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英
【關鍵詞】 生物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7—0112—01
生物學從本質上說是一門實驗科學,生物規律的發現和生物理論的建立都必須以嚴格的生物實驗為基礎,并受到實驗的檢驗。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尤其是在實驗教學中,組織學生觀察、比較、實驗、歸納、類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種種假設和猜想,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些體會。
一、 實驗中鼓勵質疑
質疑是創造的開端,也是創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質。要培養創新能力,就要鼓勵學生多發問,讓他們敢想、敢懷疑、敢問。
例如,在“種子萌發”的實驗中,教師可以課前向學生提出問題:種子萌發時是否需要適宜的溫度、光和氧氣?萌發時是先發芽,還是先出根?學生平時并沒有注意這些現象,不清楚,便爭論起來,誰也不服輸。筆者趁熱打鐵,讓學生思考種子在萌發前要播種在土壤中,那么種子萌發時,1.需不需要光照,而無土栽培時并沒有把種子播在土壤中,那么種子萌發對光照的要求如何?2.需不需要一定的溫度,為什么農民一般都在春分前后要把莊稼種完呢?然后再鼓勵學生設計幾個種子萌發的對比實驗,親自動手做,觀察并做好記錄。通過設疑,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 打破思維定勢
實驗一般可分為技能型、驗證型、探索型,生物教材中的實驗大多是驗證型的,而探索型實驗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上實驗課時,要盡可能地改驗證型實驗為探索型實驗。
如,教學“莖的輸導作用”時,教材上是先講“水分和無機鹽是由導管由下向上運輸的”,然后用一個演示實驗進行驗證。筆者改編了實驗,課前讓學生剪取一些小段樹枝,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各組分別對自己的材料進行不同處理:1.將枝條插在稀釋的紅墨水中;2.將環割部分樹皮的枝條插在稀釋的紅墨水中;3.將除去葉的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4.將枝條倒插在稀釋的紅墨水中。上課時,讓學生先對比觀察不同處理枝條的外觀,并切開莖觀察莖內部顏色變化,提出啟發性問題:1.莖的顏色是否發生變化?發生變化的是什么位置?2.正常枝條、環割枝條、除去葉的枝條、倒插枝條現象是否相同?分析產生原因的可能因素。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并結合觀察到的現象,各抒己見,得出結論。教師只要引導學生歸納,就能達到突破教學難點、鞏固知識的目的。
三、實驗后解疑
實驗結束后,學生往往會得出一些與書本上不同的結論。而多數學生一般都會對此置之不理,而把書本上的正確結論寫在實驗報告上。教師應鼓勵學生針對實驗結果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想一想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實驗失敗的原因,是否有改進的方法。并且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要耐心細致地幫助分析解答,并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樣的結論。
比如,在“觀察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現象”時,有的學生將洗凈浮色的根放入蒸餾水和CaCl2溶液中,蒸餾水和CaCl2溶液都變藍,有的看上去都不變藍色。筆者細心解釋:按理講,放入洗凈浮色的根,蒸餾水不會變為藍色,CaCl2溶液變藍色。而實驗中,蒸餾水中變藍色是因為根表面的浮色未洗凈。二者都不變藍色,是因為亞甲基藍離子被鈣離子交換后,因數量少,溶液變藍色很難辨認,此時可在盛溶液的培養皿下放一張白紙,增強顯色效果。所以實驗結束后出現的實驗結果與理論知識不相符時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發學生進行進一步探究,真正弄清楚實驗的結果與所學的理論知識不相符的原因。
四、創新教材中的實驗
針對教材中的有些比較復雜的實驗,我們可以重新設計,達到簡單易行的目的。
如,在“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實驗中,主要考慮溫度、氧氣以及水分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我們可以把三個變量的實驗放在如下的實驗裝置中完成。在一個100ml燒杯中加入70ml的清水,然后用一根玻璃棒在三個不同的位置上固定三粒鮮活的大豆種子,使玻璃棒最下的一粒種子完全浸沒在水中,中間的一粒種子的三分之一浸沒在水中,而三分之二暴露在空氣中。玻璃棒最上面的這粒種子完全暴露在空氣中。然后把該裝置放在適宜的溫度(20攝氏度)環境中,三天后觀察三粒種子的變化。最上面的這粒種子由于缺乏水分而萎蔫,最下面的那粒種子由于缺乏氧氣而死亡,只有中間這粒種子萌發了,因為這粒種子萌發所需的外界條件都具備了,所以它一定能夠萌發。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