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摘要】職業技能大賽的誕生和不斷發展開啟了高職教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新局面,將技能大賽引入課程建設對于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和學生實踐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文在肯定技能大賽的意義上,從四個方面具體闡述了技能大賽是如何推動課程體系建設的。
【關鍵詞】技能大賽 工學結合 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252-01
一、引言
自2008年教育部將“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舉辦作為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推手以來,技能大賽為學校與企業對接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有趣的是一邊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另一邊是不少專業公司趕赴競賽現場高薪招聘大賽獲獎選手,這一現象引發了各高職院校的思考。為此,高職院校以“工學結合”為指導思想進行了課程體系改革。
二、文科職業院校各類技能大賽的意義
1.技能競賽是學校及教師教學水平的“晴雨表”
自2014年《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頒布以來,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意義被充分的肯定。隨著多年來的積累,職業技能大賽的賽制及指導思想也在不斷地發展進步,“以能力為導向”是職業技能大賽的核心指導思想,這一指導思想打破了學科知識本位的評判標準,取而代之的是“強化技能,知行合一”的鑒定體系。通過參與大賽,各高職院校的教師能清晰地檢驗自己的教學水平,技能大賽作為“晴雨表”也清晰地顯示著各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改革成效。
2.技能競賽是推進校企合作的助推器
職業技能大賽的另一特點是它不僅僅是一次單純的比賽,它更是學校和企業之間人才交流的平臺。現實中,職業院校極其渴望與企業合作,但是僅僅停留在設備、獎學金捐助層面上的合作遠遠不能調動起企業的積極性,因此缺乏長久的生命力。而技能大賽開啟了校企合作的新局面。為更好地體現大賽的技能性,行業一線人員被邀請作為大賽的出題人和評委,同時為了更好地適應比賽,指導教師也走進企業請企業專家來校指導參賽選手,此外,大賽選手經過大賽洗禮,技能和素質突出,企業也非常愿意招聘。這樣一個良性互動循環形成,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便有了新動力。
3.技能競賽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動力
隨著“國家示范校”和“國家骨干校”的評估,高職院校能否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是重要的評估指標之一,為了更好地順應這一點,高職院校紛紛進行了教學體制改革,“教學做一體化”、“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被引入教學,課程設置也打破了傳統的以章節為單位的設置,開始實行模塊化,同時在授課中老師們也紛紛引入情景化教學,開始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學改革得到了空前發展的新動力。
三、技能大賽如何推動“工學結合”課程體系的建設
1.技能大賽推動體現“工學結合”思想課程體系的建立
技能大賽的宗旨是并非比賽本身,促使高職教育面向企業需要,培養出素質過硬、能迅速適應對口工作崗位的技能型人才才是其根本。因此大賽過后,高職院校們從參加大賽的經驗出發,開始思考自身課程體系的科學性。許多院校紛紛意識到以知識學習為重點的課程體系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在大賽中脫穎而出,因而也不可能能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于是基于“工學結合”思想的雙基課程體系建設得到各院系普遍認可。
2.技能大賽促使“課賽融合”培養模式的誕生
“課賽融合”是指課程與高水平的職業技能競賽融合。這一做法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以往的大賽是從學生中選拔出優秀的學生單獨進行針對大賽的培訓,這樣的做法使得絕大部分學生無法受惠于大賽,大賽成了為少數學生服務的平臺。而“課賽融合”本身以大賽引領對應課程的教學,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模擬參賽過程,適合的學科還可以以賽代考來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
3.技能大賽有利于大賽成果轉化成為教學資源
隨著辦賽經驗的不斷積累,大賽內容的設置越來越與企業發展同步,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并參與到比賽中來。為了適應這一趨勢,職業院校紛紛邀請企業一線的人員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來。例如邀請企業人員審閱大綱的合理性,一同進行教材的編寫,甚至擔任核心課程的主講,同時大賽中留下的影視資料也可以作為生動的教學案例運用到課堂中去。
四、結語
隨著“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大賽”的理念叫響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作為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的助推器,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高職實踐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進步。同時,技能大賽也成為企業和學校間人才培養良性聯動的重要平臺。今后技能大賽也一定會朝著國際性賽事邁進,技能大賽將更具開放性和多源性,是高職院校檢驗自身教學成果的不二選擇。
參考文獻:
[1]夏冰.高職國際貿易課程實踐教學的新思路——以職業技能大賽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08).
[2]王欣,李玲玲.職業技能大賽對高職教學的促進與理性思考[J],《大學教育》,2012(05).
[3]彭東黎.高職院校職業技能競賽與專業建設問題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