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躍 婁義華(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45)
區域經濟能否協調發展影響著我國國民經濟能否實現長遠發展。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不斷實施和中部地區的經濟不斷崛起,以及東北老工業區區域經濟的不斷振興,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也在不斷縮小。尤其是國家近些年來頒布的政策措施,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為改革的重點,提出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所以,不斷加強對區域經濟的投入顯得尤為重要了。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主要是指區域之間在經濟方面交往日益密切,發展方面關聯互動,以達到各個區域之間經濟持續發展而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目的。其內容主要是處理好東部與西部、沿海和內地之間的關系。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第一,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是不同的,區域經濟協調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區域經濟之間的差異,達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第二,東部和西部之間的經濟發展存在著及其不平衡的現象,東部經濟發展水平要明顯高于西部經濟的發展水平,為了減小這種不平衡現象的出現應適當對區域之間的經濟進行協調,以縮小區域之間的差距。第三,在制定相關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時候,應從整體出發,鼓勵不同區域之間進行經濟往來,加強區域間的聯系,促進區域之間產業結構的調整。第四,國家應對區域之間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做出合理的分析,使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是我國的整體經濟結構得到有效調整。第五,我國區域之間在貿易往來和市場方面的分割現象比較嚴重,所以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要打破這些瓶頸,使得各個生產要素之間自由流通,從而達到區域貿易正常化的目的。第六,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打斷某個區域的經濟壟斷,改善各個區域之間的利益關系。總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減少和消除不良經濟現象的發生,進行合理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斷減小各個區域之間發展的差距,從而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其特征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綜合性的特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并不指的是單方面的協調發展,而是對各個區域經濟的一種調節。也就是說區域經濟中所有經濟關系的調整都屬于區域經濟的主要內容。其次,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互制性的特征。在對區域經濟進行調節的過程中,經濟的變化情況會因區域的不同而不同,并且有些區域之間會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因此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互制性,這就需要對區域經濟進行科學合理的調節,從而減少區域之間的經濟差額。第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動態性的特征。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乃是一種動態的概念,區域經濟調節的主要內容則是協調發展。

表11978-2011年東西部地區各省市經濟相對發展水平
市場自身的調節能力能夠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但是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所以還應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自十七大召開以來,我國對中西部以及東北老工業區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并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促進中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區等落后區域經濟的發展,但是整體而言,政府的宏觀調控機制還不夠健全。在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對于東部地區的發展關注度較高,投資力度更大,在促進東部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拉大了與中西部經濟發展的距離。從1978年至2011年,東西部地區各省市經濟相對發展水平情況如表1,可以明顯看出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所以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從而達到東部與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平衡的結果。另外,若想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必須發揮發達地區的帶動作用,使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同富裕。
為了能夠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可以適當借助有關的法律法規對落后地區的發展進行強有力的保護,并可以借助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區域間的發展關系。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對落后區域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消極的作用。盡管落后區域有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如果缺乏法律法規的保障則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會造成部分政策不能及時落實,阻礙了經濟的良好發展。
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的實現需要借助統一的市場,雖然我國經濟結構在不斷地完善,借助國家政策的扶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從整體來看,較為規范、開放的市場體系還尚未建立,東部發達地區的帶動作用還尚未有效發揮出來,甚至還存在著保護主義的現象。地方壟斷的存在,影響著統一市場體系的形成,甚至一些發達地區歧視不發達地區的產品,這種狹隘的觀念阻礙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為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應找準區域的發展方向,這就需要對區域的優勢進行分析和探討,發揮區域特色,加快經濟的發展。但是,目前我國經濟相對落后的區域發展過程中,有些還沒有充分挖掘地域的特色。比如,我國西部的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中部地區的農產品產業較為發達,我國東北老工業區在自身基礎上還有些新的功能可以開發。雖然各個區域都有自身的優勢,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盲目的現象。盡管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之下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與預期的目標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長期以來,很多地區的經濟的發展是以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由于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嚴重制約著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甚至影響到全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政府對于區域經濟宏觀調控力度的強弱影響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執行。區域經濟結構之間的不平衡,大多是由政府和經濟之間不能有效溝通造成的,所以要想從根本上消除這種局面應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觀調控機制,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從而規范市場的秩序和市場行為,為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比如,政府應繼續出臺相應的政策扶持中西部經濟的發展,并通過一定的措施讓東部發達地區幫助落后地區,先富帶動后富。政府還應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支援力度,尤其是要給予資金方面的扶持,加快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目前,政府的宏觀調控機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逐漸縮小了東西部地區發展的差距。如圖1所示,從2010年開始我國東西部地區的人均GDP相對差距已經開始縮小。

由于市場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等特點,導致市場在進行自我調節的時候存在著諸多問題,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所以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而政府的宏觀調控是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實現的,所以建立和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才能夠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并能規范區域經濟的市場秩序和市場行為,促進各區域之間良性的競爭和合作。比如,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護中西部及東北老工業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還可以借助相應的法律法規協調不同區域的經濟關系,制止地域性法規有關經濟發展的不合理條文規范,從而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應出臺一些鼓勵政策,提高各個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開放程度,實現各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并形成規范的統一市場體系。各地區應轉變發展觀念,樹立開放市場的發展理念,吸收外地有利的資源和人才,實現各區域間資源和人才優勢互補的局面。將資源放置到市場中進行優化配置,從而能夠讓各區域經濟實現取長補短,促進自身優勢產業不斷發展。要嚴厲打擊地方保護主義,發達的地區應樹立全局觀念,幫助欠發達地區企業的發展,而欠發達地區應積極招商引資,合理引進資金和技術,并可借鑒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促進自身區域經濟的發展。
欠發達的地區應積極探尋本地域的特色資源,尋找發展的立足點和著眼點,積極發展本地區的優勢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從而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比如,由于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所以就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加以合理的開發利用,可以借助西氣東輸的項目,開展其他有關的項目,從而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由于中部地區的農業資源比較豐富,所以在農產品發展的基礎之上,可以繼續發展化工、鋼鐵等產業,或者可以引進生物工程等高新科技產業,從而促進區域產業的不斷優化。而東北老工業區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不斷引進先進的發展理念和技術,從而促進原有工業的發展。
對于那些以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為代價的企業應給予政策扶持,讓其進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比如,可以對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企業給予環境稅的征收,推動區域污染企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對于采用新能源的企業,可以給予政策上的扶持,如減免相關的稅務等。總之,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影響著我國總體經濟的發展,但是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受諸多方面的影響存在著很多問題。所以,為了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對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按照我國法律規范,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處理,才能夠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及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
[1]衛新,孫永朋,王美青,徐萍.新時期浙江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路徑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09(30):90-93.
[2]張文耀.高等教育發展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路徑研究——以我國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6):78-80.
[3]屈紅.高等職業教育與衡水區域經濟互動協調發展路徑研究[J].青春歲月,2012,13(21):56-57.
[4]周杰文,張清正.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J].經濟問題探索,2013,12(10):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