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愛嫻
【摘要】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已進入快車道,發展模式多元化。由于受企業經營模式的影響,合作社的“股份化”現象較為突出,關于“真假合作社”的說法也較多。這種股份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沒有改變合作社的本質規定,其發展前景如何,值得關注。
【關鍵詞】 股份合作制 農民專業合作社 發展方向
近幾年,農民專業合作社呈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規模與層次有了很大的提高,產業覆蓋面逐步擴展。合作社也出現了新變化,尤其是股份式合作的形式已經很常見。這類合作社側重于在合作社中引入股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合作社的決策過程和分配過程,表現出典型的股份合作制特征。這還是普遍意義上的合作社嗎?國內外學者仍存在爭議,但這畢竟是市場競爭和產業發展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是一種新的制度選擇與制度安排。那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制本質特征到底是什么?股份制因素在合作社中的出現會對合作制造成什么樣的沖擊?股份制會不會取代合作制?合作社該如何發展?這一系列問題都值得深思。
一、股份制與合作制的規制制度
1、股份制
股份制即股份經濟,是現代企業的資本組織形式和財產所有制形式的有機組合,通過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屬于不同單位和個人所有的生產要素集中起來,統一使用、合理經營、自負盈虧,按持股比例承擔風險與報酬。可以使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促進資金的橫向融通和經濟的橫向聯系,提高資源配置的總體效益,建立和完善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管理機制。這一組織形式在我國已經得到廣泛地運用,實踐中的股份制與具體行業產業的結合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市場化的組織形式。
2、合作制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合作制就是生產者聯合勞動的制度,要以這種制度代替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列寧也促進了合作制理論的發展,提出了合作制可以有多種形式,既包括生產領域的合作,又包括流通領域的合作。可見,合作制是一種社會經濟制度。一般意義上的合作制,是一種介于小生產和大生產之間的過渡經濟形式,既體現在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和產品的分配方式上,又體現在勞動的方式和經營的方式上,靈活性是其主要特征,參加合作經濟組織的成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特殊意義上的合作制是同小生產相對立的大生產,由獨立勞動結合而成的聯合勞動。合作制實質上是勞動群眾為了謀求自身的經濟利益,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結合起來的經濟組織制度。
3、股份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則是以合作制為基礎和前提,引入股份制的一些因素,以勞動者的勞動聯合為主和資本聯合為輔相結合形成的新的組織形式。股份合作制既不同于股份制企業,也不同于合作制企業和合伙企業。實踐中,股份合作制既可以是勞資合一型,勞動者就是出資者;又可以是勞資聯合型,有資出資、有力出力。無論是那種類型,表現的共同特征是職工即是股東,勞資融合,共同占有和使用生產資料,共擔風險,實行民主管理,實現按資按勞分配,自負盈虧,獨立核算。股份合作制促使企業產權明晰,聚集各種生產要素,調動勞動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是我國合作經濟的新發展,是提升我國農村經濟的有益探索。
二、合作社的經營內核與異質性程度
1、經營內核
諸多合作社理論和實踐中的核心問題是制度特性問題與制度邊界問題。一方面是維持制度存在的根本原則是什么,另一方面是制度變革的接受程度如何。一般認為,合作社的本質規定是服務成員、民主控制,其根本原則包括自愿進退、成員資格平等、成員民主控制、按惠顧額分配盈余和資本報酬有限等。這是合作社成立的初衷,任何時候都不可動搖。1995年國際合作社聯盟通過的《關于合作社特征的宣言》明確指出,合作社首先是一個企業,這是合作社的最重要特征;其次強調合作社由全體成員共同所有;第三,合作社講求民主控制。
具體來說,合作社的內在本質體現在以下方面。從組織目標來看,合作社是以服務成員為目的的自助組織,試圖以團體的力量解決個人無力解決、或解決不好、或個人解決不合算的問題,改善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從社員制度安排上來看,與組織目標相對應,在成員制度安排上,成員加入合作社是一種自愿的行為。從所有權來看,合作社的所有權安排僅面向其成員開放。原因在于合作社股本的來源與成員的惠顧相關聯,也只有成員才有資格擁有合作社的股本,而且股本的多少與其惠顧額大致成一定比例。從治理結構來看,合作社全體成員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理事會為決策機構,而日常的經營管理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經理負責制。在決策原則上,合作社實行經濟民主制的原則,合作社每個成員都享有平等的表決權,即實行一人一票制,充分保證普通成員的權利,增強成員參與合作社事務的積極性,有效地保護普通成員的基本利益,消除個別人控制合作社的隱患。從收益分配來看,合作社成員的收益權主要體現在對合作社的惠顧中。
2、異質性程度
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多元化發展,當前合作社的性質與經典合作社的性質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說合作社的本質規定性及其基本原則是保持不變的,那么在實踐中合作社的質性程度,會因時、因地、因社而有所不同。因此,以自愿地聯合互助、民主管理的傳統合作社正在向以出資多元化、要素股份化、發展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管理規范化、運作市場化的股份合作社轉變,這種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當然這種轉變的形態也是多樣化的。
