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時全 辛勤 劉澤源
摘要: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新形態,是社會文明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代大學生文明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將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進行有機結合,對大學生進行綜合的素質教育,全面推動生態文明的研究和建設發展。
關鍵詞:大學教育;生態文明;生態建設;社會文明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8-0060-03
一、生態文明概述
(一)生態文明概念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后備人才,更應該大力推進生態文明意識教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縱深研究,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更好地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以推動我國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教育和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文明的發展
生態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國《大憲章》,該憲法認為,“生命是天賦權利,必然加以保護,不能受到非法侵害。”近現代以來,西方生態文明理論分為了“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兩大流派。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了生態社會主義思潮,主張用生態理性替代經濟理性,建立公正、和諧、效率的生態社會;80年代以后,則興起了綠色主義,主張開展環保,最終世界上總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我國生態文明的研究自古就有,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含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是很好的證明。現代以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生態文明是化解我國生態危機,實現社會和諧與科學發展的需要;是不斷改善民生,實現全面小康的需要。因此,在當代中國大學開展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勢在必行。
二、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意義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我國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哲學、政治學、道德學、歷史學等方面的知識,在研究內容和方式方法上已經有較完善的體系,在新形勢下的創新能力不足,而現在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研究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們確立正確的生態思維方法和生態意識觀念,擴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它不僅能為發展生態教育提供良好的知識儲備,同時運用生態學的方法和觀點來研究如何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良好補充。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這一平臺通過實踐活動使得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而且具有廣闊的研究和發展空間,能夠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二)完善社會文明體系的需要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強社會文明建設,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應該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而生態文明又是實現其他幾個文明的重要前提,是建設和完善社會文明體系的必然要求。加強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對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關于建設“兩型社會”和“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增強建設“兩型社會”和“美麗中國”的自覺性和自信心,培養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推動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提高大學生文明素質的需要
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關注最多的是學生的理論文化知識,而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更多的文明便進入到高校教育。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樹立正確的生態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還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生態科學素質,使其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都將自然、人與社會進行結合,樹立科學生態觀。
(四)實現“中國夢”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說明要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大力打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夢的實現需要高校提供大量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要求大學生學習時代潮流,傳播生態文化,從而推動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中國夢”的歷史性特性與大學生的使命感教育是緊密聯系的,并且“中國夢”的時代特征與大學生的價值觀是相吻合的,而生態文明是國家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開展尤為重要。
三、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問題
(一)生態文明教育投入力度不足
在我國,目前生態文明培養體系存在生態文明課程獨立性差,生態實踐不足以及校園文化與生態文明相剝離的問題。至2000年,我國生態教育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課堂教育是大學生生態文明理論獲取的主要渠道,是樹立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保障。而很多學校并未開設相關課程,所以學生在知識方面很缺乏。多數大學生獲得生態文明的理論知識的主要渠道并不是學校,而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媒介,而通過這些方式所獲得的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一方面是基礎知識不足,大學生對于生態文明的了解很欠缺;另一方面是理論知識不足,大學生沒有條件也缺乏能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這與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極為不符。
(二)校園生態資源的缺乏
大學是人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空間,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很多大學生都是通過對學校的認識來理解社會,然而現在我國眾多的高校中,生態文明建設做得還不足,一方面是很多學校缺少草地、花園、樹林等綠化區;另一方面是廣大學校沒有專業的生態教育者,任課老師缺乏足夠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這些都對學生生態文明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沒有生態意識,私利以外的義務就是一句空話”。這與我國長期以來的教育體制和側重點有關,與老師的自身知識結構和經歷有關,很多老師都經歷過改革開放時期,存在著過度開展資源來發展經濟的錯誤觀念。
(三)生態實踐缺乏
大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課堂知識,還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這是他們親身體驗和學習的重要途徑,然而現在我國很大學校并沒有組織生態環保活動,而很多學校活動的舉辦是為了單純紀念節日或者響應政府的號召。比如“植樹節”、“國際環保日”等,這些活動大多流于形式,沒有什么實際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學生普遍重視自己的專業理論課,不關心國家出臺的政策和時事熱點,對社會和學校開展的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冷漠,造成了當代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匱乏的現象。
(四)學校管理力度不夠
絕大多數學校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和建設沒有完善的管理機制,對學生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也沒有相應的處罰措施。比如教室、寢室的過度用電,學校的過度用水,花園破壞花朵等問題都沒有相應的管理規定和明文條例,因此,學生對于違反生態文明的行為主要還是出于道德的考慮,而并未受到明確的約束,這嚴重影響了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正常開展。
四、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
在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態發展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需要我們總結原來的經驗教訓,不斷創新思維,探索新的教育途徑。
(一)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投入力度
首先,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理論教育與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生態文明教育也是實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我們應當與時俱進,將教育與人類社會、自然進行有機聯系,通過專業課程和公共基礎課,加強大學生生態理論知識教育,培養他們的生態文明理念,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與生態觀。其次要加強生態文明專業教育,高校應該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積極研究教學方案,開設生態文明的專業課程,有條件的還可以設立專業的院系,通過系統、全面地教育,培養專業的生態研究、建設的人才。另外,還可以開設選修課,讓更多的學生能夠了解生態文明知識和生態建設的發展。
(二)豐富校園生態資源
高校要不斷豐富生態文明資源,為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要加大學校投入,增加校園綠化面積,同時要完善環保設施,比如在校園要設立科學分類的垃圾回收點,綠化區要有明確的提示牌等;另一方面要增加學校師資力量的投入,聘請具有專業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老師開展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可以邀請國際、國內著名的生態研究、建設專家到學校開展專題講座,全面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
(三)加強生態實踐
學生要積極參與生態環保實踐,在校園內開展實踐活動,比如通過建立環保社團、組織環保宣傳活動等形式,傳播生態環保知識,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另外還可以多與政府環保部門、社會環保組織進行溝通合作,為大學生參加環保實踐活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支持。比如可以開展“全城無煙日”等活動,也可以開展“生態中國”等專題調查研究,讓學生親自參與課題的研究,在實踐中加深對生態文明意識的理解。每年的植樹節活動,全校師生都要參與到活動中來,由學校領導評選出活動中的植樹達人作為精神模范,使學生主動參與植樹活動的積極性提高,起到良好的生態教育作用。
(四)加強學校生態管理的力度
學校要制定統一、完善的生態管理機制和獎懲機制,形成明文規定,并通過校刊、學校文化墻等形式進行展示和宣傳,以規范學生的行為,為學生的生態意識培養提供明確的依據和行為規范。比如學校要對水、電等資源的運用進行合理規定,幫助學生形成節約意識,對于破壞環境的行為,要按照相關要求進行嚴格懲處。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對于生態文明教育和建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培養學生自覺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生態意識。在專業課堂教學中要深化生態意識,在其他的課堂中要潛移默化,讓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到學校的每一個區域,讓學生在文明的環境中加強自身的生態意識,讓學生養成生態文明的習慣,真正做到理念與行為的統一。
結束語
加強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是建設“兩型社會”和“美麗中國”的具體要求,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現在各大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重視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雖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但總的來說還是取得了很多的進展,也探索了很多的方法途徑,這為我國的建設和發展儲備了大量的專業人才,為實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