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我國“十二五”計劃的穩步推進,以及社會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市化、市場化、工業化的發展進程,由此引起的不安全因素逐年增多,同時給消防部隊滅火救援工作帶來的危險因素也逐漸增加,處置滅火救援等災害事故的復雜性、多樣性、突發性、殘酷性特點越來越突出。本文通過分析消防部隊滅火救援工作中的問題,掌握消防部隊滅火救援的傷亡原因,探討有效的安全應對策略。
【關鍵詞】消防部隊 滅火救援 安全現狀 應對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消防部隊的滅火救援任務日益繁重,滅火救援現場日趨多樣性和復雜性,其難度、危險性日益增加,近些年來,消防部隊滅火救援傷亡事故時有發生,滅火救援安全工作形勢日益嚴峻。因此,在消防部隊滅火救援工作中,需要充分了解影響安全的具體因素,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保證消防部隊滅火救援工作的安全性。消防部隊作為政府領導的重要應急救援處理隊伍,隨著近年來職能的不斷拓展,工作任務也越來越廣泛,而且處置難度也日益上升,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威脅消防官兵生命安全的風險因素,保證消防官兵滅火救援過程中的生命安全,降低傷亡事故的出現率是現階段考量的主要方向。
1 消防部隊滅火救援工作現狀分析
1.1 2005年-2014年滅火救援過程中消防官兵傷亡情況分析
在2005年至2014年的10年間,我國消防官兵在滅火救援過程中發生傷亡事故八十余起,死亡97人,受傷178人。其中2005年死亡7人、受傷21人;2006年死亡7人、受傷18人;2007年死亡8人、受傷13人;2008年死亡15人、受傷50人;2009年死亡5人、受傷19人;2010年死亡10人、受傷3人;2011年死亡8人、受傷5人;2012年死亡8人、受傷13人;2013年死亡17人、受傷21人;2014年死亡12人、受傷15人。從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看出,我國消防官兵在滅火救援過程中平均每年傷亡人數在30人左右,雖然每年傷亡人數基本穩定,但仍然呈現小幅度的上升趨勢,這種情況充分表明我國消防官兵傷亡形勢依然十分嚴峻[1]。就10年間我國消防官兵死亡情況及其軍齡來看,見表1所示。
從上表1我們可以發現,在滅火救援中犧牲的消防官兵,軍齡在四年及以下的犧牲人數占總人數的65%比例最高,這充分說明隨著軍齡增長和實戰經驗的增加,消防官兵的自我消防安全意識也在逐步提升,進而能夠更好的保護自我,更有效地應對滅火救援工作中的各類風險。
1.2 消防官兵傷亡事故主要類型
就目前情況來看,造成消防官兵傷亡事故的主要類型有六大類:(1)建筑及房屋構件倒塌造成的傷亡,例如在撲救上海市某公司車間火災撲救過程中,建筑發生倒塌,困在其中的3名消防官兵犧牲;(2)煙霧窒息或者是高溫火焰被困,例如在撲救湖南某縣市煙花爆竹銷售攤位火災中,火災引燃了附近的賓館與公司,在滅火救援過程中有3名消防官兵因高溫火焰被困犧牲;(3)爆炸傷亡,例如在撲救湖南某煙花爆竹廠事故中,有3名消防官兵因爆炸事故導致犧牲,1名消防官兵因爆炸事故受重傷;(4)爆燃灼傷,例如在撲救江蘇某次滅火救援過程中,當事人女兒沒有注意到燃氣灶是否關閉便打火導致現場發生劇烈爆炸,現場有17人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爆燃灼傷,雖未出現人員死亡的情況,但是其中有1名消防官兵重傷、5名消防官兵受到不同程度的灼傷;(5)中毒傷亡,例如在撲救廣東某化工原料門市部滅火救援過程中,有9名消防官兵中毒、1名消防官兵因中毒時間過長犧牲;(6)觸電傷亡,例如在撲救浙江某家具廠滅火救援過程中,有1名消防官兵被脫落的電線擊中后因搶救無效犧牲。
2 消防員滅火救援中傷亡的原因
2.1 消防業務訓練專業化程度不高
我國現行的消防員實行現役制,將消防員劃分為指揮員和戰斗員。消防指揮員的組成,主要包括部隊生長干部、入警大學生和消防院校畢業生。而戰斗員的補充,主要通過每年應征入伍的士兵來實現。就目前情況來看,消防部隊在基礎訓練方面較為扎實,雖然每年都開展專業性的技戰術訓練,但是專業化訓練程度普遍不高,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消防員滅火救援中的風險。尤其是對于部分基層消防官兵而言,由于滅火救援任務的不定時性,使其專業課程學習時間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基于此因素影響,其訓練時間與訓練質量也無法得到切實保證。消防業務訓練專業化程度不足的影響下,消防官兵戰斗經驗的不足、相關技術能力的缺乏使其在滅火救援行動中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以致消防官兵傷亡事故頻發。
