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斯瑩 顧丹凡 李婕
【摘要】在微博上我們能看到模因廣泛傳播的現象,與此同時,我們也觀察到仿擬修辭的大量流行。我們將模因和仿擬的模式進行了對應,同時討論了使用仿擬如何利用了模因的傳播優勢。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發現對模因的定義可以進行細化—一表現型模因作為整體得到傳播優勢,和仿擬的效果存在區別;仿擬效果所依賴的“語境”,可通過模因概念得到解釋;我們引入了“根模因”的概念用來代替一般解釋里語境的作用,這是對原有的“表現型模因“概念的重要細化。
【關鍵詞】微博;網絡;概況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126-02
一、研究背景
(一)網絡模因概況
由于網絡對信息超強的復制力,模因構成了網絡文化的模因的大量使用,在國外的社交網站中十分明顯:用戶們會將熟悉的一個圖像和/或文字組合稱為Meme;原本是學術用語的“模因”確實已經是英語網絡語言、網絡文化的一部分了,并且這一類型的網絡模因影響力不止于英語國家。這些社交網站包括BuzzFeed,Tumblr和Reddit等,而在中國,與之類似的平臺有百度貼吧、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同時由于產品設計,這三者中由新浪微博以文字類的模因大量傳播為主。在對微博中傳播信息進行大量的比對之后我們發現仿擬修辭的運用頻率高,傳播效果強,值得進行深入的探討:為什么在這樣的環境下會有仿擬占優的結果?這和網絡文化采用模因的平行聯系是怎樣的呢?通過模因理論對仿擬的使用進行說明,而從仿擬的使用中,我們相信可以進一步認識“模因”概念的范圍和特性。
(二)語言模因和仿擬
仿擬的傳播方式符合模因傳播的定義;當使用仿擬修辭時,必然使用了模因。并且由于模因本身傾向于“自我復制”的特點,可以說明仿擬在互聯網信息傳播中大量流行的原因。
根據何自然的觀點①,不僅語言本身是一種模因,語言內部也存在模因,即語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從這一角度上來說,模因的定義允許它們存在于各類層次、相互作用。語言模因的傳播分為復制和類推兩種方式,由后者可以得到仿擬。通過分析仿擬的特性使我們認識到,模因之間的層級和作用比我們之前認識到的更為復雜。
(三)微博平臺中修辭使用概況
微博由于其字數限制,不適宜詳細、深入地說明事實或闡釋理論;重大事件往往得到的是新聞標題式的表述,焦點人物發布的也多是簡短扼要的公告,使得更多的言論空間留給了轉發和評論的用戶們。我們也可以發現由此而產生的更多具有影響力的微博,許多應視作是“語言游戲”;通過一些特定的修辭來表達自身的立場,獲得更多人共鳴,是熱門微博的常見策略;反諷、比喻、夸張,都因為形式簡單、解讀高效從而處處可見;這些修辭不需多少深意,只需能夠喚起閱讀者參與到微博傳播過程的意愿,即算達到了創作者的目的。這些特點多數符合模因在社會語用中的效用②,而仿擬因其模式最為明顯。
二、仿擬,語境和模因三者聯系
(一)仿擬實例分析(一)
由于模因的效果,仿擬能夠以較高的幾率使閱讀者參與其傳播過程,也在上述高頻修辭之列;然而和其他修辭不同的是,仿擬可以比其他修辭包含更多的含義。仿擬從本質上來說,是模因傳播的結果,仿擬至少包含了三重內容,原因是解讀模因,一般需要理解原模因一原語境和新含義一新語境的聯系和差異;由此,仿擬的效果主要是在由兩個語境及其中間的不對等的共同作用產生的;兩個語境最重要的一點是為其中的模因提供了邏輯關系,進而對仿擬產生影響③。試舉一例:
我們一個同事是猩猩,今天被北京動物園的抓走了,大家都震驚了!一起工作半年多,居然沒一個人發現他是猩猩!是樓下的大媽打電話給動物園才知道的,動物園的人來一看說:是猩猩。沒錯。然后就抓走了!同事還有些依依不舍,歐歐的拍了幾下桌子,然后被抓走了。當代中國人之間關系有多冷漠可見一斑。
在閱讀這則微博時讀者會構建出一個稍有出入但大致相同的抽象框架:“A:日常突發事件暴露出現有系統的不合理;B:個人由此引申感慨一個更大系統中的弊端?!备唧w地表述為其中的表現型模因,即是“……(事件)……。當代……可見一斑?!边@是一個同型類推中“仿篇”類型語言模因的例子。
我們很熟悉這個模因所屬的認知語境:從日常提升到抽象層面產生出的嚴肅感,并且由個人視角完成。在大陸中文語境下,傳統媒體的社論常會提供類似模因,作為其延續,在現代的新社交媒體平臺上這類模因也大量存在,并且很容易被媒體的讀者接受;但從邏輯上來看,這個模因本身并不自洽:A與B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從這一點就在日常和抽象間產生荒誕的效果一一在仿擬的新語境中這種荒誕不僅存在,而且得到了強化。
(二)表現型模因和語境的關系
表現型模因最突出的特點即是通過不同的代入內容,可以產出豐富的表現效果,同時因為其不變的框架,又保留了高接受度的特點。在上例中,這個表現型模因的形式被代入了完全脫離日常語境的內容(“我們一個同事是猩猩”),但是離奇的內容又按照一個完整的敘事模式發展,指向具體的結局:“同事還有些依依不舍,歐歐的拍了幾下桌子,然后被抓走了。”這種記敘風格無疑是模因從原語境得到的特征。而這則語篇仿擬的結尾句,“當代中國人之間關系有多冷漠可見一般”,將荒誕的效果提升了,徹底地完成了對原語境的顛覆:這句是原語境的殘留,不是我們對表現型模因定義中同型不同義的部分,然而它也并不能創造出真實的意義。模因整體卻并不因為語境的失敗而失去復制能力,相反繼續得到傳播,在新的語境產生出了仿擬修辭。
我們之前已經說明過模因理論對仿擬的解釋力,但是仿擬為什么對語境的破壞(譬如從前例來看,新語境實際上是臨時的、不存在的語境)仍然能產生相同的效果?為了更好地說明仿擬的模式,我們必須將模因理論引入對語境的解釋里,完善原本“型”和“義”的二元,否則我們只能將各種仿擬的效果模糊地歸之為“語境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