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翠英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0031-02
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一直是廣大師生普遍關注的問題。在以往的“應試教育”中,教育活動以教師為中心,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性,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能力性。教師往往凌駕于學生之上,對學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視而不見,師生關系經常處于沖突和對立之中。部分學生厭學,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極大地阻礙了師生情感交流的渠道,給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和教學環境帶來了心理障礙,素質教育很難實施。那么,怎樣才能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呢?
一、崇高師道,敬重師心,尊師愛生
“師道興則天下興,師道衰則天下衰”。從古到今,莫不如此。師心并非抽象而是具體可感的,它體現在師者的日常生活和心靈世界中,是師者人格和精神力量的象征。師者以自己的人生感召他人,以自己的學識啟迪他人,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引領他人。但師者不是上帝的代言人或層出不窮的理論體系的化身。教師對學生的關愛,關系下一代的道德面貌、身心成長,關系明天的社會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進步。只要有師愛,學生就有歡樂,就有幸福,就有寄托,就有追求,就有希望。
因此,每一個教師都要愛崗敬業,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大膽管理,又要注重方法,耐心教導;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學生,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習全面、主動、健康發展。嚴謹治學,刻苦鉆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團結全作,關心集體,維護學校榮譽,共創文明校風。廉潔從教,恪守高沿情操,發揚奉獻,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為人師表,嚴于律己,作風正派,舉止文明,以身作則,注重身教。尊重家長,加強聯系,聽取意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師生平等,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馬克思早在1866年就提出了一個基本觀點:教育是“人類發展的正常條件”和每一個公民的“真正權益”,受教育是每一個公民都應擁有的權利。而我們的傳統教育恰好相反。教師都是莊嚴的說教者、絕對的學術權威。數千年的“師道尊嚴”賦予了老師神圣而不可冒犯的地位,成了教學的“主子”,而學生只不過是教學的“奴才”而已,只能處于被灌輸、被批評、被管教的地位。當然,我們承認,就一般意義而言,教師較之于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和品德上都應該高于學生,教師之所以為“師”,總有高于學生之處,而學生之所以為“生”,總有不如教師的地方。從工作關系上來講,教師居于領導地位,學生是被領導者,學生應該尊重教師;從學問和道德上來說,教師一般比學生知之在先和知之較多。教師是指導者,學生應虛心接受教師的指導。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與學生在地位上有不平等的地方。所謂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首先是人格上的平等。教師和學生作為獨立的公民應該互相尊重對方人格、信仰和愛好,尤其是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真正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其次是在學問上的平等。雖然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在一般情況下要強于學生,但在有些問題上,教師不一定就比學生強,如唐代散文家韓愈所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徹底改變“惟我獨尊”的陳腐觀念,確立師生間民主、平等的關系,尊重學生的意見,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進步,教學相長,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絕對不能用簡單的“家長式”方式 對待學生。對于學生應有的權力,教師無權干涉,更不能事事處處越俎代庖。對于學生的志趣和愛好,教師應給經愛護、鼓勵和支持,而不得以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為名粗暴地反對,橫加指責,阻止和扼殺學生特長的發揮。即便是學生與教師有不同意見、觀點和看法,也應該與學生平心靜氣地交換意見,相互理解。對于確實是學生的錯誤和不足,教師應在適當的場合給以耐心的說服、正確的指導和誠懇的幫助,切忌對學生劈頭蓋臉地批評,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特別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將自己的情緒波動變化在課堂上流露出來,更不能喜怒無常。當然,民主平等是師生雙方都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教師應該平等對待學生,學生也應該平等對待教師,尊重教師的勞動,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關心教師疾苦,積極主支地配合教師搞好教學工作。切不可對教師求全責備,因為教師也是人而不是神。教學中有過失或過錯也是難免的。只有師生雙方做到政治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平等,才能達到互相理解、相信,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教學民主,互教互學,教學相長
“互教互學,教學相長是師生平等、教學民主的重要表現”。首先,要打破教師主宰課堂的慣例,徹底摒棄教師心靈深處沉積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觀念。師道尊嚴的思想在課堂上令學生不敢說、不敢質疑,極大地壓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堵塞了其回旋噴涌的思辨力。新時代的教師只有從觀念上更新,才能創造出師生平等,其樂融融、共享教學民主的氛圍。因此,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真心實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在教學中努力創造出一種和諧融洽商的氣氛,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一種不受壓抑的愉悅情感,為他們的個性釋放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許多常識淵博、經驗豐富、教學得法的教師都樂于和善于引導、鼓勵學生指出自己教學中的漏洞,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這樣做,既發展了學生聰明才智,促進了學生的求異思維,減少了教學失誤,又密切了師生關系,提高了教師威信。
其次,師生雙方都要重新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因為角色定位可以喚起相應的行為。教師要由教育的主宰者、操縱者轉變為引導者、激發者和參與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指出:“教師職責在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面越來越多的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允許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說出不同見解,共同商討。教師應問而不煩,答而不厭,和學生一起研討,共同提高。教師要一視同仁,平等待人,任何蔑視、戲弄、挖苦,甚至責罵的舉動和言詞都會不同程度地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是不可取的。“教師應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真誠、理解、互信、互助的關系,促進學生敢于質疑、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同時,學生由被動的客體轉變為自主學習的主體,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應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其自身個性智能特長的發展提到重要位置,使之在參與教學時由被動參與向主動求知過渡,逐漸形成自主參與意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不再提倡導循規蹈矩、死記硬背、人云亦云,要敢于標新立異。因此,要樹立與之相適應的新型師生觀,轉變傳統教育中“惟師是從”的專制師生觀,素質教育才能可望實現。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