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濤
摘 要 北美高校課堂中普遍使用的交互式講授法是強調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選擇,是對傳統講授法的揚棄。它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注入交互式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合作學習,實現師生之間與生生之間的互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高階學習能力和社交活動能力的提高,克服了傳統講授法中老師一言堂、學生學習注意力難以集中、缺少學習主動性等方面的不足,是一種有效的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范式的教學方法,為我國高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交互式講授法 課堂教學范式 以學生為中心 高校課堂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9.010
The Enlightenment of Interactive Lectures in North America
to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LIU Xiangtao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Abstract The interactive lecture, widely adopted in North America higher education, is a method of lecturing that increases active student involvement in learning proces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subl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lectures. It tries to creat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participation, collaboration, and encourage students' interaction with one another and the teacher by means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interactive activities. It aims to enhance students' higher order intellectual skills such as writing and problem solving and social skills such as team participation and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lectures in increasing students' attention and motivation, and also is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learner-centered paradigm.
Key words interactive lecture; teaching paradigm; learner - centered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classroom
交互式講授法(Interactive ?Lecture)又叫互動式講授法,是強調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一種教學方法,有別于傳統講授法。它隨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北美高校的教學范式從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而逐漸在大學課堂普及開來。2010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2012年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明確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如何改革現有教育教學方法,實現教學范式的轉型,是當今我國高校面臨的主要課題,盡管一些高校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實踐,但是對于習慣用傳統講授法進行教學的師生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傳統講授法何去何從,在理論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而北美高校課堂的交互式講授法無疑給傳統講授法指明了前路。
1 交互式講授法及與傳統講授法的區別
“交互式講授法”這一術語是由庫珀(Cooper)等西方學者于2003年提出的,認為交互式講授法就是把主動學習、小組學習及課堂評價與講授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講授中培養學生快速思維、及時處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水平,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搭建新舊知識與能力的橋梁,從而讓學生建構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并適時給予課堂評價。
與傳統講授法相比,交互式講授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一改傳統講授法中老師“一言堂”、“滿堂灌”、學生學習注意力難以集中、缺少學習主動性的局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師生角色的變化,教師由原來知識的直接傳授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主宰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與促進者,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探究者;二是教學手段的變化,交互式講授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有效地融入一些交互式活動(Interactive Activities),以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合作學習,實現師生之間與生生之間的互動為目的。三是講授內容的變化,課堂講授不再受限于教材,而是對基本知識的應用與延伸,不是老師在課堂上傳授了多少,而是還有多少學生不知道,不僅要讓盡可能多的學生達到課業標準,也要考慮這些知識與能力對學生將來職業生涯的有用性。四是評價方式的變化,即有他人評價、小組評價,也有自我評價,即對學習結果進行總結性評價,強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對學習過程進行形成性評價,強調學生在參與合作過程中的表現情況,即有對書面表達的評價也有對口頭展示的評價。五是教學場地的變化,交互式講授不再囿于室內,有時室外學習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感知與體檢。六是課堂氛圍的變化,交互式課堂氣氛活躍,與沉悶的傳統講授課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 交互式講授法中的交互式技巧
