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才
【關鍵詞】 歷史教學;情境;創設;方法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7—0117—01
情境教學,是對歷史教學的新嘗試,是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積極主動配合教師活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歷史情境的創設是新課改實施以來的熱門話題,已為我們廣大教師所認同。在歷史教學中,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既符合學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認知特點,又符合歷史學科和歷史知識的特點,也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設計課堂小話劇、辯論會,創設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小話劇、辯論會等,一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能夠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達到了拓展學生知識視野,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學歷史選修一第一課關于“工商業發展”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本的三個插圖:“橄欖油出口”“古代雅典制作的陶瓶”“改革前的辯論”,這三幅圖展示的是公元前八世紀以雅典工商業發展與貴族政治專權現狀之間的矛盾。教師可以以此為線索,組織學生分別扮演“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以小話劇的形式開展辯論會。這樣做,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地理環境、經濟發展、階級結構變動與政治格局、歷史文明演進之間的辯證關系。
二、 運用圖片、實物、模型等,直觀展示創設情境
歷史知識雖然具有“過去性”,但又具有“直觀性”很強的特點,包括如實物、模型、歷史圖片、歷史地圖和圖表以及文物古跡等。針對青少年好奇心強、求知心切的特點,把這些“知識”生動、形象、鮮明地展現于他們面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啟發學生的思維與想象,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通過這些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也可以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掌握距離他們極其遙遠而難以記憶的歷史知識。如,在講授“秦朝統一貨幣”時,我將仿制的秦“圓形方孔錢”向學生展示并作適當介紹,并出示清朝的“康熙通寶”加以對比,使學生對“秦始皇規定以原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銅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后來歷朝的銅錢都仿照秦朝的樣式”的知識有感性的認識。實物例證是學生獲得概念和發現規律的基礎,它能使學生較“真實”地體驗和感受歷史,有條件的都應該在課堂中充分展示。
三、 通過講故事,創設情境
故事,就是過去發生的在一定的人群和地區流傳并具有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的人和事。具有生動性、易記性,最大的優點是貼近生活。例如,“大禹治水”、“女媧補天”、“飛將軍李廣”、“諸葛枕”、“文峰墩”等,都是本地流傳甚廣的故事。如在教學中能夠具體應用,會很快使學生參與教學,尤其是讓學生自己講述與本課有關的故事,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述古代史時,我們秦安有古人類遺址的“大地灣”,住在那里的學生很自豪地詳細講述了大地灣歷史,這不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在學習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愛家鄉、愛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
四、借助古詩歌,創設情境
文史不分家,如果在歷史教學中借助古詩歌,并有感情地朗讀,不但能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語文知識也能得到鞏固,這種做法有利于訓練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介紹“我國古代絲織業發展”時,可以朗讀《孔雀東南飛》中的詩句:“十三能織素,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妾有繡腰褥,葳蕤自生光”、“紅羅夏三帳,四角垂香囊,香簾六七寸,碧綠青絲繩”,讓學生從中感悟到我國當時絲織業生產十分普遍和發達。又如,在反映我國古代商業貿易發達時,可朗讀唐代詩人張籍的《涼州詞》:“無數鈴聲遍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和元代詩人馬祖常的詩句‘波期在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路賒。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在講授“輝煌燦爛的文學”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朗讀從春秋到宋代詩(詞)人名篇名句,如王勃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天中”,唐詩人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杜牧的“停車座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師生從中領略到中國古典詩詞魅力,感悟古典詩詞意境美,情緒受到美的感染和升華。
總之,在娛樂中教學,在教學中娛樂,在娛樂中學會掌握運用知識,是我們教師的共同愿望,如何做到這點,情境教學法給我們回答了這一問題。因此,精心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是提高歷史課堂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