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強
摘 要:本文以桑桐先生編配伴奏的藝術歌曲《紅豆詞》為素材,以其和聲和織體特點為研究對象,在了解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和聲特點主要從和聲結構和和聲運用特點進行論述,織體特點從織體層次劃分來進行研究,通過對這部作品進行細致分析從中探究其伴奏特色。
關鍵詞:桑桐;和聲;織體
桑桐(1923~2011)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其作品成功運用了西方和聲技法與中國五聲性旋律相結合,既體現民族性又具有時代風格特色,充分表現民族音樂文化內涵。桑桐先生在為許多民歌、革命歌曲編配伴奏時,其改編的樂曲精致極富民族風格特色,是為分析民族和聲不可多得的優秀曲例,藝術歌曲《紅豆詞》為其中一例,該曲由劉雪庵曲,曹雪芹詞,歌曲為將e羽調式,歌詞寫景抒情,運用排比修辭手法,全曲加反復共十句,句式環環相扣,充滿抒情、傷懷之感。
一、和聲特點
(一)和聲五聲縱向結構特點
藝術歌曲《紅豆詞》其伴奏和聲手法多樣,在塑造音樂形象,表現歌詞內涵意境上都有獨特表現作用,本文就其和聲縱向結構特點和和聲運用特點進行研究。
五聲性縱向結構的和聲方法是由桑桐先生最早提出,其指出它是以五聲調式中各種音程的縱合作為和弦結構基礎的和聲方法,并且根據其縱向和弦結構構成中所包含的五聲調式音的數量可分為三音和弦、四音和弦、五音和弦三類。在這三類和弦中,凡和弦的構成音相同者為一類,稱同音組和弦。各同音組和弦又可分為基本形式與同音組變位形式。在藝術歌曲《紅豆詞》中就有運用五聲性縱合化和弦,因其為古詩詞歌曲,為體現濃郁的民族風格故采用四五度疊置的和弦,如曲例一開始就運用四五度三音和弦,雙手相隔四個八度弱奏出現,為樂曲營造幽靜氛圍,見樂曲第一小節。全曲四五度三音和弦都有局部體現,最集中體現在樂句“展不開眉頭,挨不明更漏”下方柱式和弦支撐,依旋律定和弦,“展”字在羽音上四五度和弦,“挨”字在徵音上構四五度和弦。其和弦音的運用能夠增添五聲性旋律的韻味和和聲色彩。
(二)復合和弦的運用
復合和弦是由不同和弦的同時結合而構成的復雜化的和弦結構形式,是由二個或二個以上不同根音、不同結構或不同音級的和弦或音程相互縱合而構成的和聲結構。復合和弦的運用,使得和聲音響在色彩和緊張度上產生新的效果,并豐富了音樂表現力。在這部作品中其構成的方式是由七和弦以及其他高度疊置的和弦的分離排列而構成的復合和弦。例如樂曲開始兩句“滴不盡相思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下方和聲就運用了復合和弦,“拋”字和“開”字下方和聲為降e小調Ⅳ級和弦,左手為Ⅳ級和弦右手為Ⅰ級和弦,即構成Ⅳ和Ⅰ級九和弦的復合,“豆”字和“春”字構成Ⅰ和Ⅶ級十一和弦的復合。復合和弦的運用使其音響效果比單純和弦更復雜,音樂緊張度也相對有更多變化,為音樂作品增添了新的和聲效果。
(三)連續七和弦的運用
以調式主和弦為中心的各級和弦連接構成和聲進行,樂曲中的和聲進行多運用七和弦形式,各七和弦相互連接形成連續七和弦。七和弦的使用使各和弦有如鏈條環環相扣,音樂不間斷向前發展。由于連續七和弦的使用使得和弦各聲部的保持或級進成為其聲部進行的重要特點。如樂曲開始引子旋律出現,樂曲2-4小節和弦進行為Ⅵ7—Ⅱ7—Ⅰ—Ⅴ7,左手和弦上方聲部構成連續下行,由于七和弦連續使用使得和聲聲部進行保持級進特點,并使音樂情緒一直保持連續發展。樂曲7-8小節也可體現,和聲進行為Ⅰ—Ⅶ—Ⅵ9—Ⅰ11 ,左手和聲上方聲部級進下行,這里是由于和聲的二度下行為音樂營造了一種幽靜氛圍。
二、音樂織體特點
音樂織體通常指多聲部音樂縱橫關系構成的總體運動形態,它對于音樂的意境描繪及音樂形象的刻畫有著具足輕重的意義。主調音樂織體層次根據各聲部不同的作用分為旋律、襯托聲部、低音進行,同時襯托聲部分為依附性襯托聲部、和聲性襯托聲部、旋律性襯托聲部。在一首樂曲中,音樂織體的三個層次并非都須具有。當三者同時都有稱為“完全織體”,否則為“不完全織體”。在藝術歌曲《紅豆詞》中,主要運用和聲性襯托聲部,其作為音樂織體的一個獨立層次,是為塑造音樂形象、描繪場景和烘托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樂曲2~4小節作為樂曲引子部分,鋼琴聲部由旋律與和聲性襯托聲部組成,和聲節奏運用切分節奏是其特色,伴隨音樂的漸強漸弱營造氛圍,這一切分節奏在第三句到第六句得以發展“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后……瞧不盡鏡里花容瘦”,并對歌聲旋律進行呼應(從“后”字鋼琴伴奏織體體現)。第七、第八句為呼應旋律采用柱式和弦,當在旋律高潮時(樂曲九、十句)音樂織體采用完全織體形式(旋律、和聲、低音),節奏仍采用切分形式,旋律采用依附性襯托聲部,由于完全織體的運用,低音區八度加厚使音響效果豐滿,帶動音樂情緒發展。為塑造音樂形象,音樂和聲織體形式加以發展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在敘述性或抒情性樂句出現時,和弦織體形式多為柱式,而在音樂高潮情緒波動時運用完全織體,帶動情緒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和弦織體對于塑造音樂形象的重要作用。
三、結語
桑桐先生編配伴奏的這首作品結構精致,很值得考究。其運用靈活的創作手法加以豐富表現音樂創作內涵,和聲新穎的運用在塑造音樂形象上、表達樂曲內容上做出很大的嘗試。本文從和聲視角為切入點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從文中可看出在和聲的運用和民族化探索方面桑桐先生有其獨特特色,注重和聲的表情作用,這一點對現在藝術伴奏很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引自桑桐.五聲縱合性和聲結構的探討[J].音樂藝術,1980(1).
[2]引自桑桐.復合和弦的運用[M].和聲學專題6講,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