2.1 有效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
在課堂上,除了使用投影儀、遠程教學系統外,大班教學中教師還會使用一些互動設施如觀眾反應系統(Audience Responses)、互動投票系統(Interactive Voting System)參與學習與互動來幫助學生;在課堂外則使用電話、電子郵件、在線課堂、在線討論與聊天、課程網站等形式進行交流,存儲、展示學生作品,同時做出同行評價。新技術的發展擴大了溝通的范圍,促進了師生之間的雙向溝通,為交互式講授的多樣化提供了技術支持。
2.2 靈活運用多種交互式活動
在交互式講授中,交互式活動與講授是相輔相成的,是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有效地運用交互式活動對促進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基本的溝通技能與團隊合作精神、增加學習效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使用得比較多的交互式活動有:
(1)思考—合作—交流。老師提出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或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半分鐘到一分鐘,然后與鄰近學生結對成組就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幾分鐘以后,老師要求學生就討論結果進行口頭陳述與全班同學一起交流分享。(2)迷你案例。老師針對特定主題,選用篇幅短小又真實的案例,要求學生在幾分鐘內進行閱讀、思考與討論,獲取案例信息,分析解決所提問題。(3)演示法。老師在教授一個新概念以后,對這個概念進行論證或示范,在完成這個示范以前要求學生預見結果,并提供所需材料要求學生分組進行演示。(4)角色扮演。提供某個場景或情節要求學生扮演其中的特定角色,每個扮演角色的學生必須從特有的視角去解決問題或做出決定。(5)每日一題。講授前老師布置給學生一個問題,在聽老師進行講授時,學生要寫一個簡短的解釋,做一些結論,闡明某個概念或完成一些計算。在講授的時候老師會暫停下來要求學生對布置的問題進行回答或闡述。(6)模擬訓練。要求學生對所教概念進行真實生活的仿真練習,可以是基于文本的模擬也可以是基于技術的模擬,學生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分組合作完成。(7)概念測試。老師暫停講授,向學生就所授概念提1~2個問題,通常采用多項選擇的形式來檢測學生對概念的掌握與理解。
其他活動形式還有如“繪制概念地圖”、“開展辯論”、“頭腦風暴”、“一分鐘寫作”、“是非判斷”、“提問老師”、“總結評估”等等。這些活動形式最大的特點是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思考與表現自我的機會,在活動中,學生們可以取他人之長補已之短,可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與思辨能力,可以培養參與和合作意識。而老師通過這種途徑可以了解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思路與掌握程度,即時調整下步教學,也可以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作出一定的評價。
3 實施交互式講授法的關鍵
交互式講授法要求把講授分成幾個片斷,每個片斷的講授不超過10~15分鐘,講授與講授之間要穿插一個或多個交互式活動,一堂成功的交互式講授一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課前準備。授課前,老師應根據教學大綱選擇好教學內容,內容選擇不是對教材內容的復制,而是集中解決學習重點與難點;其次是確立學習目標,包括評估學生的現有知識,提出學習所需知識,對知識做出理論與經驗方面的解釋,對知識的應用,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創造新知識等;三是思考激勵機制,如對學生在課堂上參與活動的情況給予一定的評分要求,或者在互動環節,告訴學生其參與情況有可能直接與課程考試成績或課程學分掛鉤等等;四是營造課堂參與氛圍,親切的語言,和藹的態度,不經意的幽默,滿懷激情的演講,都有利于塑造輕松愉悅的參與環境。
第二,決定學習任務與學生參與學習的觸發器。講授中互動環節的使用必須以完成學習任務為中心。學習任務就是老師要求學生要從事的學習活動,比如對一個圖表的解釋,對數據的計算或評估,對理論的預測,對問題的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提出政策建議等等。同時,在進行講授以前,老師必須采用一些手段來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觸發學生參與學習。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或者使用一些小道具、圖片、故事、新聞或者電影電視的音頻視頻等,這些觸發器的有效運用能從視覺、聽覺、心理和情感上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
第三,選擇、使用和組織好交互式活動。為了實現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老師必須恰當地選擇和使用一個或多個交互式活動,這種選擇是靈活的、多樣的、無限的,可以是已有的經驗,也可以是臨場的創造。一個活動可以重復多次,也可以整堂課使用一個活動。一般情況下,很多交互式課堂往往會采用多種交互式活動,在進行交互式活動時,老師必須進行有效的課堂管理,如事先向學生提出活動要求并促其做好課前準備,預知學生在進行活動時有可能出現的行為與反應,合理布局教室座位,宏觀調控活動節奏與進程,選擇最有效分享思想與信息的方式,靈活處理一些偶發事件等。
