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哲 賈海飛
摘要:農藥分析與殘留課程是青島農業大學藥學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該文分析了農藥分析與殘留課程教學的主要特色、創新點和不足,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更新與調整、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等方面探討了農藥分析與殘留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本科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掌握農藥檢測技術,為學生以后從事農藥分析、農藥殘留檢測以及農作物和土壤環境中的農藥殘留動態研究提供理論基礎,為我國食品安全領域輸送實踐型科技人才。
關鍵詞:農藥分析與殘留 課程特點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8(a)-0202-02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Practice of Pesticide Analysis and Residue
Zhu Yongzhe,Jia Haifei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266109,China)
Abstract: Pesticide Analysis and Residue was the key cours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in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alysis about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innovation and weakness of Pesticide Analysis and Residue wa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improvement methods of Pesticide Analysis and Residue teaching was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upda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adjusting the teaching ways,strengthening teaching association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and improv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etc.Undergraduat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pesticide detection technology through the learning of course,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tudents to engage in analysis of pesticide dynamics residual, pesticide residue detection and pesticide residue in crop and soil environment, transporting practice talents majoring in pestici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our country in the field of food safety.
Key Words:Pesticide Analysis and Residue;Course Characterisics;Teaching Improvement
農藥的廣泛使用為農作物的高產穩產提供了保障,但同時也成為破壞生態平和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和違禁藥物的非法使用不僅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導致農業生態環境遭受污染,還會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1]。因此加強對農藥產品質量的控制,建立準確、高效的農藥分析方法和培養創新型強實踐性好的農藥分析專業人才成為解決農藥污染的重要課題,農藥分析與殘留課程的開設對培養農藥分析的技術人才至關重要[2]。農藥分析與殘留課程是青島農業大學藥學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內容主要包括樣品的采集、樣品前處理、農藥分析測定以及結果分析4個部分內容,涵蓋分析試樣的采集與制備、色譜法為主的檢測方法和數據處理3個教學模塊,構成以樣品制備為中心、各種儀器檢測技術為主體的教學體系。本科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掌握農藥檢測技術,為學生以后從事農藥分析、農藥殘留檢測以及農作物和土壤環境中的農藥殘留動態研究提供理論基礎,為我國食品安全領域輸送實踐型科技人才。
1 課程主要特色、創新點和不足
1.1 課程的主要特點
農藥分析與殘留課程是在分析化學和儀器分析的知識結構基礎上的一門綜合性強、操作能力強的課程[3]。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學習知識→互動交流→參與實踐→提高能力。通過對農藥分析與殘留課程系統學習,認識農藥的樣品制備原理和對農藥的定性和定量概念,培養學生運用農藥分析與殘留知識思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盡可能體現了農藥檢測技術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結合,使學生了解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重要性,培養他們從專業角度思考問題,掌握用基本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2 課程的創新點
(1)以科研促進教學,為學生提供大量參與科研活動、開展創新性實驗的機會;同時教師科研成果結合學生實驗課,提高實驗開出率和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2)教學中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強調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科研素質效果明顯。農藥分析與殘留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內容更新非常快,因此,教師要查閱最新的相關文獻,根據國內外科學研究的前沿不斷充實和更新教授的農藥分析與殘留技術,例如:農藥分析與殘留樣品前處理的常規方法主要有提取振蕩、液-液分配、索氏提取、離心和柱層析等,其過程耗時長、有機試劑消耗大、操作繁瑣不再滿足現代農藥分析與殘留的技術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則對常規前處理方法進行凝練和總結,并重點講解了最新研發的固相微萃取、凝膠滲透色譜和QuEChERS等方法。(3)通過課堂講授、課程實習、參與創新性實驗等手段進行農藥分析與殘留實驗教學,教學手段豐富,達到提高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性設計實驗帶動了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啟發了學生對科研的探索與創新精神。實驗課結束后很多學生積極報名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真正走近科研實驗室,在實際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通過查閱文獻或向老師學長請教解決遇到的技術難題,不僅加深了對農藥分析與殘留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學習了農藥分析與殘留技術在實際科研中的應用,為后續課程和專業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1.3 課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缺少高水平的理論和實驗教材,網絡教學課件也需要及時的更新。(2)教學方式方面有待改進,需要進一步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努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3)教學研究力度不夠,缺少高水平的教研論文。
