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對于許多小學生來說,可能愛讀書,但不愛語文課,他們可能會考試,但不喜歡語文,就連不少老師也不喜歡語文。因為,當下的小學語文不好玩!語文很沉重,它承載著學校、社會、家庭太多的期望;語文學習中離不了這樣那樣的練習冊、習題集;語文教學中,老師往往很嚴肅,中國傳統師道締造的課堂嚴謹刻板。
一 把“游戲精神”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小學語文不吸引學生背后有多種原因,最根本的恐怕還是無視兒童——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兒童”正襟危坐,可老師的眼里只有師道尊嚴,只有教案,只有沉重的教學任務,唯獨沒有兒童。
老師們都忘記了魯迅的話:“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朱自強認為:“游戲之于兒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戲的意義即生活的意義。”
意大利著名電影《美麗人生》的主題是“游戲災難”。男主人公和妻子以及年幼的兒子被抓進納粹集中營,在這場持久的災難面前,面對天真無邪的孩子,父親告訴他這是一場總分為1000分的游戲,遵守游戲規則便可得到一輛真的坦克——面對敵人的殘暴與殺戮,他用游戲精神,更用生命呵護兒子純真的童年,令人動容。美國電影《安德的游戲》主題是“游戲戰爭”。雖然是科幻電影,但是把一群孩子以模擬實境的游戲方式訓練成能匹敵外星蟲族的戰士,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贏得了星際之戰——“以游戲的方式”戰爭這種舉重若輕的灑脫讓人拍案。《窗邊的小豆豆》則讓我們體會到日本的小林校長游戲巴學園、游戲教育的辦學理念——學校是孩子游戲成長的家園。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是可以捕捉到一些游戲精神的淵源的,老子主張重天性,順自然,棄絕一切功利、私欲,莊子崇尚“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逍遙游,孔子以“游于藝”為自如境界,王陽明持“誘之以歌詩,導之習禮,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的教育理念。只是到了近代,這些游戲精神的上源慢慢枯竭了,少了傳承與發展,更沒有形成系統的游戲精神理論。寒窗苦讀,象牙塔幽禁,懸梁刺股,囊螢映雪,大多數國人莊重有余幽默不足,似乎也可見游戲精神缺失之一斑。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間文化的融合度加速加深,西方游戲理論已經不可阻擋地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和生活,教育應該有敏銳的覺察力,教育需要游戲精神,兒童語文更需要游戲精神。
二 “游戲精神”如何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
筆者依據多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索,摸索出以下一些游戲精神指導下的童心語文的實踐經驗。
首先,以發現的樂趣“引領”孩子。
游戲精神的重要特質就是人本性,即兒童本位。有人說:“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語文學習當然不例外。中高年級的老師面對已經有一定識字量的學生,面對著早已翻看得爛熟的課文教材,怎樣的教學才能讓學生感覺好玩?即使是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起點也都不是零。那種把學生的起點默認為白紙的按部就班的傳統教學,從本質來看是陳舊落后的教育理念所致,不僅學生不喜歡,很多老師也覺得審美疲勞。教師一定要轉變學科立場,從重于“教”的成人本位轉向“學習者”——重于“學”的兒童本位,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學習,引導他們將自己的發現與同伴分享,引導先學者、優秀者作為課堂資源,引導問題者、錯誤處作為教學價值點,在分享、碰撞的過程中達成目標,成就學生。
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傳統課堂是老師按著課文的順序逐段引導品讀。以學為本的課堂往往在課前讓學生先學,可以畫一畫雙龍洞游覽圖并概括外洞、孔隙、內洞各部分的特點。掌握學情之后,上課時先進行學情交流,大部分學生都能非常生動地畫出游覽圖,因此老師不必面面俱到逐段講述,可以選取代表性的游覽圖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以此替代老師逐段逐字的講讀。然后抓住個別學生將孔隙畫得特別高大的“錯圖”,組織點評錯誤原因,緊扣文本探究孔隙特點,在修改游覽圖的過程中領會作者通過“寫感受”表現空隙窄小的獨特表達,再把教學重點轉移到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當堂練筆。這樣的課堂“學在教先”,充分地調動了學生作為“游戲主體”的積極性。雖然他們會花上比做普通的作業更多的自學時間,但是有目的的自學猶如探險與發現,上課就是展示與獲勝——以一種游戲者的姿態在課堂上“玩”,老師講得少了,學生收獲反而豐富、扎實了。
第二,用活潑的形式“誘導”孩子
游戲精神在課堂上的體現為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艱為趣。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在不愛思考沒有游戲精神的老師眼中大同小異,無趣是對孩子無聲的傷害。如果我們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是可以讓看似陳舊的內容煥發游戲的魅力的。比如,“辯一辯”。教學《李時珍夜宿古寺》,讓孩子先自學,你覺得李時珍苦不苦?分別選擇“苦”或者“不苦”,找句段作為自己觀點的理由,課堂上開展小小辯論賽。孩子們在爭論“苦”還是“不苦”的過程中,會在文本中走很多來回。辯論的過程就是品詞析句的過程,同理,《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也可以“愛因斯坦偉大不偉大”展開辯論。結果不是最重要,辯論往往平局,但孩子的語言能力、思維水平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比如,“演一演”。教學《自相矛盾》,以演為教學手段,但是告訴孩子要演好必須要讀“劇本”,要當“導演”,指導演員如何來演——其實是“扮角色”的讀,當導演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揣摩語氣……文本還是那個文本,教學價值的點大同小異,但孩子就是喜歡這樣的方式,因為“好玩”。所有的這些轉化,都體現了老師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后的舉重若輕,用游戲的包裝來呈現嚴肅的內容,孩子們一點都不覺察智力活動之“苦”,反而不亦樂乎。
第三,以語文的視界“引渡”孩子
語文的莊重在于它特有的理趣,童心語文的價值所在是以語文的視界引渡孩子,讓他們在理趣中識語文,在課文的學習中看到語文的大世界。
好玩的語文就是能讓學生覺得自己經歷了真實的語言和心靈的成長。在教學《莫高窟》,我將《文化苦旅》中關于王道士糟蹋文物的一段文字,以及余秋雨憤恨交加的感慨讀給學生聽,不僅具體化了課文中“由于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大量珍貴的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掠走”的史實,更激發了學生珍惜保護國家文物的信念。其次,將原著之水引入教材之渠,讓教材更“鮮活”。教學《三打白骨精》時,在學生體會了小說善于運用動作描寫來表現人物特征的方法時,我將《西游記》原著中描寫白骨精變作村姑、老婆婆的外貌以及環境描寫的文字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在原著與課文的比較中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感受名著的魅力。
還可以將教材之魚放歸閱讀之海,努力讓教材更“博大”。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我不僅引入原著《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原文內容,豐富他們的感悟,而且在課文結束時留一個懸念,為什么宙斯不殺普羅米修斯?通過閱讀希臘神話故事的部分章節,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把學生從小課文引向大閱讀的世界。
語文課好不好玩,老師說了不算,要問學生。如果學生被老師每天的課堂深深吸引不想下課,不管課堂是活潑還是緊張,也不管是聽說還是讀寫;如果他們對課文、對語言文字有一種深深的熱愛與迷戀,他們愛讀愛寫能讀會寫,這樣的語文一定不會不好玩。沒有游戲精神的語文也能活,那只是“存活”,而充滿游戲精神的語文,可以帶給孩子有品質的語文生活,提升學科生活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