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新
〔摘要〕 意識形態與文化之間有著重大關聯。當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應在理論層面,科學把握意識形態與文化現象之間的內在關聯;在價值層面,著力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影響力;在話語層面,堅決批判分析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的意識形態本質;在標準層面,牢固堅持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的文化引領:以唯物史觀作為觀察和分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問題的哲學基礎,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情懷,堅持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意識形態,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5)05-0059-06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范圍內的意識形態大博弈在文化全球化的外衣下激烈展開,諸多文化交流與合作都包裹著意識形態的元素。中國作為當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自然成為西方思想轉基因、政治轉基因工程所重點“關照”的對象。我國思想理論戰線應在堅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陣地的同時,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聚焦于當代重大文化現象,科學把握意識形態與現實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著力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影響力,深刻洞察各種西方文化思潮的意識形態本質,牢固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的文化引領。
一、理論聚焦:科學把握意識形態與文化現象之間的內在關聯
盡管關于“文化”的領悟見仁見智,但是,眾多社會科學研究者都認為,文化現象研究是關乎社會科學研究全局的至關重要的問題。其原因正如英國學者約翰·B.湯普森在《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因為社會生活并不僅僅是像發生在自然界里的事物那樣的事:它也是關于意義的行動與表述的問題,是關于各種各樣言論、信號、文本與制品的問題,以及關于通過這些制品表達自己的主體和設法通過解釋他們產生和接受的表述來了解他們自己和他人的問題。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對文化現象的研究可以視為對作為有意義領域的社會—歷史領域的研究。” 〔1 〕122從這一論述中我們不難得出三點啟迪:其一,社會生活之所以區別于自然事物,就在于社會生活是屬“人”的生活,而人是有意識、有語言、有思維的動物,人追尋什么樣的“意義”以及用來表達“意義”的語言,都是包含意識形態元素的,不同國家、不同階級、不同民族、不同社群正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差異,所以社會生活的表象世界才呈現多元化的社會圖景。因此,研究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必然要研究意識形態,而對意識形態的研究也必然關涉到文化現象的研究。其二,各種各樣的言論、信號、文本與制品作為文化的“象征形式”,必然與特定的主體相關聯,而任何主體實際上都是被意識形態化了的主體,人的主體性實際上是意識形態的主體性。“個人主體性的實質是意識形態主體性。個人自以為像希臘神話中的安泰一樣,用雙腳站立在大地母親的軀體上。實際上,作為空虛的、單純形式上的主體性,他只是像浮萍一樣漂浮在意識形態的以太中……無論是他所思考的問題,還是他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解決問題的方向,甚至連他思考問題的術語和提出問題的句型,都是意識形態在冥冥中提供給他的。” 〔2 〕 2-3因而,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的發展,都必然包含一定的意識形態屬性。其三,社會-歷史領域是一個受到“人”的“意義”追尋所引領的領域,既然從最廣泛的意義上,文化研究屬于有意義的社會-歷史領域的研究,因此,文化研究也就不可能擺脫“意義”的糾纏,甚至可以說,以“意義”即價值觀為核心的意識形態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觀察特定時期文化風景的一扇窗口,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與文化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內在關聯。
首先,意識形態的生成離不開一定的文化傳統,特定的階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是這一階級、國家與民族意識形態生成的文化土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認為:意識形態是聳立于經濟基礎之上的觀念上層建筑,是統治階級利益與意志的集中表達,因此,統治階級的性質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意識形態的根本性質與核心內容。但是,在階級社會里,意識形態與文化總是相互交融的。一定階級成為統治階級之后,就會在原來的文化地基上建構起服務于本階級利益的制度化的思想觀念體系——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既吸收和傳承了某些原來的文化元素,又在實踐基礎上融入了諸多新的文化元素,創造出新的文化形式。當這種意識形態所代表的階級繼續占有全社會的物質資料與精神資料的生產時,這種意識形態不但在政治上是這個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筑,而且還會像水泥一般滲入其他領域,影響、操縱和控制社會成員的語言與行為,這時意識形態實際上充當著“主流文化”的角色。當意識形態所代表的階級退出了歷史舞臺,這種意識形態雖然失去了在思想上的“主導”地位,但是作為一種精神性遺產,絕不會立即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相反,它會以“思想文化”的形式,成為構建新型意識形態的必要素材與精神根源。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傳統、文化習慣是意識形態建構與創新的深厚土壤,而每一種意識形態都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形式與環節,意識形態的建構者總是無法避免地要借著死人的話語表達當下的訴求。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為自己效勞,借用他們的名字、戰斗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的一幕。” 〔3 〕669
