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菊
摘要:我國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強和諧社區、和諧村鎮”的新思路,核心是社區文化建設。近年來,雖然我國的社區文化建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文章從我國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入手,并參考社區文化建設成功的案例,為我國基層社區文化建設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字:社區文化;多元化;信息化
一.引言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之所在,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城市的社區則是城市構建的基礎,是構成城市的細胞。社區文化所倡導的思想和價值觀,能夠影響社區居民的行為選擇,培養社區居民正確的生活態度。社區文化活動為居民的娛樂生活提供了平臺,營造出了和諧共處的生活常態。我國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就提出了“加強和諧社區、和諧村鎮”的新思路,該思路的核心就是社區文化建設,雖然各社區也開始逐漸響應這一新思路的發展,但我國目前的社區文化建設仍然存在很多矛盾和問題。
二.我國社區文化建設發展現狀
1.我國社區文化建設現狀概述
近年來,我國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并飛速的發展起來。社區公園、社區娛樂設施、社區文化工作站、社區周邊娛樂場所逐漸興起,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社會文化建設被納入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范疇,政府也投入一定的資金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隨著政府的支持,執行力的提高,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然而,許多社區文化工作體制還沒有理順,相關部門難以做到密切配合,而且社區文化事業作為一項公共事業,發展這項事業不能創造利潤,因此很多時候都流于形式,工作效率和質量均不能達到預期的水平。
2. 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
社區文化建設過于注重形式主義,容易淪為政績工程。我國居民大多有一個觀念,政府出面舉行的活動,具有極強的組織性,甚至帶有強制性的色彩。有些社區活動,雖然是由社區出面組織,但政府仍然需要出面安排。這實際說明了一個問題,社區文化目前暫時不具有民間自發性。政府往往在組織活動時,注重的不是活動產生的效果,而是更加關注本次活動是否響應了中央的號召,往往舉辦一次活動,拍幾張照片,找新聞媒體做宣傳,事后做總結,就是活動的整個過程。2013年,南京社會科學聯合會針對居民對社區文化活動的參與意愿做了一次調查,調查分為“觀眾”、“組織者”、“表演者”三個角色,結果是,62.6%的居民選擇了觀眾這一角色。這說明現在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太注重形式主義,居民并沒有完全理解社區文化建設所賦予的意義。
社區文化建設手段單一、內容匱乏,不易團結和吸引群眾。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主要形式為文藝表演活動,而其他形式的活動少之又少。而文藝表演活動的參與者大多又是社區的老年人。我國大部分社區都有老年人自發組織的舞蹈團體、合唱團體,這些團體活動在社區公園和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為城市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然而這些單一的活動不僅僅參與者單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團結社區的群眾。就拿當下流行的“廣場舞”來說,其出發點也是居民的文化生活,然而廣場舞風靡全國卻引發了很多問題。2013年4月,成都蓮花新區臨街住戶由于長期受到樓下廣場舞音響的困擾,幾名市民向樓下扔水彈阻止。同年6月,江蘇某小區業主因為受到廣場舞音樂的打擾,與跳舞者發生沖突并打傷跳舞者,這名業主隨后又在廣場鋪滿碎石和玻璃,關系非常緊張。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社區居民的差異性與社區活動的單一性相矛盾。
社區文化建設與信息化的社會大背景脫節。隨著全球經濟和科技水平的發展,信息化社會成為社會發展的普遍趨勢,管理信息化,商業信息化,然而文化的發展卻沒有趕上信息化的腳步。文化傳播需要載體,然而信息化作為目前最大的載體平臺,在文化的發展上并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且不談文化,現在社區的通知通告大部分還停留在貼告示的階段,信息平臺并沒有被廣泛的運用。社區舉行活動,很多時候社區居民都不能及時的獲悉活動舉行的時間和內容,活動舉行完后也沒有相應的平臺記載和回顧。
對社區特殊群體的關注度不足。社區文化活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手段,這就要求社區文化活動要針對社區的每一個群體,要針對不同的群體提出合適的活動方案,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在社區中,往往有一些特殊群體容易被我們所忽略。特殊群體包括流動人口、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和殘障人士等,這些群體往往難以參與現有的社區活動,生活很大程度得不到關懷,社區在舉行文化活動時很難關注到這一群體。
三.我國社區文化建設改進措施
1.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隊伍思想作風建設,工作開展抓落實、重效果
目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工作持續推進,自上而下對我國各級政府、行政事業單位,乃至企業都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其主導的反“四風”行動,就值得社區文化建設工作者借鑒。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能夠從思想上杜絕社區干部僅只把文化建設當作可有可無的過場,甚至是往上爬的工具。這就要求社區加強文化建設隊伍,尤其是領導班子的思想作風建設,定期開展樹立正確人生觀、執政觀的宣講與教育活動,尋找社區工作者中的正面典型,讓他們傳遞正能量,成為思想上的風向標,讓社區文化建設真正為人民服務。此外,社區活動要多采取居民自發組織,政府指導的形式,讓各層次的社區居民參與進來,真正發揮社區文化活動建設的意義。
2.社區文化建設要廣泛吸納群眾意見,活動開展注重多元化、接地氣
筆者認為,造成社區文化活動不夠喜聞樂見,不貼近老百姓真實生活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從事此類工作的人往往不夠專業,無論是基礎建設還是組織活動,都不能很好選中切入點,也不能選擇最為合適的形式,手段也較為單一;第二,社區文化建設工作在開展時往往紙上談兵,不到群眾中去了解百姓的真實需求,也不了解他們較為接受的方式
所以,要更好地發展社區文化建設,確保從下到上的信息傳達通暢、準確、廣泛,就顯得尤為重要。社區工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身為社區工作者,要經常聽取群眾意見,社區應該加強工作隊伍的專業培訓,讓他們了解更多好的基礎建設與活動開展的方式,并能很好利用這些渠道,打造團結、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新社區。河南商丘豐源社區在進行居民調查之后發現社區文化活動對青少年關注度不夠,因此馬上注資新建社區圖書館、并組織了青少年演講比賽,增強了青少年家長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3. 加強社區文化信息化建設,簡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社區的管理需要信息化平臺,社區文化的發展同樣需要信息化平臺來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政府應該更加關注社區的信息化平臺建設,社區信息化不應該僅僅只建立在臺賬管理系統,或社區門戶網站的層面,而應該更深入的使用信息化技術。2011年北京市海淀區進行了社區信息化試點,該社區信息系統整合了地理信息系統、門戶網站、互聯網投訴和居民生活服務等功能。這一系統能很好的實現社區信息化,也實現了社區文化的共享。
4. 加強對特殊群體的關心關愛,形成制度、不留死角
特殊群體是一個需要特殊關愛的群體,社區如果能夠定期為特殊群體舉辦文化活動,就有利于提升特殊群體的歸屬感,社區工會可組織社區的愛心人士定期訪問這些特殊群體,對其生活予以關心關懷。往往這類的社區活動都能達到超出預期的效果,這類活動既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的美德,也讓社區居民從中學會了感激,學會了奉獻。
四.結論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就要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創新工作機制,認真統籌、認真思考,解決社區文化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打造出群眾參與的、別具特色的文化社區。促進社區平安和諧發展,是社區文化具備盈實的內涵和魅力。
參考文獻:
[1]阮允文,如何加強社區群眾文化活動組織建設[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4(07)
[2]李二青,對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的思考[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3(05)