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偉
摘 要 加強高校黨的意識形態主導權,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互聯網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也給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工作帶來強烈沖擊,面對網絡信息化條件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新問題,新挑戰,保定學院堅持傳統與創新結合,管控與引導結合,從體制機制建設、教師政治素質教育、新媒體應用、校史文化熏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 網絡信息化 高校 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9.00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aoding University Consolidates Ideology Dominance in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Conditions
LIU Zhiwei
(Baoding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 Enhancing the Party's ideological domina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to human society profound changes, it also brings a strong blow to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 new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work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new challenges, Baoding University adhere to combin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combined with the guide, a usefu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rms of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eacher and political quality education, new media, cultural influence in school histor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 network information; college; ideoloy
1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意識形態主導權的意義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在各個方面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網絡傳播所具有的即時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動性等特點,對于意識形態傳播來講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互聯網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技術,為意識形態在高校的傳播構建了新的渠道;另一方面,互聯網使“人人擁有麥克風”成為現實,各種思想觀念、文化形式、價值取向都可以成為互聯網上的主角,這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導權造成極大沖擊。
大學生群體歷來是思想最活躍的群體之一,同時也是意識形態爭奪的主要對象,當久經考驗的老一輩革命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時,在網絡信息化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能否繼續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扛在肩頭,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面對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新情況、新問題,絕不能放任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在各種意識形態的沖擊下隨波逐流,必須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鞏固高校黨組織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
2 網絡信息化條件下高校意識形態主導權面臨的挑戰
網絡信息化發展深刻地改變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造成信息選擇和價值取向的多樣性,極大地弱化了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控制力和導向力,具體表現在:
首先,網絡傳播削弱了傳統的信息壁壘,增加了非主流意識形態浸染大學生思想的途徑。在以往只有書籍、報紙等傳統媒介的時代,通過審查即可以控制信息的傳播,然而,這種信息控制壁壘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被打破,網絡信息可以自由的跨越國界,在校園里,隨時隨地都能連接到互聯網,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也會利用互聯網的傳播特性,進行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雖然我國政府已經制定了網絡監控的相關機制,然而,在海量的網絡信息面前,任何種手段都難以實現對網絡信息的全面管理和控制。在網絡空間中信息壁壘被肢解的支離破碎,這對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其次,信息網絡化使高校黨組織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信息中心地位被弱化。在傳統紙質媒體時代,學校可以運用行政手段來確立信息中心地位,而在如今的網絡時代,沒有人可以主動設置一個信息中心。普通大學生可以和教授一樣在網絡上公開發表言論,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意識形態代言人也可以在網絡上發布自己的言論,學生可在網絡上自由選擇所需要的信息,如果一名大學生想要搜索西方意識形態的相關內容,是很難有效阻止他去獲取那些信息。去中心、無中心已經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的主要特征之一,這極大動搖了高校黨組織在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中的主導地位。
再次,網絡信息的控制難度加大,可靠性、真實性無法保證。在網絡中,當一個信息傳播結束后,信息會被立即復制,進入下一個傳播過程,然后不斷重復,形成一個信息被傳播、復制、再傳播的循環。在這一循環中,傳播者會根據自己的意志將信息含義不斷豐富,這是無法人為控制的,而且在傳播中與個人相關身份、職業等信息都會被掩蓋,當信息源不明時,信息的真實性就很難保證。這種匿名性、碎片化的特點極易為各種敵對勢力所利用,偽裝成任何身份在網絡中隨意傳播而不被發現,比如一些人可以隨意偽裝成大學教授或知名學者,以意見領袖的姿態歪曲主流意識形態,這些消極的思想經過不斷曲解后,被推銷到大學生中,從而動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高校中的主導地位。