2 改革措施與實踐
2.1 完善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2.1.1 完善和修訂教學大綱、授課計劃
進一步優化教案、實驗教案等基礎工作,積極與國內外院校加強聯系與合作,為編寫完成高層次的《農藥分析與殘留》理論教材作基礎。根據農藥分析與殘留技術的發展趨勢,結合我國化學化工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加強對農藥分析與殘留學科的總體認識,把握農藥分析與殘留技術的發展趨勢;通過凝練經典農藥分析與殘留內容,拓展課程基礎及應用知識面。課程開始于第7學期,該專業學生在之前的基礎和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習了分析化學、儀器分析和農藥學三門重要的課程,因此,在農藥分析與殘留課程教學過程中對上述課程相關理論內容不再過多闡述,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實際應用方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已系統學過的色譜分析相關理論、農藥劑型理化指標檢測方法等內容進行了適當歸納和提煉;補充了農藥殘留快速測定和農藥全分析的最新檢測技術,增加了農藥分析和殘留測定國內外最低檢測標準和最新研究進展等方面的內容,更新和完善了適合該專業的教學方案。
2.1.2 采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具有圖文并茂、信息量大、便于講解的教學效果,并且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4]。農藥分析與殘留網絡課程也在完善之中,已與板書教學結合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和信息量。在校園網上建立了農藥分析與殘留課程網站,進行輔助教學。課程網站內容豐富,已上網的資源包括:教師隊伍、教學大綱、授課教案、多媒體教案、課程建設規劃、課程建設成果、學生自學園地、討論區、網站銜接等。課程網站滿足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要,為教學提供了一個便捷窗口,使課內課外教學內容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2.2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2.2.1 以科研促進教學
教學內容中增加農藥分析與殘留相關的前沿技術和手段,提高科研素質的培養;通過及時補充國內外科研創新成果到教學內容上,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提升學習效果的目的。同時鼓勵學生進入科研實驗室,提前介入到科研工作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青島食品檢測公司對農藥檢測人才的大量需求,激發了學生對農藥分析與殘留課程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實驗教學的改革和實踐,顯著提高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水平和實踐技能的掌握水平,同時使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到青島譜尼檢測、中一檢測和海測等檢測公司實習,增加了就業的機會。
2.2.2 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科研素質
通過實驗中設計實驗方案、強調實驗操作細節,提高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參與科研活動、開展創新性實驗的機會;同時教師科研成果結合學生實驗課,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教學中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強調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科研素質效果明顯,可為社會培養大量專業人才;通過課堂講授、課程實習、參與創新性實驗等手段進行農藥分析與殘留實驗教學,豐富教學手段,達到提高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培養綜合能力。實驗教學過程中對基本關鍵實驗環節進行反復訓練,如在檢測農藥標準品和樣品中農藥含量時對高效液相色譜儀多次使用;同時采用了設計實驗穿插、同類試驗合并、涉獵多種儀器設備的同步使用等措施。實踐證明,學生對此課程表現了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重視,學生的各種基本技能得到了強化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和實驗設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2.3.1 有計劃地組織青年教師聽課、觀摩教學
由資歷深的教師負責青年教師過好教學關,引導青年教師進入教研角色,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予以指正,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鼓勵支持中青年教師積極申報各級各類教學和科研課題,教學科研并重,以科研促教學。鼓勵青年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院校進修、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提高教學和學術水平。
2.3.2 實行集體備課制度,定期召開教學研討會
引導青年教師熟悉、掌握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要求和標準。同時,認真聽取學生對課程講授內容、課后習題、輔導、測驗等方面的建議,并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總結,找出差距,改進教學。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學生主體是指學生自主完成“資料查閱、方案制定、材料準備、預備實驗、實驗實施、結果分析、實驗報告撰寫”等課程活動。教師要結合藥學專業課程設計特點和現有實驗室教學資源條件,合理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課前對實驗模糊環節查閱資料和相互交流,培養學習興趣,加深理解。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設置相關問題考察學生對實驗的原理的理解,對教學重點部分利用科研實例根據科研思路進行講解,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素質。課后向學生征集教學建議,同時藥物分析課題組老師定期進行教學經驗和心得交流。
3 結語
通過多年的教學改革,《農藥分細與殘留》課程的教學質量得到全校學生的一致好評,教師能深入淺出、密切聯系實際地講述農藥分析與殘留的理論知識,通過學習,能夠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教學提綱、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式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從事農藥分析與殘留教學的教師在學校或學院組織的各類教學質量評比中取得優異成績。
參考文獻
[1]薛琦.土壤微生物和農藥[J].農藥譯叢,1994(4):51-54.
[2]趙瑞,魏永鋒,雷根虎,等.CAL在儀器分析教學中的應用[J].大學化學,2000,15(6):35.
[3]李克安.分析化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
[4]劉志廣,張華,李亞明.儀器分析[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2.
[5]趙華,杜立強,宋艷霞.在儀器分析實驗教學中加強大學生的素質培養[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