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儉
如今我們在學校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有許多小學生在課下和同學們在一起時,說起話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到了課堂上,就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讓他站起來回答問題,不是聲音低得讓人聽著費力,就是不敢說話。特別是讓學生對某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時,舉手者更是寥寥無幾。這說明傳統教學中“滿堂灌”“注入式”的教育方法還未徹底擺脫,我們這種半舊半新的教學方式還是嚴重束縛著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把原本聰明活潑、極富靈性的學生教的缺少生氣。要改革這種狀況,就必須破除傳統的教學過程,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性的教學模式,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想說、敢說、能說,讓學生暢所欲言。那么,如何讓學生不但敢于暢所欲言,而且說的好呢?我個人認為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盡量做到多“疏”少“堵”,下面我結合個人實際,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以學生為主,提前準備,埋好“疏”這條主線
在上每一節課之前,老師應讓學生提前準備有關課文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老師也可以準備一些預習題,為學生疏理好思緒,比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我估計學生會有許多地方不懂,就把提問作為作業來布置,要求學生提前做好準備,看誰提的問題多,然后加以整理,埋好“疏”這條主線,發動學生討論。對一些表面上看起來好懂的文章,我事先設計好思考題,使學生預習時有頭緒。而不是盲目地只是把提問布置下去,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東一榔頭西一棒地在課堂上隨意提問,避免給自己的課堂帶來為完成教學任務而堵住學生繼續討論一個或兩個單一枯燥的問題。我這樣的做法使學生漸漸愛動腦筋,喜歡質疑問難了,將過去那種在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將”學生的“軍”改變為學生“將”老師的“軍”,從而借助“疏”這條主線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二、以鼓勵為主,耐心引導,用“疏”解除學生心理防線,培養學生說的自信
開始,學生提問題往往漫無邊際,對此首先要肯定他們的積極性,然后引導學生先把自己能解決的動手做出來,不能解決的找同學討論,實在不行的,再交給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即使有一些與課文內容關系不大的,也要認真對待,必要時單獨予以輔導,千萬不要說這個問題與課文無關,讓學生動動腦筋再讀讀課文,重新提個與課文有關且有新意的問題,使學生對老師失去信任感。堵截學生想發問的自信。
課堂討論時,由于課前預習了,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心慌的現象就會減少。學生怕說錯,我們就更應設法培養、激發他們的自信心。比如,老師可以這樣鼓勵他們:“說錯了不要緊,如果你們都說對了,還要老師干什么?即使是老師,有時難免也有說錯的地方,要大膽些,何況你們也不一定就說錯呀,要相信自己。”經過反復動員學生,舉手發言自然就會多起來了。學生回答問題常常吞吞吐吐,語無倫次,雖然這樣要耐心等待,直到他說完,絕不能簡單、厭煩地讓其坐下。當然,說對了教師就更應給予鼓勵,這對學困生來說尤其重要。其實我們老認為學困生不會回答問題,即使說了也說不到點子上,中等生膽小,不敢舉手也不愛發言,叫起來一兩個聲音低的豎著耳朵聽也不一定聽完整,就喜歡叫優秀生,久而久之,我們的做法堵住了學生說的欲望,學生不敢說也不愿說了,我們只有以“疏”解除學生不說的防線,培養其說的自信,學生方愿暢所欲言。
三、以反問為主,用“疏”來啟發學生思維
學生提問題時,老師不應盡快回答,而是盡可能用反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這樣在不斷的反問中,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在教學《畫楊桃》時,有個學生問我:“課文中怎么用了那么多省略號和破折號?這有什么意思?”于是我就抓住不放,疏導學生先查字典后面標點符號的用法,然后再從文中找出典型之處讓其辨別,如針對課文中“老師讓幾個同學坐在我的位置后,問同學們,同學們回答時為什么開始搶著答,后來吞吞吐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問題一出,課堂上馬上就活躍起來,許多同學舉起手,較好地解決了問題。從一個標點符號的用法,引出了對任務及其主題的分析,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堵住了有趣問題的生成效應。
實踐證明,只要老師認真準備、積極引導、方法得當,學生具備了樂于質疑、喜歡爭論的良好習慣和能力,就能達到暢所欲言的目的,這樣就為我們在教學中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是樂于傾吐自己的心聲的,只要教師把“說”的機會還給學生,課堂上適時適度地加以引導、點撥、扶持,把學生漸漸引入想說的佳境,學生就能逐步邁入語言文學的殿堂,“說”不僅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更是誘發學生潛能的春雨。而我們的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教師應該將學習的時間、說話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多學、多思、多說,千萬不能讓自己的話語霸權埋沒了學習的真正主人,三尺講臺,同樣是學生的舞臺。我們只要做到多“疏”少“堵”,學生在課堂上一定會暢所欲言,讓語文課變得多姿多彩。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