其次,意識形態又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路徑。在階級社會里,意識形態是首要的文化發展形式,也是進行其他一切文化創造的重要路徑。任何階級成為統治階級之后,都要在文化的名義下,不遺余力地打造自己的意識形態,這是思想文化戰線的首要任務。因此,中國共產黨人雖然直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才提出“文化軟實力”的概念,但是卻一直做著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工作,比如精神文明建設、馬克思主義創新、傳統文化挖掘、國家形象塑造等等,這些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實踐其實都是意識形態建設的實踐。可以說,任何一個時代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都是意識形態建設,提升文化影響力首先就是提升意識形態的吸引力、認同力與滲透力。意識形態就像一縷普照之光,為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提供著難以抗拒、難以回避的文化環境,為文化創造提供著由意識形態內化于心積淀而成的思維方式與思維結構,而意識形態所表達的統治階級的是非好惡,也成為制約、指導和評價其他文化創造的價值坐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識形態又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路徑。
最后,意識形態與文化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異性。從同一性來看,在階級社會里,意識形態的生產過程是文化生產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生產過程——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都會或濃或淡地染上意識形態色彩。因此,“在文明社會中,文化總是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性,而意識形態同樣也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性” 〔4 〕 175。從差異性來看,文化在廣義上可以泛指人類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一切活動與產物。在狹義上,文化主要是用來指稱人類的精神生產活動及其成果。而意識形態在一般意義上是一個政治術語,主要用來指稱統治階級的階級意識。因此,在外延上,文化比意識形態要寬泛,在內涵上,文化著重強調廣泛性、普遍性,其意識形態性往往比較隱蔽;而意識形態著重強調階級性、特殊性,其客觀上存在的文化屬性則往往容易被忽視。正因為文化與意識形態之間存在的這種內在張力,在實踐中,往往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基于其同一性而走向泛意識形態化,把所有的文化現象都統統貼上意識形態的標簽;二是基于差異性而走向意識形態終結論。由于意識形態是一個在難產中誕生而又命運多舛的概念,后來甚至成為了一個在丹尼爾·貝爾看來是可以與犯罪相提并論的詞匯。從特拉西催生意識形態的概念,到拿破侖對觀念學家和觀念學的攻擊與殘害,一度曾經包含啟蒙運動信心與積極精神的意識形態,經歷了其發展歷程中從巔峰到低谷的第一個輪回,后來在其歷史嬗變進程中,從誕生之時的“科學”又淪為了在政治斗爭中相互進行謾罵與攻擊的利器,成為了空洞無物、晦澀詭辯的代名詞。因此,有些人總是別有用心地妖魔化意識形態,試圖以“文化”的名義消解意識形態,認為文化是對意識形態的抗拒,意識形態是對文化的反叛。當前一些西方學者熱衷于宣揚普世價值,認為普世價值是脫離了階級偏見的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其實,普世價值論本身就是一種用冠冕堂皇的文化外衣所包裹的狹隘與保守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這兩種極端化的認識誤區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進程中都要力求規避。
由于意識形態備受爭議,統治階級在宣揚自身意識形態時總是躲躲閃閃,而文化卻相對中性,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可以大行其道,毫無顧忌,也更具有可接受性,因此,統治階級在傳播意識形態時常常披上文化的外衣。其實,無論是文化還是意識形態,其內核都是一種價值觀,社會主義的文化與意識形態的根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資本主義文化與意識形態的根本是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因此,隨著核心價值觀在東西方意識形態較量中從幕后走向前臺,當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的根本就是要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影響力。
二、價值聚焦:著力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影響力
“影響”是指對別人的思想和行為起作用,或者是指以間接或者無形的方式影響他人的思想與行為。“吉兇之報,若影之隨行,響之應聲,言不虛。” 〔5 〕1066“影響力”是一種影響別人思想與行為的力量,這種力量有兩種:一是剛性影響力,即憑借自己手中的硬力量,比如軍事、經濟、科技等力量,迫使別人改變思想與行為;二是柔性影響力,即通過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等思想、觀念、文化的滲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他人的思想與行為。剛性影響力與柔性影響力的區別在于前者對他人思想與行為的影響是硬性的,他人思想與行為的改變也是被迫的,而后者是柔性的,他人思想與行為的改變往往是不知不覺的、主動進行的。
