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效華
摘 要:在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職業院校數學課程的整合?本文作者結合教學實踐摸索,提出三點看法:轉變教育觀念,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把握信息技術使用的原則。
關鍵詞:信息技術;職業院校;數學教學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計算機以及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活緊密而不可分的一部分,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它已成為人類的核心。
為了適應這種深刻的變革,教育界提出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尤其是加強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的整合。
那么在職業院校數學課堂中,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本人結合教學中相關嘗試探索,以及從教十余年來的經驗,對在職業院校數學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認真思考和實踐,提出在職業院校數學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積極適應時代和職業教育的要求
如前所述,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核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教育必然要走向更深層次的信息化。作為教師,不能等著硬件設備齊全了,才開始進行信息化的教學。只有從現狀出發,積極尋求信息技術的優勢,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才可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信息技術的作用一方面針對教師是支持教學,另一方面針對學生是加強學習,只有實現了這兩點,才可能打破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新模式。
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有人形容當前的職業教育是沒有門檻的教育。職業院校招生不象普通教育是經過層層選拔,它幾乎是來者不拒。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教學愈來愈難。進入職業院校的學生學習成績比較低,一般不是智力水平低,多是不適應應試教育的方法,學不得法造成的。面對這樣的學生,如果還是一味走傳統教學老路,就像走進了死胡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被壓抑了,學生將是愈來愈自卑,徹底喪失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當前的職業教育,我們不能把它看作是另類教育,教師不能先瞧不起職業院校的學生,要樹立良好的職業教育的“學生觀”。職業院校學生只有差異之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作為職業教育者,面對現狀只能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不可能選擇學生。而信息技術成為職業教育者改變教學現狀的有利工具。
2 在職業院校數學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
首先,要找到信息技術與職業院校數學教學內容的結合點。
并不是所有的數學課堂都必須要利用信息技術,也并不是所有的數學教學內容都適合利用信息技術,我們說信息技術的應用,是為了把傳統教學中本來要做的事做得更快更好,把傳統教學中想做而無法做到的事輕松實現,因而必須找到信息技術與職業院校數學教學內容的結合點。
在教學內容上,應選擇傳統教學方式中很難講清楚的內容,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向學生展示難以用語言或傳統教具闡述的事實,幫助學生建立表象,理解新知識。職業院校數學中的以下幾類問題能與信息技術的應用很好地結合起來:(1)從常量到變量的過渡問題,如代數中的函數教學,可以利用Mathcad、幾何畫板等軟件或圖形計算器得出對應的函數圖像進行輔助教學;(2)從靜態到動態的過渡問題,如軌跡教學,可以利用幾何畫板圖形計算器的軌跡功能,制作動畫,演示軌跡形成過程; (3)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的問題,如數形結合教學:三角函數、向量等內容,利用計算機的快速處理,形成生動的圖像變換,有效揭示數與形的內在關系; (4)復雜的圖形繪制與繁瑣的計算之類的數學問題,如繪制各種幾何體的直觀圖教學和函數圖像、性質的教學,可以利用計算機的快速計算與作圖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由于職業院校的數學教學不要求一定的理論高度,只需“必須、夠用”即可。所以一般在函數和解析幾何教學中可以比較多得使用信息技術。比如在本人的教學中,我曾利用VB小程序和Z+Z智能軟件,解決了傳統函數作圖費力、費時、粗糙等不便,突出函數的數與形,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能力,很好地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問題。
其次,選擇適宜的數學教學軟件。
目前有很多優秀的數學教學軟件,為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平臺。教師要善于探索和應用這些教學平臺,開展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下面介紹的幾個軟件,能很好的支持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1)《幾何畫板》不僅能夠動態地表現幾何關系,而且還突出了“交互性” 的特點。其優點有:①功能強大,可以滿足教學工作的多方面的需求;②形象直觀,可視化效果好,通過它可以使知識內容一目了然;③操作簡單,不必進行系統的學習,多接觸幾次就能夠熟練掌握;④動感十足,不是一成不變的模式,變換效果好,而且操作簡便。
