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要】當堂授課活動的重點是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到學習的活動中去,盡量讓他們主動的學習、順利地發展。所以,數學的課堂授課一定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指引,達到讓其活躍參加學習活動的目的,爭做學習的主人。學習效果的好壞,是老師授課活動成果的檢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40-02
一、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一)激發興趣 ,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這樣說:“如果沒有興趣,被動地學習會降低學生汲取知識的欲望。”特別是對于較小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力持續較短,學生通常會將教師講授的知識弱化或者忽視,這方面老師一定要掌握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法或者說是“小伎倆”。
(二)適時點撥 ,指導參與方法
學生應該是學習活動中的主人,然而,對于身心都正在不斷生長的小學生來說,他們不能說是合格的學習小主人。因為在年齡、經歷、知識等方面水平有限,小學生發現問題、剖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欠缺。所以,在盡量讓學生在學習中展現主體性、主動性,注重讓他們掌握主動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社會,同時讓老師以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指引者、點撥者的角色起到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老師應該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有不同理解時,學習方式、系統框架總結時,做好學習的指引者,及時進行詳細的指導。逐漸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原始算法“繁”,可以“簡化”。然后,運用生動的動畫表現“由繁到簡”,讓學生們深深地記住簡便算法。老師有效的指導,可以保證學生對知識探究的樂趣,讓他們知道學習活動是有必要的,更是很重要的。
(三)創造空間 ,保證參與機會
周玉仁教授這樣說:“盡量為學生營造多一點思考的環境,多一點活動的自由和展現自我的平臺,多一點品嘗成功的滋味。”很多個“多一點”告訴老師要做到給學生們提供時間和空間,確保他們全員主動參加。盡可能地達到學生的需要,制造更多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其中。
二、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至今,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大多是單方面的進行接收,如此一來,學生的算數和題目解答能力都會很高,然而,發現、剖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運用能力、創新能力相對較差。因此,《數學課程標準》提到了“實際運用、自主探索和共同溝通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針對不一樣的數學知識,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達到有效實踐的目標。
(一)不排斥接受學習
不得不說,數學作為一科基本性的科學,具有十分嚴謹的知識系統,很多概念是一致決定的,并不是學生可以經過討論便可輕松得出的結論。換句話說,對于這類知識只適合被動的接收,只能在老師的講解和指引下懂得,并沒有研究的必要。例如:面積單位1cm2、1dm2、1m2的規定,一些運算法則的確定等。有效的接收知識,能夠在短時間內讓學生獲取較多的知識,收到很好的成效。
(二)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是重要教學方法的其中一種,由于其具備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經歷、解決等優勢,正在被眾多老師接受且在授課活動中使用。例如:在進行“量長度”時,大多情況讓學生自己測量。將探究方式在課堂當中使用,要思考講授知識對此種方式是否適合,進而保證學習效果。
(三)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交流”有助于展現學生的主動性,有助于彰顯學生的個性。作為教師,應盡量為學生制造機會,給他們合作完成任務的機會。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要注意下面幾方面:
第一,老師有正確的定位,展現自身指導功效。開展小組學習之前,老師應該提前計劃:發現的問題是否具有討論的必要。假如有必要,什么時間開展?怎樣引出話題?進行時間長短?有可能發生的狀況?老師需要怎樣指導?怎樣將全體學習、小組學習、個人學習三方面有效的結合起來,達到互利共贏?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老師不是在一旁觀看或者是做自己的其他工作,需要走到小組之間,掌握小組學習的情況和討論的核心問題,為接下來的課堂活動做好部署,肩負著安排組織和控制的責任。
第二,角色分明,學生是小組合作的主人。小組合作是組內學生更好地完成同一目標,各自分配具體任務的團結互動性活動。每個環節都應該有不同的同學進行,做到讓組內每位同學都有展現才能的機會。
第三,創建制度,推動合作觀念的養成。教師應有目的的強調“合作小組”的集體榮譽感,使每位同學都意識到個人的做法會影響到小組的榮譽,主動參加,積極思考。
三、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態度影響效率。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師生之間應做到互相尊重。對于學生優秀的表現應予以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對于錯誤的表現仍然應鼓勵其努力。老師和同學之間關系的構建,老師的積極主動熱情占主導地位,所以,希望老師在授課過程中隨時持有飽滿而高亢的情緒。崇尚知識接收的高效率,而非傳統教學。在新課程觀念的指引下,展現同學們主體效應的基礎上,改良授課方式,提升授課效果。只要不斷追求知識講授的有效性,終將造就探究、合作、溝通的課堂教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