2.2 訓練與實戰嚴重脫節
在消防部隊的日常訓練方面,評價標準相對比較單一,競技性特點比較明顯,對動作和耐力的要求比較高?;谶@一要求,消防員在日常訓練中,更多地關注速度和力量,而在程序和動作的規范方面缺乏重視,這種訓練方式,無法與實戰要求充分適應。消防部隊在實戰中所積累的操作經驗和技戰術方法,通過全國性的推廣,雖然有一定的成效,但受主觀因素影響,并沒有成為統一的行為標準,難以在實戰中發揮作用。此外,指揮員和戰斗員在技戰術訓練的過程中,容易忽略其實戰意義,對細節不夠重視。如消防員在個人安全防護裝備佩戴問題上,在日常訓練中經常出現佩戴的安全防護裝備不夠全面,存在忘戴或不戴防護手套、面罩等情況,這種訓練中的不重視,很容易使其成為習慣,導致在實戰中出現同樣的問題,進而造成人員傷亡。雖然消防官兵在日常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均能發揮良好,但是實戰與訓練有著根本性的區別,滅火救援實戰現場的情形存在許多不可控因素,消防官兵的個人心理素質與臨場應變能力對于滅火救援行動安全性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需要我們將日常訓練與實戰相結合,讓消防官兵能夠充分地把理論知識和訓練技能融合一體。
2.3 風險評估判斷能力不足
指揮員成長的時間相對比較短,缺少專業的理論、技術培訓機制,對建筑結構、化學物質性質、防排煙設施等專業的理論知識了解不夠深入;對操作使用、供水、車輛裝備性能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不夠;對安全防護知識、作戰訓練安全要則、搶險救援勤務規程、執勤戰斗條令等內容認識不夠透徹。指揮員自身專業素質的缺乏,使其在現場指揮中,無法對相應的風險做出正確的判斷,進而造成人員傷亡。目前,戰斗員主要選自高中、中專畢業生,大專或大學文化的戰斗員比較少,雖然近年來通過直招的方式有一些在校大學生入警,但是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另外,戰斗員在入伍之前,對專業的消防理論知識缺少系統的學習,而在入伍之后也沒有系統學習理論知識的相應機制,因此,這些戰斗員在理論知識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滅火救援現場的風險判斷,主要以指揮員的命令和自身的經驗積累為依據,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專業性[2]。戰斗員對轟燃、爆炸、坍塌等風險先兆缺少相應的判斷能力,也容易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在滅火救援現場,突發性事故的出現,使消防員對風險的防范意識逐漸淡化。戰斗員在滅火救援現場中的傷亡,大多源于突發性的災害事故。如耐火時間為一個半小時的某種建筑樓板,在部分火災現場,這種建筑樓板實際的耐火時間遠遠超過一個半小時,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戰斗員對這類風險的防范意識,最終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如在撲救2010年湖南省溆浦縣勞保大樓的火災中,該建筑四樓的住房由于臨時改建,在著火燃燒超過兩個小時的情況下,突然倒塌,造成人員傷亡。而這次滅火救援過程中的人員傷亡,主要是由于戰斗員對房屋坍塌風險的防范意識不夠,在缺少有效跟進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貿然行動[3]。
2.4 地方大學生干部普遍增多,作戰指揮經驗不足
隨著現階段地方大學生入警干部的逐漸增加,執勤中隊干部隊伍結構也相應的發生變化,大學生干部的不主動參與和中隊長助理的全權代勞,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干部作戰指揮經驗的不足、不會組織指揮滅火救援、不會管理、不會訓練等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消防官兵滅火救援行動中的傷亡風險。隨著這種問題的存在無疑也是造成消防官兵滅火救援中安全風險的問題。除此之外,地方大學生干部屬于在優越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指揮人員,沒有經歷過艱苦的訓練,缺少頑強的戰斗作風,缺乏足夠的軍人血性。這種情況潛移默化之下,在火場上就表現為:不能一線指揮,不敢下決策,隊伍士氣消極、處置消極。
3 消防部隊滅火救援安全應對策略
3.1 加強專業化、實戰化訓練
