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柴福珍
【摘 要】關于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包括農業結構階段劃分、特點、影響因素等方面。但是還存在研究隊伍不穩定、新作物引入等專題研究不足、文獻資料未充分挖掘和利用等問題。因此今后應擴大少數民族農業史的研究隊伍、繼續深化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新作物引入等專題研究、大力挖掘和利用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資料。
【關鍵詞】清代 湘西少數民族地區 農業結構
農業結構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農業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學者張保民(1982 )認為,農業結構是農業經濟中各種經濟因素的構成情況及其相互關系。清代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轉軌時期,湘西少數民族地區在這一時期農業結構出現了新的格局。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對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的研究主要從治理政策、影響因素、社會變遷等方面展開。而從區域之間、族別之間農業結構的比較研究,或對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的具體演變、各民族的分布與變遷、美洲新作物引入等方面研究并不多。為了進一步明確現階段的研究進展,為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好規劃,本文對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與分析。
1 關于農業結構的階段劃分與特點研究
關于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的階段劃分與特點的研究,學界都是將雍正四年的改土歸流這一政策作為重要的切入點。龍先瓊(2001)將歷史時期湘西地區的開發活動進行了梳理和簡要述評,分為先秦時期、秦漢至唐時期、五代至清初土司時期、改土歸流與苗防屯政時期、清末和民國時期等階段。并認為在土司時期的部分苗族、土家族地區,仍然是處于刀耕火種的原始時期,主要的生產活動是采集、狩獵、農耕,而林業、畜牧業、副業等是附庸部門。而在改土歸流以后,苗族、土家族等地區逐漸形成了以種植業為主,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為輔的農業結構。總結得出,改土歸流之后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與發展, 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喻湘存 (2002)將歷史時期湘西苗族、土家族地區經濟發展類型分為隋唐以前的苗族、土家族地區在羈縻制度下的自然經濟、隋唐以來至明清時期的開發經濟以及改土歸流后的發展型經濟。并認為在改土歸流以后,湘西苗族、土家族地區的農業生產、手工業、商業都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
總之,對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劃分的研究,基本上是以改土歸流為界限,分為兩個大的歷史時期。同時,清代的改土歸流是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開發的重要轉折點,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結構也由采集、狩獵的簡單農業結構模式逐漸向農、林、牧、副、漁等生產部門協調發展的模式演變。
2 關于農業結構的影響因素研究
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的演變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已有研究主要將這些因素歸納為治理政策、新作物引入、人口遷移、自然災害等方面,并認為,治理政策是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演變的關鍵影響因素,其影響力度最大。
2.1 關于治理政策對農業結構影響的研究
關于治理政策對農業結構的影響的研究多集中在改土歸流上。學者們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改土歸流進行了分析。李世愉(1984)中探討了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大規模實行改土對流的原因,并認為改土歸流對于解放少數民族的生產力和加強民族融合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伍新福(1986)認為,“歸流”后湘西苗族地區的農耕工具和手工工具有了顯著改進和發展,人口也大量增殖。杜成材(2007)以經濟模式的角度分析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與漢族的文化差異。王高飛(2013)闡述了改土歸流之后,苗族、土家族地區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自然環境與地理環境的影響變遷。劉莉(1991)對湘西苗族、土家族地區在“改土歸流”前后生產工具;耕地面積;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商業的繁榮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概述。彭官章(1991)認為,改土歸流促進了湘西苗族、土家族農業經濟的發展。
2.2 新作物引入
明清時期,我國引進的美洲作物主要有玉米、番薯、辣椒、番茄等近30種。其中番薯、玉米也推廣到了湘西少數民族地區。這些美洲作物的引入促進了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生產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也造成了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消極影響。
王思明(2004)分析了美洲作物對中國農業生產結構的影響:增加了中國糧食作物的種類和產量;推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拓展土地利用的時間與空間。藍勇(2001)認為,明清之際玉米、馬鈴薯、紅薯的傳入與推廣既有積極意義的一面,還存在許多負面影響。
