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課程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開設的選修課,在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土壤與環境問題的綜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對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進行探討,重點介紹了本課程教學內容、方法和考核形式等改革情況,以期為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 課程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214-01
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是寧夏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選修課程。在西部大開發和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課程主要圍繞區域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問題,在結合寧夏土壤資源及氣候特征的基礎上,介紹自然及人為因素影響下土壤資源退化所產生的土壤荒漠化、鹽漬化、堿化、沙化、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土壤侵蝕防治的綜合技術措施等,并解決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為西北地區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是土壤改良學與水土保持學的交叉課程,該課程涉及土壤學、土壤肥料學、土壤地理學等課程內容,結構復雜,理論性強,學生需要掌握各方面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現如今土壤與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而本課程教材的更新速率相對較慢,教學內容多,且無合適教材。且課程開設的時間較短,在教學內容設置、實習與實踐教學等環節上還存在諸多不足,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針對上述問題進行相關探討,以期為更好地開展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課程的教學服務。
1.教學內容改革
1.1 教學內容和結構調整
由于《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課程屬交叉課程,土壤改良學的授課重點內容包括土壤改良與培肥的基本內容與關系、中低產田土的改良與培肥;而水土保持學的授課重點內容包括土壤侵蝕、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及相關水土保持措施等。這些內容安排僅考慮到單一課程的教學內容,但針對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這門交叉課程來說還遠遠不夠。為此我們根據本專業教學大綱,自編了《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學講義》。《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講義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土壤改良部分;第二部分為水土保持部分。土壤改良學與水土保持學的基礎知識是學習該課程必須掌握的內容,相關重要概念在教材中應清晰、明確,使學生在聽課時有所側重,教師講解時可圍繞難點進行重點講解。同時授課時一定要結合當地實際,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解中低產田土壤內容時應補充與寧夏本地相關土壤類型的內容,如:風沙土、設施土壤、鹽堿土、黃土等,對紅壤土、荒漠土、紫色土等可讓學生適當了解。
1.2 拓寬授課知識的深度及廣度
近年來,由于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任務日趨嚴峻。應適當補充介紹一些土壤與環境方面的經典事例,如“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事件”、“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事件等。對于本專業的學生在選擇授課內容時除兼顧系統全面外,更要重點突出,即授課內容要包含土壤改良及水土保持的基本內容,又要在有限課時內突出土壤與環境保護的重要問題,把熱點話題與專業知識緊密靠攏,與學生就業產生關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1.3 引入科研項目及學科前沿研究
為使教學內容與先進科學理論和技術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可將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的相關理論和技術的最新研究動態和科研成果引入課堂,增強內容的新穎性。如在講授土壤改良措施時可適當介紹與本專業相關的科研項目,在講授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內容時可引入相關水土保持方面的學術會議,介紹國內各科研院所在水土保持方面所開展的工作及取得的相關成果,可吸引學生的興趣。除此之外,應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相關科研項目,或自主申報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等。
2.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筆者認為,在本課程教學方法改革中,應改變傳統板書為主的教學模式,采取“多媒體教學+參觀實習+實踐教學”等模式,運用多手段教學,豐富教學內容。
2.1 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課件是教師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基礎媒介,而圖形“聲音”動畫等是現代多媒體教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1]。在授課過程中可播放一些與本課程相關領域的發展現狀及研究成果,這會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和創造力[2]。將諸多元素與與課件內容有機結合,可加強信息直觀性,增加課堂活躍度,從而強化教學效果[3]。在講授改良一些障礙性土壤時,以播放影像資料的形式來展示土壤改良技術與水土保持效果,更能震撼學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2 專題設置與實踐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可選擇部分章節設置專題,將學生分組針對專題以小組完成大作業的形式進行課堂報告,然后各小組進行互評。也可針對當前出現的土壤污染與環境保護等熱點話題進行課堂討論,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寧夏不同區域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參觀了解寧夏主要土壤類型的分類、分布特征、 鹽堿地改良、中低產田改造及風沙土改良、土壤重金屬污染改良及寧南山區水土流失狀況,結合現場講解,使學生了解土地退化的現狀原因和防治對策。此外,還可利用“開放實驗室”承擔一些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2.3 考核方式改革
本課程考核方式應加重對學習過程質量的考核,適當降低考試成績所占比例。可調整為平時成績占40%,考試成績占60%。平時成績:包括考勤、聽課、課堂討論及回答問題、作業完成與否、參與和完成小組作業以及實踐教學情況等。課堂考勤與課堂表現占70分,作業成績占30分。綜合成績=平時成績+考核成績。卷面筆試內容應該靈活。考核課程中的基本概念等內容是基礎,可深化對重要原理的理解,另輔以事例分析等考核內容,全面考核學生學習質量。
3.總結
通過對本課程的實踐與改革,筆者所在教學團隊不斷完善《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課程教學大綱、授課計劃;自編講義,并制作多媒體課件;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達到預期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學生的創新能力等仍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還需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完善,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真順,李志國. 農學專業科技寫作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 新課程研究(旬刊), 2010, (10): 85-86.
[2]潘茉蘭.農學專業環境保護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榆林學院學報,2014,(02): 81-83.
[3]曹福.《環境保護概論》教學改革與實踐[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1, (08): 24-25.
作者簡介:
侯賢清(1981-),男,河南商丘人,寧夏大學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土壤培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