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曉勁
【摘要】文章通過對有代表性的、亞熱帶公園內的濱水植物進行研究調查,總結出該地區的濱水植物景觀的特點與問題,據此再提出在亞熱帶公園建設濱水植物景觀的若干的見解措施。筆者提議在生態和美學平衡的基礎上,加強濱水植物護理、培養以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亞熱帶公園;濱水植物;選擇;配置
一般說來,濱水區處于水、陸交界處其生態環境較為復雜,濱水區包含水域、陸地以及水際線三部分。濱水植物就是生活在濱水環境中的一類植物。因此濱水景觀的植株種類眾多、各具特色,是濱水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對于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以及居民的生活質量有重要的價值。當前,與濱水植株景觀生態建設的相關研究較為少見,筆者嘗試對相關方面進行研究并作出思考。
一、關于濱水植物及其景觀特點分析
(一)濱水植物的應用歷史
在我國關于濱水植物應用歷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的《詩經》,其記載“彼澤之陂,有蒲有荷”;中國古代園林建設的特點要將“深柳疏蘆”營造于“江干湖畔”;清人蔣驥在《讀畫紀聞》記載,樹種的選材要選擇“糾曲之壯者”。因此,古人在鑒別、培育濱水植物方面為今人們提供了眾多寶貴的經驗。
(二)關于研究地的選擇
亞熱帶或者稱為副熱帶,大約位于北緯23.5°到北緯40°、南緯23.5°到南緯40°S附近區域。以北半球中國廣州為例,其屬于亞熱帶氣候,地處珠江三角洲北部,是東、西、北江水道的交匯點。廣州得天獨厚的資源環境為濱水植物的營造提供了充足的保證。筆者經過實地考察廣州市內各公園并且系統分析關于公園內植株營建特色、公園植株景觀面積以及公園植株維護水平,最后選擇了流花湖公園、荔灣湖公園、東山湖公園、云臺公園以及珠江公園作為研究基地。
(三)廣州公園濱水植物特色
通過調查發現,廣州公園中共計有九十二種濱水植物,包括十八種灌木類植物,三十四種喬木類植物,四十種草本類植物以及占比重最多的七十種中生植物。其中灌木類植物是構造濱水景觀的最重要植物,其配置于岸邊的中上層;而草本植物具有喜陰喜濕特點,可用作護坡、裝飾喬木。調查還顯示,以廣州公園為代表的亞熱帶公園內濱水植物的配置與所在公園的歷史與主題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以流花湖公園、荔灣湖公園為首的公園相對具有一定的建造歷史,其多采用小葉榕等鄉土植物以及引種時間較長的植物;而以珠江公園、云臺公園為代表的現代化公園中多采用時下較為流行的樹種,其色彩多變,層次感較強,有一股現代化城市的氣息。濱水區栽植龍眼、荔枝等果樹,可以在美化環境的同時也滿足人們的食用需求。
二、濱水植物配置原則
在規劃環境建設時,濱水植物配置需要一定的原則,才能夠做到文化與自然的平衡,才能夠建設出可持續的、美觀生動的濱水植物園林景觀。
(一)濱水植物耐水濕性原則
濱水植物耐水濕性是其建造景觀的基礎,因此熟悉其耐水濕性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筆者簡要總結如下:1、枇杷、馬尾松、海桐、桂花、柳杉、梧桐等植株耐水濕性最差。2、樟樹、樸樹、冬青、黑松、黃楊、板栗、皂莢、紫荊等植物耐水濕能力較差。3、水松、紫藤、棕櫚、梔子、柿樹、楓楊等樹種耐水濕能力比較強。4、垂柳、落羽杉、水杉等植株的耐水濕性最強。據此建議亞熱帶公園內植株多選擇耐水濕能力較強的植株。
(二)植株種類多樣性原則
濱水區景觀中的植物景觀的結構、層次應該復雜多樣并且順應自然結構的規律。將水生植物、濕生植物、沼生植物以及中生植物交錯布置,根據相關的地形氣候條件采用多樣化的種植方式——水平結構上采取多樣性植株混合種植形式,垂直結構上注重植被多層次結合方式,以發揮其生態效應。多樣的植被構成較為復雜的生態系統,保障了動植物的生存環境,促進了生態效益的發展,因而形成了部分了動物的棲息地。比如以垂柳為主樹種以及以蘆葦等為主的水濕草叢構成的生態環境中,其為多種昆蟲、鳥類提供繁殖場地,而鳥類可以減輕植物的蟲災,這樣它們構成了較為穩定的生態系統。
