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露
摘 要:“移動學習”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新時代的熱門課題。這種以新媒體和網絡為載體的新型學習方式給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亦帶來了很多積極且正面的效果。但機遇與挑戰并存,新的學習模式也引發了很多的弊端。高校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移動學習”的幾個優勢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關鍵詞:“移動學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普通的課堂教學,新媒體下的“移動學習”為高校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和體驗。探索“移動學習”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也成為新時代的新課題。
“移動學習”的觀點是美國A leksander D ye 教授提出的,具體內容為:移動學習是一種在計算機設備幫助下,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學習,移動學習使用的移動計算設備必須能夠有效地實現學習內容,并且提供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步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得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渠道和途徑也在不斷優化中。2009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利用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手機等載體,不斷拓寬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所以,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建設依托于“移動學習”模式將帶來良好的教學結果。
一、“移動學習”與傳統學習方式的對比
移動學習的目標是突破傳統學習和網絡學習的局限,滿足學習者碎片式學習需求,真正開展“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的學習。移動學習的開展要依托于終端設備和一定的網絡支持。對比“移動學習”與傳統學習方式,不難看出其明顯的優勢。
1.提高傳播的實效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于重視理論的教學,在教學手段上仍然采取以教師宣講為主,學生對于時事和新動態的信息接受面單一,老師的知識灌輸為思想政治內容的主要傳播方式,導致學生主體的能動性低。
新式學習媒體的介入可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以依托各種移動學習終端,隨時隨地快速更新時事新聞和社會動態,及時獲取并充分利用有效的信息資源,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得以大大增強。而不是單純地依賴課堂和老師,從而也加大了知識面的吸收。
2.擴展渠道的多樣性
過去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實施時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如,課堂教學、主題班會、談話等都需在規定的時間內才能進行,如,學校的廣播、電視等也需迎合節目播出的時間,受教育者在這種有限的時間、空間內有時就會產生從心理上的抵觸和延誤,因而影響其受教育的程度。
移動媒體迅速發展,大學生對于信息的傳輸和獲取不再局限于課堂和紙質書籍的限制。尤其是電腦和智能手機在高校大學生中的普及,為高校提供了一個新的網絡平臺。4G網絡和無線WIFI的廣泛應用,更為信息的交流提供了便捷。大學生主要的移動學習終端有:電腦、智能手機、各種PAD、電子書閱讀器、MP4,甚至是移動硬盤。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網絡軟件為騰訊QQ、微博、微信和各種APP。在這種模式下真正做到隨時(Anytime)、隨地(Anywhere)、任何形式(Anystyle)的自主學習。
二、“移動學習”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新式的學習方式帶來一些創新理念,在利用“移動學習”這種新模式時,也為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設帶來了不可避免的挑戰。
首先,新媒體、網絡化背景下的信息傳播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這些碎片化、段子化的信息有可能造成信息的不完整,甚至是失真。比如,網絡上傳播的某些新聞通過微博的方式極其簡略地播報出來,很多大學生不一定完全了解該新聞發生的整個過程,僅僅從微博的簡短話語中便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并通過日常生活的口頭傳播或者再一次用移動媒體傳播不完整甚至失真的消息。
其次,由于網絡信息量巨大,在沒有教師或者學校把關的情況下,大學生自行對相關知識和消息的篩選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再次,發布者和評論者的思想素質參差不齊,甚至有個別居心叵測者在網絡上發布虛假或煽動性信息,主導大學生的思想導向,影響大學生“三觀”的形成。大學時期是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大學生對于信息的甄別能力還不是很完全,這就極大地沖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影響高校的德育。
三、對于合理利用“移動學習”的方法建議
1.學校加大對移動學習平臺的建設
對于上述挑戰中提到的網絡弊端困擾,高校應加大對移動學習平臺的建設,共同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體系的豐富和完善。可創建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網站、論壇、微信微博公眾號,甚至是APP軟件等學習移動平臺。從根源上把握住學生思想建設的主導地位,并在這些平臺上開創一系列的思想政治學習、教育活動。如,“教師在線”,每天安排一位老師做在線咨詢,一方面在這些移動平臺上把握住學生的思想動態;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另外,還可以開展在線討論、作業批改、教學資料共享等。
2.注重課堂體驗和課后溝通相結合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移動學習平臺,將圖文并茂的思想政治學習課件與學生分享,積極營造雙向交互學習氛圍,這樣不僅不會使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還能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課程,讓學生通過視聽手段獲取教學信息,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興趣。
課后的自主學習、學生與老師的溝通、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都是移動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體現,而且移動終端能夠準確地記載這個過程。高校教師應該借此機會,打破只注重教學結果而忽略過程的弊端,總結記錄每位學生在課后利用移動終端自助學習的情況,客觀而全面地為學生做出評價。如,是否積極地應用移動資源、在自主學習中是否有自我的思考、是否對學習中的困難做出積極的反應等,均可作為總成績的評定參考標準。
3.從“以師為主”到“以生為主”
課堂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渠道。在課堂中教師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夢”等理論體系武裝學生的頭腦,通過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促進大學生個人理想信念與“三觀”的統一。另一方面,高校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構建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協同共享式學習模式。要以學生為本,遵循青年學生成長的規律,分層次、分對象地進行教學。學生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在學期的授課任務中不能以形而上學的觀點去對待學生,要隨時注重知識結構的更新。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世界,教師應指導學生理性地、科學地認識社會現象。構建移動學習平臺,有助于樹立“以生為本”的思想,改變教師完全為主導、單一死板的教學模式,從而由“以師為主”到“以生為主”,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
通過引入現代化的媒體和移動學習的理念,充分利用“移動學習”的先進性,克服其中存在的弊端和劣勢。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堅持“以生為本”,提高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高校同時加大建設移動學習平臺,讓師生同時受益,為國家培養出更多與國際社會接軌、多元化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傅鋼善,李婷.3G時代基于專家系統的移動學習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0.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