾健身的場所,也成為能夠承接各種賽事、表演、會展的多功能綜合場所,成為廣大體育愛好者的精神家園,從而推動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
3.5 利用現代手段宣傳推廣
要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傳播媒體,將自己的體育場館信息傳播給廣大公眾,為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化提供積極的輿論。同時,應該將一些高水平的會展、比賽、表演等引入校園,通過這些活動的舉辦,為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進行積極的宣傳。多種方式的宣傳推廣利于高校自身服務品牌的建立,利于尋找資助、贊助及合作伙伴。
3.6 建立場館社會化網絡平臺
建立網絡平臺是推進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的有效方式。場館管理者可在網站后臺對場館信息進行及時發布,可以根據今日或未來一周內場館的使用情況進行合理安排。同時,健身者可通過網頁瀏覽各大院校場館開放時間、開放項目等信息,進行場館預約。網絡平臺解決了管理者與消費者不能及時溝通的問題,避免了一些項目因場地不足擁擠、另一些項目無人問津的現象,對場館的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持。
基金項目:2013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參考文獻
[1] 曹可強.高校體育場地的社會開放策略[J].體育學刊,2004(3).
[2] 王騰.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的營銷策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7).
[3] 姜東.對學校體育場館社會化途徑的探討[J].榆林學院學報,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