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張志強
【關鍵詞】 數學教學;提問;藝術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7—0102—01
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提問,既要有科學性,又要有藝術性。好的問題能誘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也可以給學生提供練習與反饋的機會,還有助于學習結果的遷移。因為學生的求知欲是從問題開始的,當他們發現了問題,提出疑難后,就可以在師生的共同質疑、問難、分析、思考中點燃智慧的火花,促進智力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使提問有效地發揮作用。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
一 、提問要抓住關鍵內容
所謂的關鍵內容,就是對整章節內容的理解有著重要作用的知識點,或是學生學習時有困難的關鍵知識,抓住這些內容提問,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對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首先讓學生采用數方格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師接著問:“如果有一塊很大的平行四邊形的土地,用數方格法方便嗎?怎么辦?能不能通過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已學過的長方形呢?”上述提問,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了新問題,有效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二、提問要難易適度
教師提問應充分考慮學生當前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及學習狀況,所提問題學生通過運用已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推導、運算能夠回答出來,而不能超出學生的實際水平,使得學生無法回答。問題過于淺顯不能反映思維的深度,過于深奧只會使學生不知所云,不能引發學生積極地思考,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消極、畏難情緒。這樣的提問不利于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不能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既浪費時間,又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所提問題要適度,既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為學生搭建一些合適的臺階,讓學生拾級而上,最終達到理想的彼岸。
三、提問要有啟發性
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促使知識內化。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取決于教師引導啟發作用發揮的程度,因此課堂提問必須具備啟發性。一方面提問要考慮數學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把學生不斷引入“憤、悱”的心理狀態,并不失時機、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引導,力求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得出合乎規律的結論,從而達到掌握知識、開發智力、發展能力的目的;另外一方面要把“啟發”的條件不局限于“舉一反三”。
如,學習了“百分數”之后,提問:“分數表示什么?百分數表示什么?百分數能帶單位嗎? 百分數應用題與分數應用題解法相同嗎?”學生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可以對百分數有本質性的認識。
四、提問語言要精確
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成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考慮數學語言的特點,又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表述要準確精練,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觀察這兩列數列,發現了什么特點?”這個問題學生不好回答。究竟是問每列數列相鄰兩項之間的數量關系,還是指兩列數列對應項之間的數量關系呢?還比如,“看到此題,你能想到什么?”這樣的提問,學生也不好回答。教師發問時,問題最好只說一遍,如果問題太長可用文字呈現。倘若某個學生沒有聽清教師所提的問題,教師可另行指定一個學生回答。不過學生若不明了問題的意思,而要求教師解釋,教師可以用更加簡單的話語,把問題再重復一遍。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和形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的雙向交流。如果能夠在教學中科學地設計并進行課堂提問,就可及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優化課堂結構,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