(三)充分利用本地樹種的優勢原則
濱水景觀在選擇植株時要因地制宜,充分根據當地的生態環境選擇樹種。并且還要對引進的植株進行必要的了解,考慮其對于本地生態系統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以防止外來物種侵入而造成的破壞。
(四)地區特色原則
除了依照上述原則之外,對濱水植物進行建設的過程中還要根據本地的歷史等文化因素、氣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展開研究調查,將濱水植株的景觀建設得更具地域特色,地域魅力。
三、濱水植物景觀的建設的若干建議
(一)濱水植物景觀建設應尊重自然
之前,人工湖建造的初期目的就是使其具有城市防洪、排水功能,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的發展,人們對于之前人工湖單一的功能以及濱水植物景觀要求有著重大的改變。對水體工程的進一步建設,使得其能夠成為具備現代化抗洪排水要求,并且通過改良其河涌的彎度,使其更加接近自然。濱水植物依托于河岸而建,因而水體復雜的生態系統促進了濱水植物的復雜多樣,促進了濱水生態的建設和發展。廣州市的公園的濱水植物可以增加以彩葉植物、花卉為主的草本植物的培育,這樣才會使得其景觀的色彩與構圖特點凸顯起來。并且對于水體的凈化、防洪等危害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二)濱水植物管理的科學性
濱水植物景觀要經過科學的管理才能夠實現可持續性與藝術性融合。
1、管理人員對于濱水植物景觀要定期進行適當的人工干預,通過科學的護理方式,有效控制某一強勢植株在本群落間的影響,使得群落間的植株能夠有效平衡。
2、對于濱水植物的后期監管同樣不可忽視。當其出現競爭現象等景觀不穩定現象時,管理人員可采用控制相關濱水植物演替的循環周期等方法來解決上述問題。在設計人員設定的標準基礎之上,允許個體植株的生長,但對于整體景觀來說,要保證其演替的穩定性。
3、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通過建設濱水植物景觀,改善自身之前污染較重的生存環境。因此,濱水植物景觀的建設在凸顯觀賞性與藝術性之前,通過對其科學的管理,那么整治污染、美化生態環境的基本作用才能夠得以實現。
結語:從調查中不難發現,一方面亞熱帶公園內的濱水植物景觀類型較為豐富、特色突出,具有較高的觀賞性與觀賞價值等功能性。另一方面,亞熱帶公園內的濱水植物景觀也存在相似性較高、管理性較差的缺點。因此,對于亞熱帶公園濱水植物景觀的建設今后還要從植株的多樣性、管理的科學性、植物的功能性等方面多做研究。
文獻摘要:
[1] 徐文華,安運華,邱翠菊. 荊州環城公園植物景觀規劃研究[J]. 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農學卷. 2008(02)
[2] 蘆建國,徐新洲. 城市濕地植物景觀設計——以杭州西溪濕地公園、西湖西進濕地為例[J]. 林業科技開發. 2007(06)
[3] 陸金森,龔鵬,陳飛平. 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法則“涵蘊意境”詮釋[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4)
[4] 章志都,徐程揚,龔嵐,蔡寶軍,李翠翠,黃廣遠,李波. 基于SBE法的北京市郊野公園綠地結構質量評價技術[J]. 林業科學. 2011(08)
[5] 姚玉敏,朱曉東,徐迎碧,楊海燕,孫翔. 城市濱水景觀的視覺環境質量評價——以合肥市為例[J]. 生態學報. 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