文化影響力本質上是一種對文化受眾精神層面的支配性權力、價值導向能力和文化信息的傳播能力,在一般理論層面上,文化影響力是由傳播力、吸引力、感染力、同化力、滲透力、支配力五個方面組成的系統,其中傳播力是影響力形成的手段,吸引力是影響力形成的首要條件,是文化影響力的感性表現,感染力是在文化選擇心理支配下對某種文化的持久性鎖定,同化力是文化受眾對某種文化的深度信任、理解與認同,表現為“內化為信念”,支配力是文化影響力的終端表現,表現為“外化為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力主要是中華文化的獨特性魅力與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魅力相結合所形成的文化影響力。這種文化影響力對內表現為本國文化對本國文化受眾思想與行為的支配與影響,比如本國文化受眾對自身文化基因的認同、對文化所內含價值觀的遵循以及本國文化在本國社會成員交往與交流中所產生的凝聚、同化、聯結效應;對外主要表現為異域文化受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可的深度與廣度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異域文化受眾思想與行為影響的力度。具體表現為跨文化交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異域文化受眾的傳播力、輻射力、感染力、吸引力、同化力、支配力等。
關于文化影響力我們可以做三點分析:第一,文化影響力不同于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一種主體性力量,它不依賴于主體間的交往而產生,文化軟實力是文化影響力產生的前提與基礎,沒有實力的文化是難以產生文化影響力的。文化影響力是一種交往性力量,它必須依賴于主體間的交往才能產生。一種文化再有實力,如果不與其他文化主體交往,也就難以產生影響力。第二,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比如思維方式、生活樣式、生產方式、哲學、宗教、文學、戲劇、歌曲、舞蹈等,但是貫穿各種文化形式的紅線和主軸是文化主體的價值觀,具體表現為文化主體所追求的價值體系。“價值體系往往就是一種文化區別于另一種文化的最根本的標志,也是這種文化獨特魅力之所在。” 〔6 〕69第三,基于文化軟實力而產生的文化影響力雖然包括傳播力、吸引力、感染力、同化力、滲透力、支配力,但是最根本的文化影響力是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力。“現在對于國家軟實力的理解五花八門,不少人習慣地將其理解為國家的文化滲透力、文化傳播力,實際上這是不準確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根本的就是意識形態的滲透力,它的根本是核心價值觀。” 〔7 〕54
正因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影響力的根本,又是意識形態的內核,所以運用一種意識形態建構一種意識形態體系,最重要的就是要打造這種意識形態的主心骨——核心價值觀。由此可見,推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最根本的就是要鍛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最根本、最重要的文化聚焦點。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文化影響力的爭奪日益加劇,核心價值觀由幕后走向前臺,成為當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在意識形態領域沖突的焦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資本主義世界一方面開始反思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另一方面卻極力在世界范圍內不惜以轟炸機和導彈宣揚和捍衛其核心價值觀,并極力貶損在危機中表現最好的中國。《福布斯》雜志網站在一篇《中國還不是超級大國》的文章中聲言:“美國依然代表著全世界民眾向往的普世理想——自由和民主。美國人一直在向世界傳達著一種清晰的理念。與美國人不同,中國人沒有自己明確的價值觀,更別提影響世界了。” 〔8 〕黨的十八大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首次明確提出了二十四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9 〕25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核,它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道義基礎,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內外形象,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調整和變革的方向,是我國價值共識和主流民意的最大公約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影響力,因此,著力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影響力也就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文化聚焦的根本環節。
每一種制度設計,每一個國家民族,每一個階級階層都有其核心價值觀,都試圖按照其核心價值觀的構想,預設社會發展的軌道。因此,圍繞社會改革與發展進程中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人們總是試圖在其核心價值觀的支配與指導下爭奪話語權,這就必然會涌現出各種紛繁蕪雜的社會思潮。社會思潮是各種現實利益的沖突在思想文化層面的反映,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進程中,必然要遭受各種“左”右錯誤思潮的干擾與沖擊,因此,批判分析和深刻洞察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的意識形態本質,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開辟前進的空間,也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文化聚焦的具體表征。
三、話語聚焦:批判地分析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的意識形態本質
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總會面臨著與其生存境遇相關聯的各種現實問題。圍繞這些問題,不同階級、階層的人們都會站在自身立場,發出自身的聲音,表達自身的愿景。當某種聲音獲得了較為廣泛的認同并形成頗具聲勢的思想潮流時,就產生了通常所說的具有思想傾向性與情感傾向性的思潮。這些思潮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整體正確、局部錯誤的思潮,二是整體錯誤、局部正確的思潮,三是整體局部都錯誤的思潮,四是整體局部都正確的思潮。
