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基本環節,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表現形式。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啟蒙階段,在這個階段使小學生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學生的學習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是每個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要求;策略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要求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的表現,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得信息、發散思維、認識世界、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的新課程改革,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閱讀水平的積累越來越重視。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要求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對于好詞、好句的積累、品鑒
在閱讀教學中,在學生了解全文的大意之后,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中的有深刻含義的好詞、好句進行欣賞。尤其是高年級階段中的文言文課文的教學,應該逐字逐句地去進行分析,從而去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能夠準確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教學中對于教材中的課文,小學中年級的學生應該在進行粗讀之后,能夠整體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是文章最根本的導向和目的。小學生在學習課文中只有準確地把握中心思想,才可以進一步對文章的詞句進行仔細的品讀。
3.能夠欣賞文章中的美感和價值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都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學會體會這些課文的審美價值、文學價值。雖然這一要求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有難度的要求,但是從小學階段就開始熏陶,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
1.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成段、成篇文字的閱讀能力的掌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階段是學生閱讀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進行耐心的引導。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先使用較簡單的文章作為細讀教學的素材,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自己學習的信心。其次,要注意主體閱讀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讓學生為了閱讀而讀,為了背誦課文而讀,而完全無法理解課文的主題。在細讀文本中,教師必須重視主題閱讀。例如,在二年級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中,講的是蒲公英、蒼耳、豌豆植物媽媽通過不同的方法把它們的種子帶到任何地方。文章中沒有明確的指出植物媽媽播種法方法,而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去尋找文章的主題: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這就是細讀文本中主題閱讀的意義。
2.要注意增強學生對事物的思考和認識能力
語文中閱讀教學的文本細讀,不僅在于對詞句和中心思想的掌握,更要注重通過對文本的細讀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思考和認識能力,這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要鼓勵學生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相互交流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且大膽地和同學交流。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在文本的細讀過程中,沒有一個規定的正確答案,每個人閱讀之后的感悟都會不同,重要的是在閱讀交流中去體會其他同學的思考,不斷地開闊自己的視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為了教學目標而教學,而是要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通過細讀文本,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世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明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情況去采取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
參考文獻:
繆劍妮.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文本細讀方法的實踐與研究[D].延邊大學,2011.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