第四,收集、整理和回應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時給予評價。最后,教師或收集學生的活動成果如小測試答案或學習總結;或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讓學生展示小組活動成果,如對一個問題的分析或某種方案的設計;或布置后續任務來結束學習。這一過程,不管是采用正式與非正式的途徑,都要求對學生的表現與成果做出評價,這是一個交互式課堂必不可少的環節。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它既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也可以檢驗交互式教學是否真正實現了學習目標;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也渴望自己的參與能受到師生的關注或認可,這一點對他們能不能積極參加更多的交互式教學而言,尤其重要。
總之,“自主、合作、探究”的交互式課堂體現了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關系,體現了知識平等、知識分享、知識碰撞的互動理念,它不是對傳統講授法的完全拋棄,而是吸收了其有益的成分,并隨著信息技術與網絡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4 交互式講授法給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
第一,交互式講授不會降低知識傳遞的精確度。交互式講授離不開交互式活動,它們是交互式講授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在既定的時間內,交互式活動的使用必然會縮短講授時間,導致教學內容的減少,可是這并不意味著知識傳遞精確度的降低。實施講授之前必須要求教師明確教學目標,確定講授內容。試圖把每個問題都要詳細地加以講述是不經濟的,并非教得越多效果越好,如果精減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與水平,對于無需講授的內容,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我閱讀或發放輔助材料幫助學生去自行解決,一般情況下,只要一堂課講授的要點不超過三個,并且認真選擇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不但不會降低知識的精確度,反而會加深、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第二,交互式課堂不會削弱老師的課堂控制力。傳統教學范式下要求老師具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能提供深刻清晰嚴密的講授,是知識的權威,是學生學習責任的主要承擔者。而新范式認為教學不只是傳遞知識而是幫助學生產生知識與運用知識,認為師生雙方對學習體驗負有相互的責任。乍一看,這種變化似乎弱化了教師在課堂上的重要性,事實上,“以學生為中心”的氛圍來自教師的課堂策略,它希望教師能鼓勵學生與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生、與老師、與學習過程進行互動。鼓勵學生反思、對話和參與,并對他們掌握的學習內容進行真實的評估。因此從這一點來看,教師的課堂控制力并沒有被弱化,反而比以前更為重要了。
第三,交互式課堂不是降低了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學生參與學習的交互式課堂使老師無需再做太多的理論說教,這似乎使教師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輕松的課堂不免讓人質疑教師工作量的縮水。事實上,一堂成功的交互式講授需要花費老師更多的備課時間與精力,因為對學習目標的理解,對學習內容、輔助材料,交互式活動的選擇需要認真思考,細心組織與論證,目標與知識之間,知識與知識之間,知識、目標與交互式活動之間必須要有一定的邏輯性,絕非簡單的知識或材料的拼湊與羅列,并且要在大腦中或場景中彩排無數次,以力求其合理性與可行性。由于針對不同的學生,交互式講授每一堂課都不可能是一樣的,時時都會有一些新信息、新思想、新碰撞出現,因此老師的備課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與完善之中。反之,沒有學生主動參與的傳統講授課堂,難免會在一些教師中出現“一朝備課,終身不變”的現象。
最后,交互式講授法取代傳統講授法成為當今北美高校課堂的常規教學法并非一帆風順。就像任何新事物一樣,受“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范式的影響,交互式講授法在使用之初也遭到了一些學者與老師的誤解與排斥。近二十年來,很多專家學者做了大量的理論探討與系統研究,各高校也做出了大膽的實踐與創新,比如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方案的制定就經歷了教學委員會的不斷審議與論證,經過了老師們的反復討論與修訂,并成立了專門的辦公室為師生適應新的教學方法提供資源與幫助。很多大學還設立了專門的網站,介紹、展示、討論新的教學方法。為進一步推廣、發展與完善新教法,學術界也舉辦了多種學術研討會,隨著教學范式的成功轉型,交互式講授法的地位才得以鞏固下來。因此,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不斷走向深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教育信息空前豐富的背景下,高校“以學生為中心” 的教學范式取代“以老師為中心” 的教學范式,是全球范式轉型(Global Shift)趨勢的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棄傳統講授法為交互式講授法也將成為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一項主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Boggs,G.What the Learning Paradigm Means for Faculty.[EB/OL].[2013-6 -12]. http://www.league.org/publication/abstracts/learning/lelabs9906.html.
[2] Charles Dennis Hale,EdD. A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Primer.[EB/OL].[2013-7-2].http://www.charlesdennishale.com/.
[3] Barr, R.B. & Tagg, J.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 Change,1995.27(6):12-25.
[4]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and Education at USC: A Resource for Faculty. [EB/OL].[2013-7-6].http://www.usc.edu/admin/provostoffice/wasc/resources/Vol1-Apx5.1.pdf.
[5] 陳振華.講授法的危機與出路[J].中國教育學刊,2011.6:41-43,51.
[6] 叢立新.講授法的合理與合法[J].教育研究,2008(7):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