任何思潮都要通過話語來表達,話語是“一套在一定的歷史時空規限下相互聯系的思想,它嵌在文本、言詞和各種踐行之中,關涉尋找、生產和證實‘真理的各種程序” 〔10 〕81。話語是思潮的物質載體,必然反映特定階級的價值立場與思想觀念,因此,要把握思潮的意識形態本質就必須對思潮的話語進行分析。歷史經驗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為揭示自然界、人類社會與人類思維發展普遍規律的理論,必然要在批判各種錯誤思潮的話語中錘煉自身的理論解釋力、指導力與生命力,并為自身的發展開辟進路。因此,馬克思主義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偽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話語進行不妥協的徹底的批判與斗爭,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的基本規律。從馬克思恩格斯對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話語的批判、對蒲魯東經濟學話語的批判、對巴枯寧無政府主義話語的批判到列寧對經驗主義話語、民粹主義話語、唯心主義話語的批判,從毛澤東對教條主義話語、機會主義話語的批判到鄧小平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話語的批判,無不昭示一條基本經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一定要重視文化話語權的爭奪,通過話語分析與批判,揭示出各種錯誤思潮的意識形態本質與危害。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時期,國內外各種矛盾錯綜復雜,代表不同利益集團、不同社會階層的社會思潮不斷涌現,包含不同意識形態本質的話語相互纏結,因此,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進程中,既要加強對錯誤社會思潮話語的批判,又要實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當代轉換,用廣大社會成員聽得進、聽得懂、聽得爽的話語,來表達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從話語批判的角度來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抓住諸多吸引眼球的現實問題,炮制諸多富有迷惑性的話語,誤導我國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比如普世價值論思潮。一些國家將西方意識形態的核心信條說成是普世價值,試圖以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作為引領全球價值的旗幟。普世價值論思潮有兩種極具欺騙性的話語,一是鼓吹“全人類利益共同體”的話語。其實,馬克思主義認為,只要階級和國家尚未消亡,“人類利益共同體”就只能存在于云霧彌漫的哲學幻想的太空,黑格爾和費爾巴哈所追求的人類普遍性就永遠只能是“虛幻的普遍性領域”。“人類利益共同體”要成為現實,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有可能,這就是“自由人的聯合體”。“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3 〕422雖然在現實社會中,也會存在某些屬于全人類共有的不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物質與精神價值,比如某些重大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某些具有世界意義的藝術作品等。但是這些價值并不具有意識形態性質,而普世價值論所說的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西方核心價值觀的元素,這些“普世價值”顯然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質。由此看來,普世價值論話語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學術話語,而是有著深厚的意識形態背景與現實政治動機。除了鼓吹“全人類利益共同體”話語之外,普世價值論還鼓吹“共同人性”的話語,認為普世價值論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必然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在實踐中生成的范疇,超越時空的、抽象不變的人性是不存在的。馬克思批判“真正社會主義”對抽象人性的崇拜時指出,這種人性不能代表真實的要求,它不存在于現實世界,不屬于任何階級。普世價值論把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歸結為是釋放人性、張揚人性、尊重人性的結果,這就顛倒了原因與結果的關系。因為在歷史唯物主義者看來,人性的進步與釋放不是歷史進步的原因,而是歷史進步的結果,不是人性創造歷史,而是歷史改變人性。
四、標準聚焦:牢固堅持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的文化引領
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與中國社會現實關系的具體內容已遠遠超出了“虛假意識”與“顛倒意識”這一傳統定義所蘊含的理論空間,在與中國社會現實協調發展的進程中,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既傳承著連續性的主導主體、文化積淀和理論前提,又發生了看似斷裂的新變化,比如從“共產黨的哲學是斗爭哲學”到“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從對“唯生產力論”的批判到“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及科學發展觀的問世,從“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關注改革開放條件下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調整與變化的新內容、新形式無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在內容與形式上的斷裂與傳承,始終沒有離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基本視域,而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的現實表征,否定了這一點,就會否認當代中國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性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也會迷失方向,就會為普世價值論、意識形態終結論、新自由主義論等錯誤思潮的泛濫大開方便之門。那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與發展應該始終堅持哪些文化引領呢?筆者認為,最根本的是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