發展股份合作社應以農民合作為主導、股份參與為輔的股份合作制組織形式。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合作社進入“求盈利”時代,合作社制度的組織形態具有的股份合作的色彩越濃,股份制對合作社的影響就越明顯,這說明合作社的發展與經典合作社的內在規定性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偏離,出現“真假合作社”之爭的說法也難以避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對合作社的制度內核的認定及異化的接受程度因人而異。另一方面,因為合作社發展不規范、不合意現象頻出,使人們對這種組織形式應承載著對弱者平等互助價值形態的追求。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思路
1、適當融入股份制的經營理念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不僅要注重數量和規模的增長,更要注重保護合作社成員的各項利益,促使合作社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并存。股份制與合作制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經濟組織形式,但不代表兩者之間毫無交集。合作制的基礎是社員之間的勞動聯合與生產合作,有時合作社為了運營而需要籌集資金,也不得不采取入股的方式,實質上這是對股份制的借鑒。以服務社員為宗旨的合作社,要生存就要參與市場競爭,就要為社員謀取最大利益。適當引入股份制的經營理念有助于推動合作社經營規范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引導社員通過入股和擴股方式向農產品銷售、加工和流通環節發展,進一步獲取更多的合作社資產所有權、控制決策權和剩余索取權,分享合作社的增值收益。
2、創新合作社的合作類型
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堅持合作社的經營內核,即以勞動聯合與生產合作為基礎和前提,具體的合作形式、合作類型可以多樣化。合作社可從生產領域合作,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經營領域深度合作和拓展。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合作制為基礎,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使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相結合形成新的合作組織形式。實現按資按勞分配、權益共享、風險共擔、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經營模式。促進合作社由橫向一體化發展向縱向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轉變,在堅持勞動聯合的前提下,繼續擴大社員服務,可根據需要選擇與外部投資者合作,以適度增加資本投入的規模。
3、大力發展合作社聯社
按照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是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組織化程度的重要途徑。由于聯合社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優勢互補明顯,一方面有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資源,形成發展合力,提高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加農業經營性收入,做大做強農業產業,產生規模效益。讓農民獲得合作社聯合社的增值收益,進而促進農民增收;再一方面有利于創新農產品經營方式,搞好農業綜合開發和利用,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與延伸農業產業鏈的有機結合。
4、實施品牌戰略
合作社參與市場競爭不可避免,實施品牌化發展道路是突顯農民專業合作社實力、市場競爭力的標志。大力培育合作社的品牌文化,提高合作社的品牌意識,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推動形成支持合作社品牌建設、消費品牌農產品的良好氛圍。完善合作社內部管理,規范品牌、商標使用。提升品牌價值,借助品牌來提升農產品的市場價值,提高經營效益。通過實施合作社的品牌戰略,一是可以促進合作社加強農產品質量管理,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獲利能力;二是有利于合作社形成良好的聲譽,吸引更多的社會關注,從而更容易從外部獲得各種資源,增強合作社的凝聚力。
5、開拓銷售市場
合作社的目標最終是要通過合作社把社員生產的農產品銷售出去來實現。這就需要合作社能夠更好地融入市場,努力開拓銷售渠道,形成以合作社為主體,與其他合作社、企業共同參與市場競爭,合作社與社員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市場運作與營銷,以品牌建設來開拓農產品市場,擴大銷售市場的有效覆蓋面,引領農民共同致富。要運用現代配送體系、電子商務等構建新型銷售方式,廣泛開拓銷售渠道,增強信息溝通,搞好產需對接。樹立合作社安全生產、規范運營、誠信經營的理念,鼓勵合作社堅持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提高合作社擴大市場的能力,大幅提升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參考文獻】
[1] 徐旭初:再談合作社的質性規定[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4(2).
[2] 孟飛:龍頭企業領辦合作社的異化行為及其規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3] 宋茂華:資產專用性、縱向一體化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公司領辦型合作社的解析[J].經濟經緯,2013(5).
[4] 劉青:農民利益與農民合作組織問題分析[J].農業科學研究,2013(3).
(責任編輯: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