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鄒承俊 雷靜
【摘要】多年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高職院校中進行了廣泛的開設,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都需要與時俱進的改革。微課著重于知識點的教學,表現方式新穎,能有效吸引學生的關注力,并能產生一對一授課的教學感受,是該門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為實例,討論微課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實際應用的方法,并作出總結和思考。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 課程改革 微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11-01
微課從中小學課堂興起,因其幅長短小精干、學習時間碎片化、內容主題明確、能通過網絡廣泛傳播等特點迅速成長為信息化時代教育普及的先進手段。現在,因意識到微課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沖擊和積極作用,微課進入了高等教育的課堂,在補充教學、翻轉課堂中大顯身手,教育資源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更能滿足當前日益興盛的個性化、終身化學習的需求。《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已經開設了多年,近年來由于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該門課程陷入了知識內容陳舊、教學手段單一、學生興趣低下的瓶頸,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吸引學生的關注,讓教學內容緊貼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和要求,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學習、終生學習的意識。時代呼喚廣大教師制作和使用好微課,用互聯網思維來踐行教學改革之路。
一、微課在課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本門課程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大量的院校安排的首先是教師講授計算機發展史、進制轉換、計算機構造等理論知識,然后用大量學時訓練windows系統操作及office的操作,最后補充互聯網相關知識。然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使得更多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已經對操作系統和office應用有了更深入的接觸,千篇一律的教學進度控制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面臨了學生不愿意學,教師不想教的尷尬境地,所承擔的育人目標體現不明確也讓這門課備受詬病。由此可見,打破傳統定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全方面進行課程改革已經迫在眉睫。而微課,正以其靈活性、新穎性、自主性、創造性、生動等諸多特點進入了教學改革者的視線。
微課在課程的應用中可以作為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媒體展示手段,在教師設計的教學環節之中成為教學內容的一個部分,積極發揮師生共同思考、教學相長的作用,也可以作為翻轉課堂引導學生課后進行思考和學習,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討論、驗證并釋疑。教師作為設計者和組織者的角色更加凸顯,講授者和主導者的身份被弱化。以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計算思維的教學為例,計算思維是個抽象概念,若是老師紙上談兵學生將更加糊涂。微課制作讓授課教師脫離了課堂的束縛,將觸角延伸到更廣泛的時間空間之中。教師將這個部分分成三個子概念,層層遞進步步深入,以5-15分鐘為單位來進行表現。1.通過制作人類進程史中計數是如何發展的動畫來吸引學生關注,采用錄制可汗學院的方法手繪簡單計算過程和采用軟件演示復雜的計算過程,通過運算速度、運算量的對比讓學生對計算機計算的優勢有了直觀感受,從而將計算的概念和盤托出。2.用視頻拍攝方式,以日常生活中的我們是如何合理安排做飯炒菜的順序、上學之前如何規整書包、弄丟東西怎樣沿路回溯、遇超市擁堵如何選擇排隊、停電后手機為何依然可用等常見問題,引出了計算思維中優化設定并行流程、預置和緩存、回推、多服務器系統的性能模型、失敗的無關性和設計的冗余性等概念,讓學生明白計算思維和我們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所謂的計算思維,就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去求解問題、設計系統和理解人類的行為,誘發學生對計算思維的奧義產生興趣。3.答疑解惑,對計算思維的提出、具體的概念、深層的應用、深入的理解等進行具體說明,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進一步升華。采用微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結合課堂內外、師生互動等多維空間,打破了45分鐘的時間限制和課堂的空間限制,給予教師更充分的設計和表演空間,教學方式活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二、微課在課程中的應用
技能操作部分在課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以往的教學中采用的多是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方式。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在完成作業之后無所事事,而部分學習較為吃力的學生卻又在完成作業面前顯得舉步維艱。為了讓學生能具有更大的學習自主權,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對技能操作部分采用微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將操作系統應用、文字處理軟件應用、電子表格軟件應用、演示文稿、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應用、計算機信息安全分為6個項目19個任務。教師將每個任務拆分為不同的知識點或技能點,以5-15分鐘為節點錄制為微課,并全面上傳到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之上。在上課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到教學平臺進行預習,在上課時間進行操作、評點和問題反饋。學生既可以超前自主學習,也可以反復播放當前微課以加深印象。我們也需要看到,新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拋棄原有的等、靠、要的心態,轉換為積極主動的學習模式,在此過程中需要一定時間的調整。通過一個學期的檢測,個別學生表現出不適應,認為教師的要求過高,占用了較多的課余時間。但是從期末測試中可以看出,堅持新的教學方法的班級在實踐動手能力方面優勢明顯,學生更善于主動學習。從教學角度出發,堅持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思路,制作出更優良的微課以適應新時期的教學需求顯得尤為重要。
三、微課應用過程中的思考
(一)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貼近90后學生的審美情趣,考慮受眾的接受能力,采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模式,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無論是知識點講解、還是技能操作,注重營造一對一學習的感受,拉近人與機器的距離,增強代入感。
(二)宜設而設,小而精致
講明一兩個知識點,素材、案例、資料、設計思路都應當緊密圍繞一個中心,體現課程設計感。微課時長有限,不選擇與該話題無關的內容,不做與該內容無關的操作。
(三)立足教學,回歸本質
筆者非常贊成中山大學王竹立先生的觀點,“微課本來就是來自一線教師的實踐創造”,時代呼吁教師掌握好身邊的信息技術手段,迅速快捷地制作出一批優質的微課直接應用到教學中,讓學生們盡快的受益于微課這種教學模式。
(四)搭建平臺,循循善誘
微課是一種教與學相呼應的教學模式,教師需要搭建或者依托一個線上平臺,將微視頻、微課課件分享給不同需求的使用者,并能讓學生在學習完成之后能夠馬上進行測試反饋,了解自我習得情況,甚至可以實現留言或師生、生生之間的實時交流,讓教師掌握好第一手的情況。線下課堂,教師需要明確提出線上微課學習的目標,做出下次課堂規劃,誘導學生在課后參與翻轉課堂的學習。有趣的微課是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所在,教師的引導是培養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習慣必不可少的牽引力。
參考文獻:
[1]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作者簡介:
陳琳(1982-),女,四川成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圖形圖像技術/教育技術。
鄒承俊(1963-),男,四川什邡人,碩士,副教授/高級實驗室,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智能農業。
雷靜(1981-),女,四川綿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軟件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