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語文的課堂,應該是開放性的,自由的,充滿無數的未知和挑戰性的課堂。學生的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習形式的多樣化和自主化,而“以點帶面”式的教學法比較適合中職學生,而且也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對文章的鑒賞中獲得美的情感享受和豐富的知識熏陶。
“以點帶面”式的教學可以打開學生的思路,放飛學生的想象,可以結合學生和老師自己的人生經驗進行無約束地討論。以這種方式教學形成的課堂氛是開放、自由、平等、民主的,學生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才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在統一文本的鑒賞和討論中學得生活的經驗和人生的啟迪。
關鍵詞:中職學生;語文教學;以點帶面;教師;學生;鑒賞;氛圍
中職的學生大多數來自于全省各個學校考不上高中的那類學生之中,雖然他們整體的考試分數不高,但是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所長,都有自己的特點,甚至有些學生的綜合素質比考上高中的學生還高。不過他們中的大多數屬于偏科人群,尤其是語文水平更是參差不齊,或許在他們以往的語文學習中并沒有真正地體會到語文的樂趣,而是迫不得已為了升學進行題海戰術的演練。實乃可悲,可惜與可嘆。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以點帶面”式的教學方法比較適合中職學生,而且也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對文章的鑒賞中獲得美的情感享受和豐富的知識熏陶。
所謂的“以點帶面”中的“點”就是在每一篇文章中都有一句或者是一段話是全文的核心內容或文眼,而“面”就是因這個點而生發開來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一一解決的過程正是對文章進行全面鑒賞的過程。語文的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聽說讀寫,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對文本的閱讀中學會怎樣學習,怎樣思考,怎樣以別人的經驗和教訓來指導自己的生活,怎樣獲得審美體驗和提升自我的文化素養。我想,任何一個學生都不會喜歡簡單和枯燥地說教,反而那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本資料和社會事件才能觸動學生內心深處。所以說,“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時時現生活。”這是大語文觀所體現出來的語文和生活的關系。那么,我們在教學中是不是也應該放開學生的手腳,用“以點帶面”式的教學,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呢?下面我以《永遠的蝴蝶》為例,論述一下“以點帶面”式的教學法。
在中職語文課本里,《永遠的蝴蝶》是臺灣作家陳啟佑的一篇小小說。該小說雖短小精悍,但震人心魄;雖是一篇小說,但她給予人的深思又不是一般小說所能企及的。小說寫了櫻子寄信及出車禍的一瞬間,并加以時空的人為放大,從而給讀者一種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而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話“媽:我打算在下個月和櫻子結婚”卻是文章最具有沖擊力、震撼力和悲劇性的。這句話就是文章的文眼,也就是所謂的“以點帶面”式的那個“點”,那“面”都有哪些呢?
一、關于悲劇的探討
文章的結尾有“結婚”二字,本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最終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而使相愛的兩人陰陽相隔,使小說的悲劇色彩更加濃重。一般情況下,悲劇更能走進人的心,并或多或少的留下一些痕跡,悲劇就是將美麗的事物毀滅給人看。例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紅樓夢》和《悲慘世界》等,在古今小說中無不是悲劇更能打動人,感染人,影響人。盡管美的毀滅,讓人們肝腸寸斷,痛不欲生,生活中常有悲劇,但生活絕不總是悲劇,悲劇之后,有哀傷,有絕望,也有抗爭,有重生,生活中的悲劇,都是相似的,但在悲劇之外,創造的歡樂卻又各有各的色彩!也許只有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真正把握住悲劇的真諦吧!
二、櫻子的形象
文章中把櫻子比作蝴蝶,是藝術的加工,也是作品人物情感的需要。“隨著一陣拔尖的煞車聲,櫻子的一生輕輕地飛了起來,緩緩地,飄落在濕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用蝴蝶的漂落形容櫻子的死,是幃飾的修辭,也是文中“我”不能接受這殘酷的事實,而把死看得異常的美。在作者筆下,在文中“我”眼里,櫻子的死被詩意化了。
縱使蝴蝶的飄落已經淡化了血腥的空氣,“我”也從某種程度上得到了自我安慰,然而悲劇的意味依然存在,因為蝴蝶本身就是一個凄美的意象。蝴蝶一方面具有美麗動人的形象,另一方面,它又帶有深深痛楚的內涵。作品把櫻子比作蝴蝶,是因為在“我”心目中,櫻子就如蝴蝶般的美麗可愛。蝴蝶的美更在于它所蘊涵的一種情感美。
永遠到底有多遠?佛云:一剎便是永恒。櫻子手握一信,在陰雨中在拔尖聲中輕輕飛起,繼而緩緩飄落的瞬間,便是永恒,也是永遠,櫻子從此定格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永遠的蝴蝶”。
三、情景交融
在情感表達上,內情與外景完美結合。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環境是思想感情的烘托和表白,而洶涌的情感又渲染和強化了自然環境。全文籠罩在一片陰雨的氛圍中,伴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情感的深入,雨的悲劇氛圍也是愈來愈濃厚的。
開篇寫雨,“那時候剛好下著雨,柏油路面濕冷冷的,還閃著青、黃、紅顏色的燈火。”各色燈火,映出了一對年輕人情投意合的美妙情感世界,而陰雨的氛圍、濕冷的柏油路則奠定了全文悲劇的情感基調。接著寫雨是“從她傘骨滲下來的小雨點濺在了我眼鏡玻璃上。”“我”不會想得到這竟是櫻子對“我”的最后的一點親意,也是“我”生命中關于櫻子的最后一絲回憶,故“我”對這細微的小雨點是滿懷眷戀的。目睹櫻子遇難后,“更大的雨點濺到我的眼鏡上,濺到我的生命里來。”可再也不是頃刻前櫻子傘上的雨點了,它們是殘酷的打擊,“濺到我的生命里”,將打擊“我”的一生。“其實雨下得并不大,卻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場雨。”至此,雨境與心境交融,哀痛之情達到了極致。雨是這場災難的象征,也是人物內心痛苦的象征。
四、情節的巧妙設置
本文的結尾是信的內容,而整個故事又是關于寄信的故事,那作者為什么不把信得內容放在文章的前面呢?這就是作者的構思巧妙之處,如此這般的結尾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本文的這種結尾,使讀者在悲痛中感受到了更多的遺憾和長嘆。遺憾的是幸福就在咫尺卻突然飄散,長嘆的是命運如此無情偏偏不眷顧這對伸手可以觸及到美好婚姻的戀人。
以上這幾個“面”,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無論從哪一個“面”開始賞析都可以。沒有前后之分,沒有輕重之別,凡是通過文本所感受到的都可以作為討論的“面”,或許有些“面”,老師都沒有發現,但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特經歷說出了自己的看法。這種“以點帶面”式的教學可以打開學生的思路,放飛學生的想象,可以結合學生和老師自己的人生經驗進行無約束地討論。以這種方式教學形成的課堂氛是開放、自由、平等、民主的,學生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才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在統一文本的鑒賞和討論中學得生活的經驗和人生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