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
【摘要】本課題以大學生意識形態的現狀為切入點,總結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域方面的現狀,分析其產生原因,探索出加強黨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途徑,為黨進一步牢牢把握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導權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071-01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又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币庾R形態工作一向是黨在高校的一項重要工作。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直接關系到高校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大問題,關系到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成敗。
一、當前大學生意識形工作面臨挑戰及原因分析
1.當前大學生在政治人生觀方面意識日趨淡化,理想信念淡化問題較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種現實問題特別是與大學生自身密切相關的住房、就業日益成為他們當前關注的焦點。面對這些壓力,大學生很難認識到理想與現實的統一性,轉而更加關注世俗問題,在個人追求上更加注重個人眼前現實問題的解決而不愿意或者是較少關注社會理想與長遠理想。
2.當前大學生在意識形態認同上日益呈現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發展態勢。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本土的、外來的社會思潮應運而生,對包括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其他各種社會思潮雖然無原則性,但卻以其具有的新奇性暫時性和表面性以及與現實聯結并引起學生的興趣等特點。
3.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內涵更為全面、更為廣泛,而許多教師更為注重理論體系的完整性,而對實踐中的熱點、難點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關注不足。一方面,青年學生對意識形態理論課的認同的程度較低,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上課僅僅是為了拿學分。授課老師的教學內容過于固定,對現代新現象、新問題、新科技、新觀念反映得不夠。另一方面,在個別學科科學領域中,部分教師無視我國的國情、社情,總是不加分析地運用西方的學術觀點批判當下的中國實際,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4.在互聯網信息時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在相互沖擊與碰撞,高校作為教育基地,是知識與信息的傳播之地,青年學生受社會環境和社會信息的影響更為激烈,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對先進網絡技術的掌握,使他們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全球化過程中呈現的多元思想。然而一些國家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網絡載體、各種文化產品等渠道公開或隱蔽地傳播其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或刻意放大和攻擊我國當前的黨風問題和社會問題,青年學生容易盲從,從而影響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二、加強黨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路徑探索
(一)強化認識,轉變工作理念
面對現狀,高校領導和教師要正確認識意識形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積極開展主流意識形態宣傳和教育,自覺抵制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侵襲,著力抓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夢,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三進”工作。高校要有針對性地對青年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教育,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和政治辨識力,增強青年學生對各種錯誤思潮的抵制力,確保青年學生在政治態度、基本立場、戰略全局等方面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和立場堅定。
(二)建強隊伍,加強工作領導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與輔導員隊伍建設,并努力形成思想教育的合力作用。思政教師、輔導員、黨團工作人員是高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就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而言,他們必須要在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教師專業水平這兩個方面下足功夫,這必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提高的前提下才有保證。而對于輔導員與班主任來說,他們與學生接觸最多,對學生最了解,因而對學生的影響也最直接,這就要求他們應該具備政治理論、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方面專業知識。
(三)鞏固陣地,占領工作制高點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表達訴求的重要載體,互聯網世界的意識形態斗爭也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高校的意識形態教育工作者應該認清互聯網時代意識形態建設工作的新態勢,發揮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作用,建立博客、微博客、微信、QQ群等即時互動平臺,構建高效、互動、個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絡體系,將學生關注的時政熱點問題與課堂知識緊密結合,對現實熱點問題與網絡熱點問題進行積極的評價和引導,從關系國家安危和鞏固陣地的高度來提升思政工作的自覺意識和主動作為。
(四)深化研究,構筑工作空間
高校在重視思想政治課教學、努力提升思想政治課地位的同時,還應該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利用多種途徑,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以形勢政策、愛國主義等主旋律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各種報告講座;以知識講座、辯論賽、講演賽、各種征文比賽、學術講座等為主要形式的文化宣講活動;以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為主要形式的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以宿舍、班級、黨團社團等為活動單位的系列文化活動;如此等等,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能產生多維的學校教育環境,產生更加深刻、更加持久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2]王永貴,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當代中國實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