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佑明 陳玉蘭
【摘要】本文敘述了語言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介紹了社會語言學的定義和研究范圍,證明了語言的社會變體,地域變體以及語言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最后提出了如何將社會語言學理論用到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英語教學;聯系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182-02
上世紀六十年代,隨著社會語言學的興起和發展,語言學界逐漸擺脫了從語音、語法、詞匯等方面研究語言的束縛,轉而將研究重點放在了語言與社會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上,從而也為語言學的研究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而這一新理論的出現勢必將給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社會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及研究范圍
語言與人類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語言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手段和媒介,沒有語言就沒有人類社會;同理,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語言也就喪失了產生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所以語言研究必須與人類社會及其文化的發展有機的聯系起來。
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社會現象的科學。它將語言看做社會和文化的一部分,研究語言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或者是通過研究社會來研究語言。社會語言學主要研究社會語境與語言運用的關系,即語言是如何隨著社會階級、教育水平、年齡、性別、種族、地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Fishman(1972)指出,社會語言學是考察“誰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樣的語言對誰說了什么話。”
總的來說,社會語言學可分為兩類,即宏觀社會語言學和微觀社會語言學。前者立足于全局的總體性問題,如語言的規范化、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的制定、少數民族語言的創制、文字改革、多語言社會中各種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等等;后者主要研究各種社會條件下語言的變異。如種族或民族、階級或階層、性別、年齡等社會因素對語言的影響;各種語言變體,如標準語、土語或混合語、地域方言或社會方言、正式或非正式語體等的構造特點和社會功能;人們對各種變體的態度和評價等。宏觀社會語言學和微觀社會語言學并非涇渭分明,彼此獨立,而是相互聯系,彼此滲透的。
二、語言的社會變體和地域變體
語言變體是社會語言學中常見的一個術語。赫德森(Richard Hudson)把語言變體定義為“具有相同的社會分布的一組語言項目,”即具備相同社會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會環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種語言的表現形式。語言變體既可以指語言、方言、語體,也可以指單個的語言、語法或詞匯。他們之間可以重疊,即一種語言變體內可以有其他的變體。語言變體常分為兩大類:地域變體(regionalvariation)和社會變體(social variation)。一般來說,由于地域原因而產生的語言變異形式稱之為地域變體或地域方言,如上海話,北京話,粵語等;由于社會因素(主要指說話者的社會屬性,如職業、年齡、種族、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而導致的語言變體稱之為社會變體或社會方言。
(一)語言的社會變體
眾所周知,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在英語發展的歷程中,就有Old English, MiddleEnglish和ModernEnglish之分。就漢語而言,也有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之分。下面我們就具體談談社會因素對語言的影響。
社會階層:古人云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不同的群體在語言的使用上是有所不同的。美國的語言學家拉波夫通過對“r”發音的調查,發現不同階層的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發音;英國語言學家忒魯吉爾對諾里奇地區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和不同住房條件的各個階層的調查也發現,語言的變異與社會階層緊密相聯,呈現出按層次分布的狀態。
種族:種族造成的語言變異比較明顯的例子是美國的黑人英語。黑人英語的語言和語法較標準英語有較大差異,如動詞的曲折形式多不用“-s”而是用動詞的原形以及多重否定的使用等等。
性別:社會語言學家通過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以及其他英語國家的調查發現,性別因素在語言的差異上表現在諸多方面:在發音上,女性比男性更多的使用被當地認可的標準發音;在用詞上,女性更多的使用形容詞,尤其是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在句式選擇上,女性所選擇的更為規范;在日常會話中,女性更善于變化音調,口氣更委婉。
年齡:不同的年齡在語言上也有較大的差異,這是毋庸置疑的。年齡引起的語言變異可分為兩種:代差(generationdifference)和年齡級差(age grading)。代差指不同年代的人們所使用的語言之間的差異;年齡級差指同一代人在語言使用上的差異。
(二)語言的地域變體
語言的地域變體,亦謂之方言,是指同一語言在不同地域內的變異,是語言的交際功能受到地域限制,發展未達到標準化的變體。各種地域方言之間語言差別非常大,有時似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如北京話,上海話,粵語,蘇州話等等。在英語使用上,如美國英語,英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加拿大英語等等。例如在詞匯上,英國英語分別用“lift”“sweet”“autumn”表示“電梯”,“糖果”和“秋天”,而美國英語與之對應的則是“elevator”“candy”和“fall”;“center”,“honor”為美國拼寫,英國英語的拼寫則為“centre”和“honour”。在語法上,美國人常說“Do you have any brothers?”,英國人常說“Have you any brothers?”