研究美洲作物入湘的專題研究。王佩良(2008)對花生、番薯、玉米、辣椒等美洲作物傳入湖南的路徑和影響進行了分析。張敏波等在(2007)中研究了清代玉米作物在湘西傳入栽培情況、在湘西推廣栽培的動因分析以及對湘西種植業的影響。認為玉米的引入和推廣,豐富了糧食作物的構成,改變了食物結構;增加了耕地面積,提高了糧食總產量;推進了糧食商品化和家庭副業的發展。同時,也分析了消極影響。隨著玉米取代稻谷成為種植業的大宗,傳統農作物的種植日益縮小,林牧漁獵嚴重衰退,再加上生態破壞,災害頻繁,不利于湘西種植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3 人口遷徙
明清時期,形成了以“江西填湖廣”這樣一種以江西人為主的各省向湖南移民的浪潮。這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不僅為湘西少數民族地區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成熟的農業生產技術,還豐富了該地區的作物種類,促進了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開發,是造成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演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羅運勝(2010)認為,漢族移民對沅水中上游地區農業開發有一定的積極影響。郗玉松(2014)認為,清初,苗族、土家族地區相繼完成了改土歸流,流官取代了土司的統治。大量的移民進入到苗族、土家族山區,他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還帶入了適合苗族、土家族山區的農作物玉米,玉米的引種提高了苗族、土家族山區的糧食產量,滿足了不斷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吸引更多流民進入到土家族山區,促進了湘西苗族、土家族地區農業經濟發展。
2.4 自然災害
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對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清代影響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生產的自然災害主要為水災、旱災、冰雹和蟲害,而水災和旱災是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最為普遍的農業自然災害。張穎華(2011)分析了清代前期湖南自然災害的特點,并對自然災害嚴重影響湖南糧食生產進行了探討,認為自然災害使得湖南大部分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總是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自然災害直接阻礙著地方社會經濟穩定和持續地增長,也成為了湖南社會經濟在向近代轉型之初仍徘徊于生產力落后、民眾貧困狀態的重要原因。
3 對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研究的重要意義與不足
以上所述可知,學界對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的研究不僅厘清了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階段劃分與特點,并著重從治理政策、新作物引入、人口遷徙、自然災害等方面分析了影響農業結構的因素,這對于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研究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已有研究成果為目前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發展和經濟開發,也提供了歷史借鑒和參考,為解決現代農業結構問題提供了寶貴經驗。
當然,在新世紀的社會經濟和學術發展背景下,已有研究存在若干不足。地方史料的挖掘、整理和利用不夠;區域之間、族別之間農業結構的比較研究還比較薄弱;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具體演變的探討也較少;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各民族的分布與變遷、美洲作物引入等方面的探討,也還留有較大的空白。這些都是在將來研究中可以著力挖掘的地方。
通過上述研究狀況的梳理,為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結構演變,筆者認為今后的研究至少應從如下幾方面推向前進:擴大少數民族地區農業史、科技史的研究隊伍;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業史、科技史的重視;加強湘西少數民族地區區域史的整體性研究;繼續深化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新作物引入、民族分布、區域比較等專題研究;大力挖掘和利用清代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資料。
參考文獻:
[1]張保民.關于十年規劃中的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問題[J].農業經濟論叢,1982(3):90.
[2]龍先瓊.略論歷史上的湘西開發[J].民族研究,2011(5):90-95+109-110.
[3]伍新福.試論湘西苗區“改土歸流”[J].民族研究,1986(1):15-22.
[4]王高飛.清代土家族地區改土歸流及其環境效應初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5]王佩良.美洲作物入湘[J].文史博覽,2008(5):87.
[6]郗玉松.清代土家族地區的移民與玉米引種[J].農業考古,2014(4):25-29.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2015RW004)。
作者簡介:陳明(1990—),男,湖南城步人,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史研究室科學技術史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農業史;柴福珍(1971—),本文通訊作者,女,黑龍江穆棱人,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史研究室副教授,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科技史、農業社會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