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英
摘要:目的: 了解ICU病房內使用機械通氣病人采用集束化護理的臨床干預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ICU病房內使用機械通氣的病患49例作研究組,給予集束化護理;另選取49例作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比較兩組患者采用不同臨床護理方法后的效果。結果: (1)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ICU入住時間分別為(12.7±4.3)dVS(22.6±7.9)d,比較差異顯著(P<0.05);(2)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08%,低于對照組的14.28%(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給予ICU病房內機械通氣患者集束化護理,可維持患者穩定的生命特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ICU病房;機械通氣;集束化護理;干預效果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呼吸機已被廣泛應用到臨床中。機械通氣作為主要的呼吸支持輔助治療方法,挽救了眾多患者性命,但機械通氣的操作有創傷性,使用過程中易出現感染等多種并發癥。近年來,我院臨床研究中采用了集束化護理措施來對機械通氣患者實施護理,現將護理過程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ICU病房機械通氣病人中隨機選取98例分作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9例),其中研究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24-77歲,平均(30.21±1.8)歲,對照組男32例、女17例,年齡26-70歲,平均(36.7±1.6)歲。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使用機械通氣的時間均>24h且均建立人工氣道。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有可比性。
1.2方法
ICU病房內所有患者給予針對性治療的同時添加機械通氣輔助治療,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對患者實施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詳細如下: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在使用呼吸機前,仔細檢查呼吸機,保證呼吸機可正常運行。使用過程中,定期檢查呼吸機,若發現其出現警報或異常情況,則應及時處理。同時,護理人員需準確記錄呼吸機運作情況以及患者不同時段的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及時清理患者呼吸道內分泌物,多與患者交流、溝通,為患者或患者家屬解疑解惑。
研究組:集束化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包括:
(1)嚴格洗手。醫護人員需注意手部衛生,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若沒有明顯污漬,即可用免洗手消毒液清洗、消毒手部。若污漬嚴重,則需嚴格按照原衛生部推薦的六步洗手法洗手,預防感染。
(2)體位護理。為患者取舒適體位,將患者床頭抬高至30°-45°,如要避免床頭抬高后讓患者身體下滑而影響其有效性,另一方面又為了避免患者背部皮膚損傷,在抬高床頭的同時還應適當抬高床尾,保證患者身體平衡,以達到降低胃內容物反流以及肺部相關性肺炎發生的機率。
(3)口腔護理。根據ICU病房內患者口腔測得的PH值為患者選擇適宜的漱口液,做好口腔護理工作,一日二次。經口氣管插管的患者需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口腔沖洗,如口腔中霉菌感染可選擇2%-3%的碳酸氫鈉溶液沖洗。口腔沖洗前應檢查患者氣囊充氣情況,避免液體流進下呼吸道,后用注射器抽吸護理液,從患者的單側嘴角注入口腔中,待5-10s后即可用吸痰管將其吸凈,重復多次沖洗。
(4)人工氣道管理。①做好氣道溫濕化工作。正確評估痰液粘稠度,科學調整濕化液量,每日濕化液使用標準為0.45%氯化鈉250-500ml,將近端氣道溫度調整至37℃,氣體濕度調整至60%-70%。②適度氣囊壓力。人工氣道氣囊壓力應控制在25-30cmH20,8h監測一次。③采用適時吸痰技術[1];使用密閉式吸痰管[2],動作柔和,減少對氣道粘膜的刺激。④通過可吸取式氣管內導管吸凈聲門下分泌物。
(5)呼吸機管道護理。機械通氣過程中,呼吸機環路最容易滋生細菌,管道內的冷凝水有高污染性的特點,也被稱之為細菌培養皿。因此,還需及時傾倒冷凝水,將集水杯置于環路最低處,可在患者體位改變時,不讓冷凝水流至氣道內。同時,濕化器、呼吸機管道需每周更換1次,若有明顯分泌物污染需及時更換,濕化器添加水需使用滅菌注射用水,濕化液需24h更換一次,不可過度更換,會增加感染機率。
(6)拔管撤機評估。護理人員應對ICU病房內機械通氣患者給予拔管撤機評估,如病情好轉,應及早撤機,縮短機械通氣時間,避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
2結果
2.1兩組患者ICU入住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ICU入住時間為(12.7±4.3)d,對照組患者ICU入住時間為(22.6±7.9)d,兩組患者ICU入住時間比較差異顯著(t=7.7,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比較
研究組患者2例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并發癥發生率為4.08%,對照組2例意外脫管(4.08%),7例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4.28%),并發癥發生率為18.36%,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顯著(x2=5.01,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機械通氣是指在呼吸機的協助下,保證人體氣道暢通,改善通氣與氧合,避免機體缺氧,造成二氧化碳過度蓄積,讓機體平安度過因疾病所致的呼吸功能衰竭,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有利條件[3]。機械通氣主要是通過機械裝置來控制、改變人體自主呼吸的通氣方式。但機械通氣治療會削弱人體疾病防御能力,若護理不當,還會在患者現有疾病基礎上出現多種并發癥,加重病情[4]。“集束化護理”是指一組護理干預措施,每個元素都經臨床證實能提高病人結局,將所有元素集合共同實施,比單獨執行更能提高病人結局。集束化護理作為ICU病房的專業新名詞,在ICU病房的臨床護理中受到高度重視。本文中作者對ICU病房機械通氣病人49例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后,患者ICU入住時間、并發生發生率均優于同樣條件下給予常規護理的患者。可見,集束化護理干預用于ICU病房機械通氣病人治療中,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患者ICU病房入住時間,為患者疾病的治療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作者認為集束化護理干預措施要求較高,若要提升護理質量,還需ICU整個團隊通力協作,制定出更全面的干預措施,共同努力挽救患者性命。
參考文獻:
[1]尹建敏.改良吸痰法防治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12):901-902.
[2]劉妍,何立萍.密閉式吸痰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觀察效果[J].護理研究,2006,20(6C):1619-1620.
[3]王琦,米躍華.重癥監護室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因素及護理對策[J].中國水電醫學,2010,24(1):32-34.
[4]陳永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與呼吸機集束干預策略[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19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