方言與共同語的差異主要在于地域分布的大小,“共同語純粹是從交際工具使用范圍來著眼的一個術語。”(陳松岑,1985)這個氛圍無固定標準,可大亦可小,大到世界范圍,小到某一個區域。全國通用的語言謂之國語,某一個民族內部通用的語言謂之民族通用語。共同語可以是建立在某一方言基礎上的本族語言,亦可以是其他的語言。標準語不僅是各種方言之間的交際工具,而且是各種方言的標準,是適用于各種正式場合的語言變體。標準語是人為干涉的結果,其形成過程是某個方言變體標準化的過程,如漢語中的普通話。
三、語言與文化和民族
(一)語言與文化語言與文化緊密相聯
Kramsch(2000)這樣描述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語言表達文化;語言蘊含在文化中;語言象征文化。我們由此可以推斷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載體,它反映某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背景。Hudson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與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同時,語言在語音、詞匯和語法各個方面均受到文化的影響和限制,這種限制也會表現在語言觀念的表達和習得上。
(二)語言與民族語言與民族也是緊密相聯的
共同的語言和文化是民族的兩個重要特征。各個民族語言的特征不僅表現在他們用不同的聲音來指稱同一事物,而且表現在對現實事物語意切分的差異上。語言不僅反映了一個民族現時的心里文化狀態,而且記載了歷史。民族的心理、文化特征往往通過詞匯表現出來。
四、社會語言學研究對英語教學的意義
(一)重視語言變體研究的意義及運用
首先我們必須正視語言變體的存在。我們知道語言有社會變體和地域變體,這就說明語言的變異是客觀存在的。變體理論對我們日常的英語教學有重要的意義。在我們的潛意思里,英語教學材料的選取,最好或者必須是原版材料。而對所謂的(China English)一直是嗤之以鼻的(China English非Chinglish, Chinglish是一種非英非漢的畸形語言)。語言學家葛傳首先提出了“中國英語”,這一概念而后李文中先生對“中國英語”的特點進一步加以總結和歸納,指出中國英語是以規范英語為基礎,表達中國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特有的現象和事物,它不受母語的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和語義再生等手段進入英語交際,使用的英語詞匯、語音和語篇具有中國特點。總而言之,中國英語是一種助于傳播中國文化而又能被規范英語所接受的語言變體。既然中國英語作為一種語言變體實實在在的存在,并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就說明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我們的英語教學就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在使用介紹英語國家社會文化材料的同時,適當的增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語言材料,而不應一味地追求語言材料的原汁原味。
(二)重視英語國家文化的輸入
任何語言都是某種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對語言有影響。其影響主要體現在:對詞語的意義結構的影響;對話語的組織結構的影響。其中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生活的工具,各種語言包括英語中許多詞匯都具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包含著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等。因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了解與目標語的相關的文化知識越多,就越能理解目標語的輸入。同時,在英語成為世界語的今天,跨文化交際是繞不過去的問題。語言的使用不僅是正確性,還有在具體環境中使用語言的得體性。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文化的輸入,可以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使他們在特定的場合,以合適的語句,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三)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
語言學家Hmyes (1972)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其著作On CommunicativeCompetence提出了“語言必須有使用原則,否則語法規則就失去了意義。”這一觀點。所謂“使用原則”即指語言使用的得體性,簡單的說,就是在“在什么場合講什么話”的能力。“場合”就是語言學家或功能派所指的“語境”。社會語言學理論把在一定語境中產生某些意義連貫的話語稱之為語篇。外語教學必須注重社會交際能力培養的這一原則,指出了日常英語教學要在語篇層次上組織教學活動:從整體到細節,到語言點,到教學模式。
五、結語
社會語言學理論為我們日常的英語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孤立的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還應該將這些語言知識與語言相關的社會因素結合起來,才能培養高素質的具有跨文化意識的交際性人才。
參考文獻:
[1]Fishman J, A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 and MacroSociolinguistics In the Study of Who Speaks What Language to Whom andWhen[A].InJ.B. Pride &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C].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2]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England: Penguin Books,1972.
[3]Hudson. R.A . Socio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Kramsch, Clare. 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陳松岑.社會語言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