3 保定學院加強高校意識形態主導權的探索和實踐
保定學院近年來從體制機制建設、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應用、校史文化熏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第一,加強組織領導,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提高黨在網絡背景下高校意識形態主導權,必須加強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宏觀領導。保定學院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在干部任用過程中把意識形態工作作為重要考核指標。構建了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有效管理、基層黨組織密切配合的管理體制,創建了保定學院大學生思想動態預警機制和調研機制,隨時掌握校園和社會輿情動態,及時發現和處理不良傾向性問題。組織了如“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調查”、“在校大學生宗教信仰情況調查”、“大學生生活質量調查”等問卷調查,對社會熱點、輿論焦點及校內重點工作通過座談、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及QQ等多種形式及時了解學生思想狀況,對于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不良苗頭,及時向有關部門反饋,有的放矢開展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了解決意識形態領域突發情況的能力。
第二,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具有明顯的向師性,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不僅是學生的知識上的老師,而且也是學生的人格上的老師,只有當老師具有堅定的信仰時,學生才能信服老師所講的信仰。不可否認,現階段有個別教師政治責任感不夠強,在課堂上(或課下)言行舉止不能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甚至發牢騷,講怪話,這些現象對于高校的意識形態建設都是極其危險的。因此,學院非常重視對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培訓工作,規定每周三下午為學院各部門集體學習時間,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章和黨的基本知識,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培訓,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自覺踐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使廣大教師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這樣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才能理直氣壯,才能真正使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第三,推進網絡文明傳播,開拓校園新媒體輿論宣傳陣地。加強黨在高校意識形態主導權工作必須要與時俱進,積極建設“紅色”專題網站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題教育網站,創新意識形態工作網絡傳播平臺,構建高校網上意識形態傳播新地。為此,保定學院重點打造了“三網、一平臺”即:“旗幟”黨建主題網站、德育主題網站、校園文化主題網站和大學生思想與信息交流網上平臺,還建立了輔導員博客、網絡評論員隊伍、網絡專職管理員隊伍,形成了保定學院系統網絡文化宣傳的整體合力。同時,根據大學生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等特點,通過手機傳遞信息、拍照攝像、上網聊天、發微博的等特點,創辦了“信息e站”手機報。利用手機報大力弘揚時代主旋律,通過手機報載體開展健康向上、活潑生動的手機文化活動。如舉辦“紅色短信大賽”、“手機攝影比賽”、“手機音樂大賽”等時尚活動,從而為加強黨的意識形態主導權工作開拓新的渠道。
第四,挖掘校史文化精髓,拓展意識形態教育的文化路徑。意識形態所倡導的價值、信仰與意義的表達可以釆用校史文化方式融進大學生教育中,通過其潛在的熏陶,使黨的意識形態如“潤物細無聲”般慢慢地滲透到人的思想深處,使其教化、接受和認同。保定學院是一所具有百余年辦學歷史的學校,創建于1904年,前身是“保定初級師范學堂”,著名的“七六”愛國護校斗爭就發生在此,在百余年的辦學過程中,保定學院秉承嚴修先生“啟鈅民智,砥礪賢才,胸懷國事,獻身真理”的辦學理念,積淀了厚重文化底蘊和優良革命傳統,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學校獨特鮮明的校史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學院注重挖掘和整理,相繼編輯、出版《七六護校革命斗爭紀略》、《保定學院史話》等一批校本教育叢書,拍攝《丹心》、《到西部教書去》等電視專題片,積累了獨特的校史文化資源,并把這些文史資源作為校本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列為大學生“思想品德修養課”的重要內容。學院還開設“嚴修講堂”、“名家論壇”、綜合素質大課堂,邀請傳統文化名家進校園,發揮校史館、圖書館、學科陳列館等獨特的文化育人作用。
第五,開展多種形式校園活動,培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加強意識形態主導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定學院利用國慶、建黨、五四青年節等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節慶日,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主題教育活動,加強對大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通過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節日慶典和保定學院年度人物評選等活動,使學生受到教育,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幾年來,保定學院涌現出了“河北省見義勇為英雄”張騰,“拾金不昧優秀大學生”牛紫蒙,“最美大學生姐姐”李蘇等榜樣人物,特別是“保定學院西部支教優秀群體”的事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這些先進人物和事跡都集中體現了當代大學生“愛國、理想、責任、創新”的核心價值觀,而更多的青年學生在先進典型的精神感召下成長,加入到先進行列中來,進一步彰顯和放大了學院榜樣“群星效應”,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為鞏固黨的高校意識形態主導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魏曉文,邵芳強.論網絡背景下的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14(6).
[2] 趙曉芳.網絡環境下高校黨組織掌握意識形態主導權的重要性探討[J].科技信息,2012(32).
[3] 張蕊.網絡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導權的研究[D].燕山大學碩士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