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瓊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有巧妙設計,注重引導,激發興趣,激活課堂,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迸發出課堂的智慧與活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興趣,即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情感色彩的意向。愛因斯坦也曾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已成為眾多教師為提高教學實效而追求的目標。現就本人在教學工作中的做法,提出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1 注重導入,以“新”引趣
人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一堂課而言,幾分鐘的導入能否引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則關系到整堂課的聽課效果。如果教師經常地采用平鋪直敘式導入,久之則必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反之,恰當、生動、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的導入則會很快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新授課內容,導入的方法前人已經總結很多了,如復習提問式、激情式、討論式等。方法的選用要根據教學內容具體分析。如我在講授哲學中“普遍聯系”的觀點時,曾用懸念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在講新課前給大家講了一則新聞:非洲人大量捕殺鱷魚,結果出現了大批水鳥死亡,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禁止人們捕殺鱷魚,同學們聽了都很有些莫名其妙:鱷魚和水鳥!這是為什么呢?都急切地想聽教師往下講,于是我接著講道:原來,鱷魚很兇猛,經常吃人,于是人們大量捕殺它。沒料到的是:隨著鱷魚的絕跡,它的主要食物四須淡水魚得以大量繁殖,四須淡水魚的主要食物則是水面魚,這樣大量的水面魚成了四須淡水魚的美味佳肴,而靠吃水面魚的水鳥則斷絕了食物來源,因而紛紛餓死了。從表面看,似乎鱷魚與水鳥是不相干的事物,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自然界的生物鏈,一旦生態平衡受到了破壞,他們之間的聯系就顯露出來了,然后我結合了教材講述了世間萬物都是普遍聯系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的原理。因此,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和違背客觀存在的聯系,而且應自覺的遵循客觀世界的聯系或規律,來為人類造福。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普遍聯系原理,同時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保護動植物、保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的道理。
2 適時設疑,以“疑”激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過程是從疑開始的,而設疑則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啟發式教學的核心。的確,有疑才能形成認識上的矛盾,造成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這樣課堂才會生動,才會活躍。設疑可分為“大疑”和“小疑”。“大疑”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設疑,使學生有興趣去探究問題的真諦,引發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從而對事物的本質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如我在講述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時,問:一輛普通自行車有時降到二三百元,有時漲到六七百元,但無論如何也漲不到一輛捷達轎車的價格;同時,一臺電風扇價格再跌也不會和一把紙扇的價格差不多,其中原因何在呢?由于這些都是學生聽后經過思考而又無法解答的問題,很自然就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對問題的原因,興趣倍增,于是我就順勢講述了價格與供求相互制約,從而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道理。這樣,學生便迅速而又透徹的掌握了這個原理。“小疑”是指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一些小問題,以達到層層深入,最后解決問題的目的。如講授哲學中規律的客觀性時,我問:“秦始皇在世時四處訪仙問師,想求得長生不老藥,結果他長生不老了嗎?”同學們一聽,頓時來了興趣:“沒有”,我再問:“為什么呢?”學生回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問:“為什么有限呢?”答:“因為自然界規律的存在。”于是順勢我講到:對,這就是自然界的規律,不僅自然界存在規律,而且社會、思維都有規律性。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既不能創造客觀世界不存在的規律,又不能消滅客觀存在的規律。這樣的設疑,是學生的思維順著興奮點水到渠成,自然對問題就有了明確的認識和理解。
3 突破常規,以“變”導趣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通常是在老師講,學生聽,適當地再增加點練習的模式中日復一日進行的。但若能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適當的突破常規,交換一下方式,則會使學生增添很多學習的樂趣,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用過辯論法、師生異位法和講練倒置法,均收到較好效果。現以師生異位法為例,談一談學生興趣的激發。師生異位法即變教師講學生聽為學生講,學生、教師共同聽,最后教師精講總結的辦法。比如我在講授第三產業中的商業這一問題時,由于商業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對學生而言也很熟悉,課本知識也較易于理解,如果仍由教師照本宣科的講述則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采用自學法又不能全方面的培養學生的能力并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我采用了師生異位法,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4 電教運用,以“形”呈趣
隨著教學設備的完善、更新,電教手段已在政治課教學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投影儀、電視機、錄音機的運用是所教內容更形象、直觀、逼真,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避免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一支筆、一張嘴的單調教學,使學生在動態中學習,避免死記硬背的乏味,縮短了認識、理解和運用知識的過程。電教手段的運用觀念在于教師平日注重積累,精心準備,選取有價值的錄音帶、錄像片、投影片進行輔助教學,同時把與教學有關的漫畫、圖表、材料等打到投影儀上,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運用俗語、名人名言、詩詞警句等也可以激發學生興趣。
因為,教學是門語言藝術,偉大的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不同的語言藝術,不同的表述風格,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甚至有可能相差20倍。”在教學中如能恰當地選用一些膾炙人口、內涵深刻的經典名句、詩詞警句或名謠諺語,就能使學生在領略到語言美感的同時,提高學習興趣。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確,教師只有勤于探索、刻苦鉆研,不斷優化教學手段,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可以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所以,我們在閱讀報刊、雜志以及收聽廣播、收看電影、電視時要做有心人,注意發現并積累培養學生興趣的素材,使之成為培養學生興趣的寶庫。然后,在教學中恰當地加以應用,把思想政治課上成真正受學生歡迎的生動活潑的一門課。
參考文獻
[1]《中學政治教學參考》、《教改實踐與探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