(2) Z+Z智能平臺—數學實驗室
由中國科學院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及廣州大學兼職院士張景中先生研制開發的Z+Z智能知識平臺,是一種能夠引用知識、運用知識、傳播知識、學習知識和發展知識的計算機軟件平臺。它由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和解析幾何等課程的知識平臺組成,適合培養學習者的創新能力,支持教師在這個平臺上進行多媒體課件的二次開發,是一個便于在課堂演示教學和學生利用光盤進行個別化學習的知識平臺。Z+Z平臺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改革職業院校數學課的一個有效工具。
(3)圖形計算器
圖形計算器有別于傳統工具的兩個重要特征,一是強大的代數運算功能,幾乎囊括了中學數學教學涉及的各種代數運算,如代數式的化簡、求和、因式分解、解方程、求導、不定積分和定積分等;二是較強的幾何作圖功能,不僅能以函數表達式、參數形式、極坐標等多種方式自動繪出函數圖像,還提供了讓操作者根據需要自己繪制圖形的功能,這使得圖形計算器具有特殊的探索功能和多種表示功能。
最后,進行科學的教與學的設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
縱觀教學過程的四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媒體,應該說教師是課堂的靈魂。教師是教學系統的設計者、組織者、管理者。對于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教師的作用特別突出。作為教師,他了解教材,了解學生,知道信息技術在何時才能在教學中發揮積極作用以及怎樣發揮作用。他可以把信息技術恰當地引入數學教學,設計問題,設計學生的活動,什么時候讓學生在計算機上探索,怎樣進行數學實驗,又怎樣組織學生交流,所有這些都需要經過教師的深思熟慮。教師要主動挖掘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潛力,從關注教法到關注學法。設計學法時,應確保課堂有60%-70%的時間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確保獨立作業是有趣、值得干的,作業可以使絕大多數學生無需教師的指導就能夠完成;同時教師四處走動監督學生課堂作業,并同學生交流,表明教師注意到了他們的進步。鼓勵所有學生將自己的思路展現給同學。要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把學習的責任逐步轉到學生身上,鼓勵其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作出決定。比如在正弦型函數的教學中,我從有利于學生接受的角度,變革教學內容的傳統呈現方式(列表分析-描點-作圖)為用Z+Z軟件作圖,得到圖象后再分析圖象,得到作圖規律。這么做一方面降低理論要求,另一方面符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愛學,有興趣。同時提供學生作圖實踐的機會,實現數學學習從猜想到驗證猜想再到成功的過程。我將其授課形式概括為:自主探究式。即:1 教師提出問題。2 學生借用Z+Z軟件作圖,自主探究。3 教師收集探究結果和新問題。4 教師提供指導。5 提出新的思考問題。6 學生再次探究,反饋信息。7 教師歸納,學生小結,課后思考。
實踐證明:這樣做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學生進一步體會了用軟件作圖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數形結合的能力和學業成績。
3 信息技術在職業院校數學教學中的使用原則
1、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信息技術的使用是解決傳統教學手段之不能,但凡傳統教學手段能解決的問題,不一定要再為追求技術效果而使用技術。比如講授橢圓的定義,我會用一根醒目的紅繩問學生:同學們,你知道怎們用這根繩子畫出一個橢圓嗎?一根紅繩子足以引起學生的極大注意和思考,并且印象深刻。如果為了追求教學時尚,不用簡單的道具,而用幾何畫板等軟件生成橢圓,不一定取得良好效果。再如在講授“邏輯用語”時,“且、或命題的真假判斷”與電路中的“與門、或門電路” 相關,教學中是使用實際的串并聯電路演示還是通過計算機模擬演示?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同學們還是覺得實際的電路演示印象深刻,效果好。
2、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習內容的認知的原則
在數學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應力求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學概念的有效的認知。在數學課上使用信息技術不能追求表面的生動、界面的漂亮,而應注重有啟發性,讓學生有思考的欲望。有些內容過去單憑教師的“說”,學生不好理解,現在信息技術能幫助教師“講話”,抽象與直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同時在職業院校數學課的教學中應注重體現知識的來龍去脈,體現知識源于生活的一面。
3、有利于實現專業課與基礎課相統一的原則
職業技術教育是在一定普通教育基礎上,為適應某種職業需要而進行的專門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教育。無論理論基礎還是實踐技能都應以“必需、夠用”為度,以實際應用為重點。基礎數學課的教學應體現職業院校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的特點,體現專業導向。
參考文獻
[1] 祝智庭(主編),《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鵬遠,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發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