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弟+王靜+宋婷婷+李菊蘭


摘 要 創新產學研結合體制,提升農林高校在新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是現階段研討的熱點問題。本文以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為例,通過歸納分析該校產學研體制的構建歷史、組織特征,為農林高校完善產學研結合創新體制提供借鑒。
關鍵詞 產學研 體制 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8.004
Implic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of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LIU Jundi, WANG Jing, SONG Tingting, LI Julan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It's a hot topic that innovate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system and enhance the rol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playing in social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history and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of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he implication provides reference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system.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mechanism; university
1 密歇根州立大學產學研體制構建歷史
密歇根州立大學產學研體制的發展經歷了近一百年,通過立法與政策支持,建立了獨立又相互協調的農學院、農業試驗站和農業推廣系統。其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855年位于美國密歇根州東蘭辛市的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成立,它是美國第一所依據1862年《莫里爾法案》(Morrill Land Grant College Act,即《土地撥贈法案》)而成立的以培養農工建設人才為主的公立大學。第二階段,根據1887年《哈奇實驗站法案》(Hatch Experiment Station Act)相關規定,在密歇根州立大學內設立農業生物實驗站,實驗站的教師不僅要教授農業和其它實用科學知識,還要從事農業科學研究,主動為當地農民解決實際問題。第三階段,自1914年《史密斯—利弗農業推廣法》(Smith-Lever Extension Act)頒布后,密歇根州立大學成立負責推廣工作的管理部門,并與當地政府構建合作推廣系統。推廣部門負責人(稱為推廣主任)作為學院和農業部的聯合代表,負責管理本州內的全部推廣工作,并參與農業推廣和家政服務的經費使用決策。至此,密歇根州立大學產學研體系建成,并不斷完善至今。
2 密歇根州立大學產學研體制模式
2.1 組織目標
通過提高社區管理、農業、自然資源和食品系統的認知,以可持續的方式滿足人類需求,進而提高密歇根州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生活品質。
2.2 組織結構
農業與自然資源學院(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農業生物研究中心(AgBio Research)和技術推廣處(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xtension)密切聯系,構成完整的合作農業推廣體系:
(1)農業與自然資源學院包括農業經營和食品產業管理、動物科學、生物系統工程和技術系統管理、作物與土壤科學、營養學與食品科學、環境經濟與政策等14個專業,旨在培育一種能使學生成為滿足食品、農業和自然資源體系需求的產業領導者的學習環境,同時協助社區對影響該體系可持續性的問題作出知情決策。
(2)農業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領域包括食品與健康、環境管理、盈利優化、食品與纖維體系安全、家庭及社區活力。協同Kellogg 生物站、水資源研究中心等31個部門,設立15個試驗站,其350余工作人員源自學校六個學院:農業與自然資源學院、自然科學學院、獸醫學院、工程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和藝術傳播科學學院。其主要負責農業、自然和社區資源最大化利用的科學研究,以提高密歇根、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活品質。
(3)技術推廣處下設四個職能機構:農業及農業經營推廣部,密歇根綠化部,兒童和少年部,營養和健康部,并在13個區設立負責人,職員遍及全州83個縣的各個社區,旨在透過教育,幫助人們通過將知識運用于重大問題、需求和機會,來改善其自身生活狀態。該推廣處的運作原則主要是:項目需求與社區代表協商確定,信息來源基于現有研究成果;強調個人、組織和社區的能力構建。
2.3 經費來源
農業生物研究中心年均科研經費總額為1.15億美元,其中州政府撥款3.43千萬美元,聯邦政府撥款0.59千萬萬美元,社區組織、產業組織、基金會和個人的捐贈為7.52千萬美元。技術推廣處的年均推廣經費總額為8.65千萬美元,其中聯邦政府撥款1千萬美元,州政府撥款2.9千萬美元,縣政府撥款2.15千萬美元,社區組織、產業組織、基金會和個人的捐贈為2.6千萬美元。
2.4 運行機制(圖2)
在該運行機制中,技術推廣處將服務對象的生產和生活需求轉化為研究需求反饋給農業生物研究中心,農業生物研究中心結合現有研究需求進行問題預測,將前沿研究需求反饋給農業與自然資源學院,農業與自然資源學院負責整合匯集各學院和研究中心資料,形成龐大的數據知識庫,并將知識庫信息反饋給農業生物研究中心,農業生物研究中心結合知識庫,形成創新型成果,利用會議、網絡等手段反饋給技術推廣處。技術推廣處依據針對性原則,利用培訓、網絡等媒體將解決方案和服務直接傳遞給基層服務對象
3 經驗借鑒及啟示
3.1 技術推廣為農場主需求導向型
密歇根州立大學技術推廣是以收集并確定農場主技術需求信息為起點,以為農場主提供全方位服務為宗旨,通過參與式培訓,競標式決策,多階段式采用等手段,激勵農場主采用新技術。
國內技術推廣模式的主要特征為政府主導型,由政府替代農民決策,“一刀切”式強制推廣技術。因此,可借鑒其經驗,由“以培代需”向“以需定培”轉變,建立技術需求信息收集與反饋機制,圍繞新技術推廣和生產經營的實際操作問題,加強與農民的溝通交流,循序漸進推廣新技術。
3.2 實驗站內部聯系緊密
該校各試驗站充分結合各自的區域環境特征,依據嚴格的實驗規程,對能源作物、飼料作物等同類研究對象進行長達10~20年的對比實驗并建立數據庫,且試驗站之間實現數據共享,從而提高了實驗結果的科學性和連續性。
借鑒其經驗,國內農林高校在探索“試驗站”模式發展過程中應注重整合科技、經費、人員等資源,對試驗站進行科學布局規劃,建立試驗站之間的戰略性長效協作機制,實現數據共享和多學科交叉融合。
3.3 技術推廣與社區聯系緊密,向綜合性、全方位發展
密歇根州立大學農業推廣內容主要包括農場管理、轉基因作物、能源作物、精準農業和氣候變化。在推廣過程中,與地區政府、協會和社區緊密協作,不僅教育農場主如何應用GIS等現代化生產技術和管理知識,以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合理使用生產要素,防止污染,保證食品安全,還注重家政推廣,利用4H(腦健、手健、身健、心健)青少年教育培訓項目,教育青年熱愛農業,向其傳授可用的知識和技能。
國內農業推廣機構職能單一,更注重農業生產的科學技術服務供給,輕視農業推廣的其它附屬功能。因此,在開展實施“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計劃”過程中,可借鑒其經驗,采用廣播、電影、宣傳手冊、遠程教育等多種傳播手段拓寬推廣領域。此外,在推廣農業生產技術的同時,加強農村青年農業科技知識培訓,開展農村家政服務教育,以應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為當地農民和生產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務。
論文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編號:JY130210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劉軍弟.完善本科生海外訪學項目的思考與建議——來自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暑期實習的經驗與啟示[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2(11):82-83.
[2] 張寶輝,張靜.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的新視點——訪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馬修·凱勒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13(2):4-11.
[3] 劉帆.美國博士生職業發展服務創新:以密歇根州立大學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