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鳳
【關鍵詞】 班主任;媒介;活動;家長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8—0039—01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已經得到了高度重視,但是反思我們的教育,由于社會選拔和用人制度的價值取向,使得教育有些功利化,我們只重視了學習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學生道德素養能力的培養。教育學家賈馥茗老師在 《教育的本質》中寫到“真正的教育,其責任必須以引導學習者成人為務,以發展人性,培養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而一個有健全人格、有幸福人生的人必定是一個具有愛的能力的人。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感受愛、理解愛、表達愛,進而具備愛的能力,是班主任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借各種媒介的熏陶,使學生感悟愛的真諦
書籍經典。許多中外兒童讀物、名著都為學生提供了愛的養料,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滿滿的愛。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其中的圣賢經典,更是蘊含著許多愛的真理。從反復的誦讀中,學生會感知到怎樣愛,讓愛的行為有準則。
各種學科素材。學校各門學科教材中不乏愛的素材,尤其是《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中,像“我的家人與我的伙伴”、“換個角度想一想”、“分享的快樂”等這樣的內容比比皆是,通過這些素材,可以讓學生明白愛是一份責任,愛是關愛、分享、付出、寬容,愛是快樂的。
班級主題墻、自然角。在布置班級育人氛圍時,可以精心設置“在藍天下一起成長”、“快樂樹”等這樣的主題墻,讓學生悉心照料“自然角”中的動植物,使學生明白愛是成長的基石。
學校課程,如道德講堂。通過定期開展的道德講堂,讓學生在濃厚的道德氛圍中感知愛的意義,提升愛的感悟能力。
二、以教師自身的行為,為學生提供愛的樣本
人在成長過程中有三個關鍵期,其中第二關鍵期(10~12歲左右)是人意志品格形成的最重要時期,而這個時期最能影響學生發展的人就是教師。孩子的心靈是一面純潔的鏡子,教師的言行隨時隨地地照在他們心靈的鏡子上,留下抹不去的印記。誠如烏申斯基所說:“教師的人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有益于發展的陽光,教師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培養學生愛的能力,作為班主任首先要有愛,要以自身“愛”的行為,為學生提供愛的樣本。
要愛學生。全面、深入、客觀地了解學生,公平對待每個學生,尊重、體諒、關心、理解學生,與他們平等相處,從細小甚微處、從內心深處純粹地去愛學生;要愛自己的事業。堅定教育信念,不斷地探索知識,提高自己教書育人的水平,懷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情懷去奉獻于自己的事業,悉心體會教育帶給自己的幸福感;要愛社會、愛自然、愛他人,要有“博愛”的境界,有豁達樂觀的心態,有“與人為善”的舉止,有寬容包涵的胸懷。
三、用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提供愛的機會
在各種節日、紀念日組織活動,安排、鼓勵學生表達愛。班級中可以建立家庭成員生日本,在這些特殊的日子為父母、同伴表達自己的愛,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擁抱;在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組織親子活動,給家長和孩子創造面對面表達愛的機會,每個節日都為學生搭建平臺,讓他們傳遞出愛。
開展“一對一”或“伸出愛的手”等幫扶活動。在班級中,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一對一”拉手活動,讓學生在相互幫助、學習中奉獻自己的愛,學會愛周圍的人;還可以與社區聯系,對孤寡、空巢老人、殘疾人進行幫扶、慰問活動,學會愛他人;可以在重大災難發生時,鼓勵學生伸出援手,讓學生用自己的愛來回報社會。
開展主題班隊會,堅持日行一善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班隊會,開展“日行一善”,并做好記錄。“一個行為重復九十次,就可以成為一個習慣”,督促學生堅持“日行一善”,愛的習慣就會扎根于心間。
開展換位體驗活動。 品德能力的培養注重心理體驗,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被愛的感覺,才能學會付出愛。班級中可以經常組織一些“今天我當家”、“我是小小調解員”、“小老師”等角色換位體驗活動,讓學生通過設身處地的感受,進一步理解愛的本質,付出愛的行動。
四、與家長攜起手來,幫學生鼓起愛的信心。
作為一名班主任,在轉變自己育人觀念的同時,有義務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與家長攜手,幫孩子們鼓起“愛的信心”。鼓勵家長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弱一點兒,與家長相互勉勵,轉變角色,把對孩子遮風避雨的保護角色轉變為培育孩子愛心的助力者,給孩子示愛的機會,學會帶著欣賞的眼光接受孩子的愛,在與孩子交流時,多談論 “愛”的話題,當孩子有愛的舉動時,要給予肯定、支持,讓他感受到愛的喜悅,增強愛的信心。當有了愛的信心,孩子就會變得強大起來,就能頂天立地。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