滅火救援任務的完成,對消防員的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以及個人防護裝備方面的要求都比較高,而這些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需要進一步加強消防員的專業訓練和實戰經驗積累。有針對性地建立戰斗員的崗前訓練制度,將戰斗員的上崗訓練時間安排為五個月。在這五個月的訓練中,加強各種災害事故的模擬演練和技戰術訓練[4]。創新對抗訓練模式,完善基地化模擬訓練設施,開展缺氧、有毒、黑暗、濃煙、高溫等惡劣環境下的心理訓練,提升消防員在滅火救援現場的心理承受能力、判斷能力和適應能力。在滅火救援實戰中,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步提升消防員的實踐戰斗能力。在完成滅火救援任務后,應對實際戰斗情況進行評價,根據現場作戰的具體情況,深入分析作戰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尤其是比較典型的滅火救援案例,應對其進行深入的剖析和專題研究,找出事故發生的原因,積累作戰經驗,避免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消防員需要在上崗前強化相應的專業理論教育,加強上崗后的專業技能培訓,區分教育指揮員與戰斗員,保證專業理論教育的課時和效果,合理選擇兩者教育的側重點。消防員需要認識和掌握相關的火災常識,了解掌握事故變化的基本規律,尤其是核生化等災害性事故。了解、掌握處理各種災害事故有效的防護措施與安全規程,提高作戰的科學性,正確判斷事故現場的潛在風險,避免盲目行動所造成的人員傷亡,進一步提高滅火救援工作的安全性。在實戰化訓練上,要將“訓為戰”的思想貫穿于謀訓、管訓、施訓、驗訓的全過程,實現訓練與實戰、平時與戰時的無縫對接和有機融合,要定期聯合單位內部消防組織開展初戰疏散、滅火技戰術訓練,與應急聯動單位建立聯席、聯動、聯訓、聯勤、聯戰的“五聯模式”工作機制,將多種形式消防隊伍納入執勤訓練范疇,為構建滅火救援作戰力量圈奠定堅實基礎。
3.2 合理運用滅火戰術
首先,消防官兵需要做好個人安全防護工作,在進入火場之前需要佩戴好相應的消防個人安全防護裝備,例如消防頭盔、防護服、呼吸器、安全繩等,如果情況較為特殊則需要提高攜帶相應等級的消防安全防護裝備。其次,對不同的現場實施滅火救援過程中,需要做好現場偵察工作,了解火災類型以及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滅火救援方案以及應急預案,按照需要做好撲滅火勢、拯救火場人員等相關工作。最后,需要做現場警戒工作,做好圍觀群眾的疏散工作,避免其對滅火救援工作的開展造成阻礙,也避免因火勢蔓延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甚至是傷亡情況的出現。
3.3 成立緊急營救小組
由于滅火救援工作中存在許多不可控的風險因素,因此需要成立緊急營救小組,一旦火場中消防官兵出現了被困的情況,便需要立即啟動緊急營救小組深入滅火救援現場開展緊急救援活動。一般來說營救消防員與營救普通人不同,消防員被困的情況往往意味著更為惡劣的環境,這對營救小組人員個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緊急營救小組人員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身體素質,才能夠更好的應對滅火救援中出現的不可控風險情況。
4 結語
在滅火救援工作中,要提高現場的安全性,需要不斷加強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教育,加大專業技能培訓力度,強化消防員在日常訓練中的實戰意識。通過提高消防員的個人素質和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滅火救援工作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程曉紅,商靠定,夏登友,辛晶.消防部隊滅火救援戰斗力綜合評估[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0(03):242-246.
[2] 馬青江.消防部隊滅火救援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J].科技風,2014(12):247.
[3] 高建廣.提高公安消防部隊滅火救援實戰能力的幾點思考[J].東方企業文化,2014(10):266.
[4] 李玉崢.新形勢下消防部隊滅火救援裝備的發展與管理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4(33):167-168.
作者簡介:王世文(1980—),男,黑龍江密山人,大專,畢業于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助理工程師(專業技術十一級),研究方向:滅火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